《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明清家集提要辩证九则
2023-02-18姜逸飞
姜逸飞
【摘要】明清时期,随着地方意识和家族观念的强化,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成为必然。为弘扬家族名声或延续家族文脉,族中有能力者对家族历代成员的作品进行汇集或编选,形成家集。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明清时期的家集仅31种,且存目占主要部分。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九则明清家集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提要对家集内容的介绍或不够严谨,或内容有误,或对家集中的世系梳理不清晰。当然,由于家集在当时流传范围小,因此四库馆臣看不到更多版本,无法选择最优版本进行著录。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明清家集;辩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1-001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1.004
家集可被视作是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文学总集,“可以是一家族某一代成员的作品,亦可包含二三代乃至数十代成员的作品”[1]。一方面家集反映出的家族之内的文学交流以及与外的唱和交游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另一方面,家集中收录的历代家族成员的作品,从文学发展流变的角度看,将这些作品放在地域文学的对照中,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观照,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明清时期,随着地方意识和家族观念的强化,文学家族大量出现,为弘扬家族名声或延续家族文脉,族中有能力者对家族历代成员的作品进行汇集或编选,形成家集,因家集所收作品多属集部,虽亦涉及小部分经、史、子类著述,但在清代的目录中,常被列入总集类。在明清时期,家集多不对外刊行,仅供族中子弟阅览。故在《四库全书总目》(下简称《总目》)中,总集类收录明清时期的家集仅31种,且存目占主要部分。多数家集或被私藏,或历经战乱毁于兵燹,留传于今者,其版本形态较为单一,与《总目》相关内容提要比较发现,存有部分错讹之处。故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总目》著录的九则明清家集进行辩证。
一、《存存稿》《续稿》
《总目》本条略云:“《存存稿》,明周泰编。《续稿》,周寀编。皆其先世遗集也。其书成于正统丙寅……至万历十九年,寀又益以周永锡《愚直存稿》一卷,周正方《佩韦存稿》二卷,名曰《续编》,合订成帙。案,霆震《石初集》有单行之本,已别著录。”[2]1740
按:据此本可知,《存存稿》当经过三次修纂,首次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周泰编,次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周寀续编,三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周希元修。三修本于《蹄涔集》后附周启《坦斋存稿》,于《佩韦存稿》后附周寀《榖似堂诗》,《总目》对此未提及,或可认为馆臣所见《存存稿》为二修本。
又周泰序中言:“谨录复斋而下累叶诗文合为一集,题曰《存存录》,锓梓以示来者。”[3]579可知《存存稿》最初名为《存存录》。
《总目》曰:“凡《石初集》五卷……案,霆震《石初集》有单行之本”。
按:《总目》卷一六八,别集类二十一著录周霆震《石初集》十卷。据《存存稿旧编》目录可知:“《石初集》,先生讳霆震,字亨远,号石初,集十卷,今合为五卷。”[3]582故可知《存存稿》所录《石初集》并非缺本。
二、《六李集》
《总目》曰:“明内乡李氏二世六人之诗也。凡李宗木《杏山集》八卷,李蓘《太史集》六卷,李荫《比部集》九卷,李云鹄《侍御集》四卷,李云雁《白羽集》二卷,李云鸿《秋羽集》五卷。”[2]1750
按:据陈元素序“夫一人做祖,阅三世而能诗者六”“上下三世,是不一调,不一乃以成其一”[4]7,知《六李集》为李氏三世六人之合集。集中《杏山集》《李比部集》《秋羽集》卷一皆为赋,故言“六人之诗”略为不妥。且李宗木《杏山集》为九卷,而非八卷。
《总目》曰:“中惟李蓘最知名,其诗源出何景明,故诸李之诗,大抵安雅有法度,而颇乏深警之思,则才分之不逮也。”[2]1750
按:李蓘虽诗学何景明,但他能跳出以唐为宗的诗学路径,编撰《宋艺圃集》,重新将宋诗的带入主流的文学视野,王士禛也高度赞赏李蓘在宋诗上做出的贡献:“隆庆初元,海内尊尚李、王之派,讳言宋诗。而于田(李蓘字)独阐幽抉异,撰为此书(《宋艺圃集》),其学识有过人者。”[5]4512且六李之诗虽“安雅有法度”,却风格大不相同。李化龙序:“六李者,固处父母昆弟之间者也,以观于其诗,子不效父,弟不仿兄。”[4]4而纵观集中所收诗篇,多交游唱和,游山玩水之作,较少关注现实,故内容较为浅薄,格调不高,《总目》所言“颇乏深警之思”较为公允。
三、《顺则集》
《总目》曰:“自后唐程炳迄明程百教……但分时代,而皆不详其仕履,盖以别有谱牒在也。”[2]1756
按:据目录,最后一位当为“程百榖”,故应为“自后唐程炳迄明程百榖”。又据凡例:“如其履历具见史志家乘,兹得略焉。”[6]故此集皆“不详其仕履”。
四、《蔡氏九贤全书》
《总目》本条云:“明蔡鹍编。鹍,元定十五世孙也,自元定之父发,及元定之子渊、沆、沈,孙模、格、杭、权,凡九人。”[2]1760
按:关于书名与编者,杜泽逊先生在《四库提要总集类辨正》中已作详细考证:辽图本与《福建呈送目》均作《蔡氏九儒书》,编者名为蔡有鹍而非蔡鹍等,此不再赘言。
又,本条中列出的九人,馆臣也未详其字号与谱系,且未列作品名称。考《蔡氏九儒书》,蔡发,字神与,号牧堂。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谥文节。蔡渊,字伯静,号节斋,元定长子。蔡沆,字复之,号复斋,元定次子。蔡沈,字仲默,号九峰,谥文正,元定季子。蔡格,字伯至,号素轩,渊长子。蔡模,字仲觉,号觉轩,沈长子。蔡杭,字仲节,号九轩,谥文肃,沈次子。蔡权,字仲平,号静轩,沈季子。凡《牧堂公集》《西山公集》《节斋公集》《复斋公集》《素轩公集》《九峰公集》《觉轩公集》《久轩公集》《静轩公集》九卷,每卷前有各公小像,每卷之后附各公墓志銘,其中,蔡发、蔡元定、蔡沆、蔡沈卷后更附有墓图。此本盖因辈分排序,不知何故,《九峰公集》位列《素轩公集》之后。
《总目》云:“各载其遗诗,而略纪其生平梗概。惟蔡发一卷,所载皆形家之言,不应列之诗集。”[2]1760
按:周学健《蔡氏九儒书序》载:“古今之儒学光昌于宋,宋儒学之盛总萃于闽,闽又莫奇于建阳之蔡氏,四世相乘为名儒者九,所著辅翼经传之书四十有七种……前明万历时,其裔孙蔡(有)鹍曾萃而刻之矣。日久刓缺,其裔孙明经蔡重又校勘而重刊之。”[7]572又蔡重跋云:“而海内文人学士得由是书而敦崇实学,著书立言,力扶正教,俾程朱孔孟之道昌明于宇宙,则九儒在天之灵不更有厚望也欤。”[7]576可知蔡氏以儒学传家,此集所收皆九儒“辅翼经传之书”,并非如馆臣所言“各载其遗诗”。纵览《蔡氏九儒书》,并非仅蔡发作品皆形家之言,蔡元定、蔡渊、蔡沆、蔡沈、蔡模、蔡杭、蔡权亦多有形家之言。且九家作品集也皆非诗集,诚如卷首张炜序:“公(蔡元定)之子若渊、沆、沈三先生注《尚书》,演《易》《象》,论《春秋》,皆能不负父师之托。公之孙若模、格、杭、权四先生,亦皆克绍家学。”[7]568
五、《萧氏世集》
《总目》曰:“前有伯升自序,称与吏部郎中萧士玮《春浮园集》并士玮弟士琦《陶庵杂记》《牍隽》诸书同时合刻。”[2]1767
按:此集底本为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清初刻本,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99册。考《萧氏世集》自序发现,此言并非出自自序中。而出自方中履序,曰:“始于正固先生,附长史公,次宗伯公,合《春浮园集》及次公先生《陶庵杂记》,季公先生《牍隽》,总名曰《萧氏世集》。”[8]631
六、《澄远堂三世诗存》
《总目》曰:“国朝李绳远编……兹集总题《藿园诗存》,盖绳远汇为一集也。”[2]1769
按:此集底本为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六年李绳远刻本,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94册。《澄远堂三世诗存总序》:“惟霁岩李公为万历名孝廉,读书盈万卷,交友满四海,九上公车不第,放怀赋诗,著有《青莲馆》诸稿凡九种。”[9]169《藿园诗存》目录下有小注,曰:“先曾祖原集九种,《藿园集》特其一耳……今所录存虽合诸集之诗,而统之以‘藿园者,仍先至也。得七百三十六首为六卷。曾孙良秊(即‘年)识。”[9]183可知应征集有九种,《藿园集》为其中一种,而《藿园诗存》为应征九种集子中诗歌合集。又,良秊,即李绳远之弟,字武曾,诸生。与兄李绳远、弟李符齐名,时称“三李”。有《秋锦山房集》,《总目》卷一三八著录。可以认为,《藿园诗存》为李良年所汇,而非李绳远。且《苍雪斋诗存》目录下有“孙良秊识”,《视彼亭诗存》目录下有“男良秊识”。《澄远堂诗集》后有李绳远记曰:“康熙甲辰,绳远远客黔南,属两弟良年、符重加录校,复承吴江顾处士茂伦手为点次,总题曰《澄远堂三世诗存》。”[9]273可知,此集的编订不仅仅只有李绳远,当是李绳远、李良年、李符三兄弟合力编订而成。
七、《义门郑氏奕叶吟集》
《总目》曰:“国朝郑尔垣编……永乐十六年,郑昺辑其先世之诗为三卷,其从叔检讨棠序之。康熙中,尔垣又续编四卷,是为此本。其于昺原书或有所增窜与否,则莫能详也。”[2]1775
按:七卷本暂不可考,三卷本有国家图书馆藏明郑氏家刻本,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单边。汇辑其家族三十四人诗歌,其中卷三亦有郑昺及其同辈兄弟诗歌辑入,故《总目》所言“辑其先世之诗”有失考证。据《四库采进书目》,只有江苏巡抚采进郑尔垣编七卷本《义门郑氏奕叶吟集》,却无三卷本,或可认为馆臣未见三卷本,不能进行对比而有此说。
八、《义门郑氏奕叶集》
《总目》曰:“国朝郑尔垣编,尔垣既续郑昺之书为七卷,又编次遗文得十五种……凡仅存三首者,亦列于其中。其全佚者八十种,则附存其目。”[2]1775
按:此本题曰《义门郑氏奕叶文集》,据其凡例“兹集之刻全赖康熙七年辑本,以为校雠”“《药房》《半轩》《遂初斋》三稿明蜀献王刊之王府,总标曰《义门三先生文集》,今按旧本”[10]1-2。可知,《义门郑氏奕叶文集》的编辑至少有明蜀献王刊本和康熙七年(1668年)刻本两个底本。
《总目》云:“编次遗文得十五种”,却仅列九种,且查阅《义门郑氏奕叶文集》,发现于郑渊《遂初斋集》后,少郑济《左春坊左庶子文》。又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版凡例来看,此版文集当是内容最为丰富的,有对明代《义门郑氏三先生集》的补充,以及在康熙七年本的基础上又进行搜集,并将佚书存目。不除去重复的部分,便可得出《总目》所言的数字“十五”。但是,《凤鸣集》与《道山集》虽占卷数较多,实为两种,故遗文数目应为十种。
又《总目》云:“其全佚者八十种,则附存其目。”但从此本存目来看,仅有宋郑缊《冲应子集》、宋郑绮《谷梁合经论》、元郑鉴《正斋集》、元郑铉《文稿》、元郑铭《乐全子集》、明郑濂《采苓子集》、明郑源《非非子医书》、元郑深《经筵录》、明郑湜《治述》《高士外传》、明郑淂《遗编》、明郑洧《师古斋稿》、明郑瀱《默斋先生集》、明郑淏《著微子集》、明郑沂《寅情粹议》、明郑梴《致用斋稿》、明郑杖《学古斋稿》、明郑桐《滁州节判文稿》、明郑柎《淳斋稿》、郑《斋集》二十种。
九、《残本湖陵江氏集》
《总目》曰:“其始祖公荣,自宋建炎间官弋阳,始迁居于贵溪之湖陵,是为湖陵江氏。其后仕宦颇盛,故八斗辑其先世诗文,分体编次,以成此集。”[2]1778
按:据《湖陵江氏集》凡例可知,此集名曰“湖陵”,非因地名。凡例曰:“此书名曰《湖陵》,以始祖公荣,字伯俊,号湖陵,祠曰‘湖陵,宗祠谱曰‘湖陵宗谱。凡集中所载皆其嫡泒而支分,因冠以‘湖陵,统于所遵,且以睦族也。”[11]476
《总目》曰:“目录列文五卷,诗二卷,弁以历代敕命制诰,而终以附录。此本缺第二卷,第七卷及附录,疑装辑佚之。”[2]1778
按:目前流存的清八斗堂刻本为全本,其中前五卷为文,在第五卷中,又杂入五言古诗,如馆臣所言“编辑颇为参错”。
十、结语
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明清家集的考察,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一是提要对家集内容的介绍或不够严谨,如《蔡氏九儒书》,其内容并非诗集,而提要却将其作诗集看;或内容有误,如《澄远堂三世诗存》的编订者为李氏兄弟三人,而非李绳远一人;或对家集中的世系关系梳理不清晰,如《六李集》为李氏家族三世六人之作品合集,而非二世六人之诗合集。二是由于家集在当时通行范围小,故馆臣无法看到更多版本,因而无法选择最优版本进行著录,如《湖陵江集》,仅得残本,故语焉不详。
参考文献:
[1]徐雁平.清代家集与文化传统[J].古典文献研究,2015(01):38.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周泰,等.存存稿[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91.济南:齐鲁书社,1997.
[4]李宗木等.六李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14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
[5]王士禛.香祖笔记:卷3[M]//王士禛全集:6册.济南:齐鲁书社,2007.
[6]程文潞.顺则集[M]//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46.北京:中华书局,1965.
[7]蔡有鹍,等.蔡氏九儒书[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346.济南:齐鲁书社,1997.
[8]萧伯升.萧氏世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99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
[9]李绳远.澄远堂三世诗存[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394.济南:齐鲁书社,1997.
[10]郑尔垣.义门郑氏奕葉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410.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江八斗.湖陵江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44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