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翻译探究

2023-02-18孙琳琳

新楚文化 2023年31期

孙琳琳

【摘要】名词化现象常见于英语文本中,一直都是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研究关注的重点方向。多年来,西方多种流派的学者们对名词化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以叶斯伯森的分析句法、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这三大系统分析最为显著。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名词化是将表示过程、性质、关系等的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性结构,将词汇进行实体化和抽象化,使之同时具备一致性意义和隐喻性意义。本文主要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从语法隐喻的视角,探究名词化现象的语义功能、成因及翻译实践策略。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词化;一致式;隐喻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1-006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1.019

一、系统功能学派

系统功能语言学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以弗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后经韩礼德继承和发展完善,经历了从句法理论、系统功能理论到社会意义学和适用语言学的发展阶段。韩礼德在批判继承了前人研究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意义学,最终形成适用语言学。他的这一套理论体系与其他语言学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系统,意义通过形式来表达和体现,因此语言形式是表达和创造意义的手段和方式;语言是在语境中实现意义表达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即特定的语言应用于特定的语境,特定语境可以预测和象征特定的语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探究人类语言的共性和一般规律为目标,把语言系统看作意义的潜势,并最终以某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意义潜势,使其从表面的结构中显现出来。

“系统”和“意义”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这两个词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系统”理解为人类语言的意义潜势的集合,这个系统范围极大,涉及了语法学、词汇学、语音学、语义学、语言变迁、语言发展等领域。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语境中要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表达抱歉要说“对不起”,表达感谢要说“谢谢”等,这些话都是从我们的语言集合,即“系统”中进行选择的。另外,传统语言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学习语言的结构,通过结构来遣词造句,表达意义,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着重强调“语言的功能是意义创造,语言是一个意义创造系统”。语言是功能性,例如,“black desk”(黑色桌子),在这个词组中,“black”表达“黑色的”,一个特征词,用来描述和说明事物的颜色;“black tea”(红茶),“black”表达的不是“黑色的”,在这里它是一个类别词,用来和“green tea”“white tea”区分开。“black”在两个词组中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名词化现象

对于名词化现象,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较为全面系统。韩礼德从语法隐喻的视角,重新解释和分析了名词化现象,除了探究其在语法词汇层面的功能作用,还从语境、交际功能层面探究名词化现象在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运用。他将名词化看作是语法隐喻的一种有力手段,从表面看,名词化是语法层面上的词性变化,但其实质上是一种语义现象,是语法和语义的交互匹配(朱薇,2005:10)。韩礼德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个类别分别代表了一个给定意义的两个表达形式,即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是指单词语义和语法之间存在的自然关系,语义和语法之间是固定对应的,如“The country was established in 2018”。而隐喻式是指在表达同样的意义时,单词在语法范畴上发生了变化,如“The year of 2018 witnes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在第一个句子中,“establish”为动词,表达了“建立”这个过程,而在第二个句子中,“establishment”为名词,将“建立”的“过程”经过名词化变成了“事物”,由一个表示事物、概念的名词来表达“过程”的含义。由此看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名词化就是用名词来表示原本“一致式”下由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的过程和属性特点。名词化后词汇就具有了双重语义,不仅能表达原本的过程、属性等一致性意义,而且还表达了作为名词的“事物”所具有的隐喻意义。而且,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在整体上能使语篇更为客观、简洁、精炼,但表达的含义却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其名词化后可以在名词之前或之后进一步加入定语修饰成分,从而可以使表达的信息更饱满更丰富。正是由于名词化的这些特殊功能,因此,名词化常见于客观性较强的文本中,如科技文本,而且,文本越正式,名词化的使用频率就越高。

名词化在英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张彬说过:“中国人在观察分析事物时以人为中心,而西方人把客观世界作为自身观察研究的对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西方人在使用英语语言时较强调客观作用,强调“物”的重要性。名词化通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过程、动作、性质等,能将动词进行抽象化,使之具有双重语义。名词化还可以体现事物的静态特征,反映客观实体的广泛性,这正与西方“重客观、重逻辑、重科学”的认知特点相契合。第二,英语属于屈折语,形态标记发达,包含大量的时态、语态、人称和数等的形态变化,在语篇上重形合,句子结构间逻辑关系明显。在英语中,人们会使用大量的名词性结构来替代动词,词性发生变换,但最终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在遵守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实现语义传递,如“These initiatives of Australia can undoubtedly provide a significant boost to...”在本句中,动词短语“provide a significant boost”也是名词化的表现。另外,虽然句子很长,但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除主句外,灵活运用从句的形式补充说明句子含义。相对的,汉语并没有复杂严格的语法规则,汉语重意合,形态标记不发达,篇章中通常表现为隐含的逻辑关系。因此动词在汉语的表达中占主要地位,且不受数量限制,可多个动词并列使用。第三,名词化的本质类似于词性转换,而词性转换的基础就是词缀的增删,英语丰富的词缀正好满足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正是由于英语多词缀的特点,才导致了名词化现象的出现,如“-ance/ence:important/importance”“-ness:dark/darkness”“-ation:contribute/contribuation”。而這一点在汉语中是行不通的,汉语属于象形文字,并没有词缀这一说,汉语中的偏旁部首表示的是不同含义,而不是词性区分。

三、翻译实践策略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文本表达中的特征,其对词汇、句子结构、语篇组织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因此,在英汉互译的双向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名词化的处理。名词化结构通常具有简洁性、紧凑性和客观性,词句能表达更多的意义,实现更充分的交际和信息传递。常用的名词化结构包括“介词+名词”短语、“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名词+介词”结构,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动词名词化”和“形容词名词化”两大类。本质上,名词化的英汉互译,就是在动词/形容词与名词化的各种结构之间进行转换。

第一,“动词/形容词”名词化为“动词+名词+(介词)”结构。我们前文提到过,动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可以多个动词同时出现,而英语有严格的语法规则,所以动词名词化的情况占绝大部分。为加强译文的简洁性和客观性,我们可以选择将“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介词)”结构,当该“动词/形容词”可以通过词缀转换为名词,这种翻译形式更为适用。

原文:澳大利亚的这些举措,在南太平洋岛国获得独立的早期无疑能够极大地推动这些国家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为其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国际环境。

译文:These initiatives of Australia can undoubtedly provide a significant boost to the start-up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es of the South Pacific island stat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ir independence,providing them with a stable and secur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本句中,“极大地推动……发展”一词可以采用直译法,译为“greatly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这样翻译在语义表达上是准确的。但我们在前文提到过,因为其简洁性和客观性,名词化是科技文本中的重要特点,因此从译文文体特点方面上,为更符合文本特征,实现翻译目的,我们要有选择地采用名词化翻译,可译为“provide a significant boost”。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当碰到动词本身就可以转化为名词、汉语动词在英语表达中有其对应的名词性短语来表达这两种情况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动词转换为“动词+名词+(介词)”结构的形式来翻译,这种翻译手段也适用于形容词可以转化为名词的情况,如“accurate/accuracy”“ill/illness”“difficult/difficulty”等。

第二,“動词/形容词”名词化为“介词+名词”结构。在名词化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将动词译为“介词+名词”结构。

原文:南太平洋岛国的安定与和平,以及在重大经济事务中依托澳大利亚引领的局面,对澳本身也有益处。

译文:Stability and peace in the South Pacific island states,and the situation of taking Australia as a leader in major economic matters, would also be beneficial to Australia itself.

本句中,“依托澳大利亚引领”中动词为“依托……引领”,我们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take sb as a leader”,不仅表达了“引领”的表面含义,“leader”一词还完美地表达出原文篇章中的在太平洋岛国发展交流事务中,澳大利亚近乎“霸主”的地位,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体会到文本的深层含义。

第三,“动词/形容词”名词化为“名词/形容词+(介词)+名词”结构。这种结构,从逻辑意义上来看,表达的是行为名词的动作发出者,即“……的……”。某些“名词(动作发出者)+动词(动作)/形容词(性质)”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转换法,将其译为“名词/形容词+(介词)+名词”结构。

原文:从2007年小布什政府宣布对该地区进行“再接触”,到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进入南太平洋地区,这里又成为世界地缘战略角逐的平台。

译文:From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Bush Admini-

-stration of“Re-Engagement”in 2007 to the“Asia-Pacific Re-Balancing”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this region has become a platform for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as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enter the South Pacific.

本句中,“小布什政府宣布”可译为“announcement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地缘战略角逐”可译为“geostrategic competition”,两处都将“动作发出者+动词”的结构转换为了“名词/形容词+名词”的形式,避免要用从句的形式来调整译文中动词的运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几种结构的转换,大多数是在“动词/形容词”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名词的基础上发生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英语丰富的词缀为名词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以上示例均是在汉译英过程中,但实际上,相对于英译汉来说,名词化的汉译英过程会相对困难,我们在英语思维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由于英汉语之间的表达习惯差异,要灵活在英汉表达结构中进行转换是不容易的。但在英译汉中,英语表达中名词使用频率较高,以上结构也较为明显,汉语思维让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容易写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四、结语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语法隐喻本身就是一种意义的选择,而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的方式,因此名词化就具备了双重语义特征,表示过程、属性和情态的词经过名词化后,仍然保持了原来词语的一致性意义,还增加了名词性的隐喻式意义。名词化是英语文本中的特殊现象,不论是名词化的产生,还是名词化的翻译,都受到英语“重客观、重逻辑、重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要灵活转换英汉思维方式,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增删法等翻译技巧将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性结构,让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实现高质量的翻译。

参考文献:

[1]王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名词化研究分析Halliday的语义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10-13.

[2]唐革亮,杨忠.功能视阈下名词化实证研究的路径与方法述评[J].外语教学,2015,36(05):13-16+89.

[3]李丙午,燕静敏.科技英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01):5-7.

[4]楚至大.翻译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6]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67-72.

[7]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02):83-90.

[8]徐玉臣.名词化的生成机制、类型及功能的新视界[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2):32-38.

[9]杨丰宁.名词化现象及其原因[J].外语教学,1996(03):53-57.

[10]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