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3-02-18谢夏欢

关键词:民族传统音乐

谢夏欢

摘 要:在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当今社会和广大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理念。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音乐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51

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凝聚力的根本保证。所谓的文化身份,就是对一种文化的承认,在行为和精神上与它相符合。在这个时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文化也越来越多样化。小学生还很年轻,他们的思想和判断力还不够完善,在遇到国外文化和思想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就会被这种思想所迷惑,不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失去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就是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感受它的韵味。通过对音乐方面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使他们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为荣,建立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这对于强化国家的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2.提高民族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人们在心理上、行动上或思想上,对一种文化的认同,从而与之保持同步,并为此而做出努力。在大多数人看来,文明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在做任何事情和行为的时候,人们都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身份,弄清楚自己的来历,然后才能把事情做对,把自己做好。小学生们在心理、认知等各个层面上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在面对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时,他们很可能会被误导,从而导致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丧失国家认同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贯穿于课堂之中,通过音乐教育将其传达给每个孩子。我们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对他们的思维和性格进行熏陶,以加强他们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这样,他们将能够主动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

将传统文化与音乐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心灵与音乐的交融,在艺术上寻求一种境界上的突破。通过学习,我们将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领悟,进而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并自觉地进行传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例如,京剧和昆曲这两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们的唱腔、唱词以及伴奏乐器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筝、长箫、竖笛等乐器所呈现出的悠闲宁静之美,更是彰显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此外,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也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为孩子们带来了最美妙的旋律。在这种优秀的文化和音乐的熏陶下,学生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灵滋养,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与此同时,将传统文化和音乐相融合,可以让小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学会去感知美丽的东西,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

1.缺少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学校的音乐课中,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错误的认识,他们觉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只需要在小学语文课上进行学习就够了,所以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中,他们可以不用把自己的心態摆得很正,而是抱着一种轻松、轻松的心态去对待。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们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不仅无法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音乐中的传统文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影响到其他同学,使他们也沾染上这种消极的学习风气。这种情况是不符合小学音乐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的。

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在我国,关于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导致我国的音乐教科书在传统文化的设定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关注不足的现象。

3.精品较少

尽管当前的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确实包含了一部分传统音乐作品,然而这些作品中的优质内容却显得相当稀少。更为严重的是,可供学生们进行音乐教育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在音乐教科书中真正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的作品并不多见。这导致在所有的音乐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仅仅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并不适用于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传统文化无法与学校的教育体系相适应。

三、传统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1.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和音乐美感,还要进行一系列深入的教学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隐藏在音乐之中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根据现实条件来设置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并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

比如,在学习《新年好》的时候,教师可以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家里的过年的情景,比如包饺子、发压岁钱、放鞭炮、贴对联、剪窗花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一起写对联、剪窗花等。这种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通过欣赏乐曲,提高对乐曲的鉴赏能力

自古以来,我国就高度重视祭祀和乐器的发展,堪称是一个乐器的国度。乐器的种类丰富多样,其中民族器乐在传统音乐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民族器乐不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每一种民族器乐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没有它们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小学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族器乐的教学。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这必然会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欣赏和学习各个民族的传统乐器,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民族文化,引导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把民族大团结的观念根植于心中,这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比如,在教学《高山流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听乐曲,然后让学生们讲述这个乐曲的内容,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以及它所蕴含的深意,然后进行一次鉴赏,并且讨论演奏者使用的是哪一种乐器。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引导同学们深入学习一种充满艺术韵味的古典音乐形式——古筝。通过对这一音乐形式的深入研究,同学们不仅能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欣赏其他曲目,提升自身的古筝鉴赏能力。在这堂课程中,同学们接触了《高山流水》这首脍炙人口的古筝名曲,品味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有条件的小学,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看、触摸和尝试等方式,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强化表演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对民间器乐的了解、热爱和传承更加深入。

3.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古典诗词文化的学习

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古诗的诵读是比较单调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要结合各种因素来为我们的教育提供帮助,我们可以将古典诗歌与当代的小学音乐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与语文课程进行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效率,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比如,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渔歌子》这首古诗与语文课相结合。首先,教师要对这些诗歌进行乐曲创作和节奏编排,然后播放一些朗诵的声音或者录像,让同学们对这些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小链接,来介绍古典诗歌的朗诵方法和其他的诗歌朗诵方式,然后指导同学们去学习。通过这种鉴赏和学习,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形态和含义有了新的了解。

4.强化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乐器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渗透。从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来看,教室里普遍使用的乐器多为钢琴、竖笛、吉他等西洋乐器,而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长笛、琵琶等则比较少见。有些人认为西洋的音乐是高雅的,中国的音乐是庸俗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乐器教育时,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许多学生在面对音乐课程时,产生了深深的挫折感,进而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挫折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例如引入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民间歌曲——《二泉映月》。同时,教师将二胡这种乐器引入课堂上,使学生了解这种有着中华传统和民族特征的乐器,从而达到将传统文化和音乐教育相融合的目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

5.对民歌进行解读与鉴赏,体会民族精神

音乐课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一种途径。在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相融合的情况下,将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经典歌曲引入音乐教学中,在音乐教师的专业解说中,同学们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多了解,从而在提高他们音乐情感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军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以朴素的歌词、激昂的旋律,表现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过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日本兵在村子里扫荡,迷失方向,逼着牧童王二小为他们引路,王二小机智,假装与日军合作,实际上却把敌军诱入了我军的包围之中,直到一声枪响,敌军方惊觉上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音乐的赏析,同学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王二小的勇气。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培育他们坚定的意志。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歌声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让他们把自己对这首歌的感觉和理解都说出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6.以实际行动为载体,实现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扬

長期以来,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很多的音乐课都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就无法使学生对音乐知识产生更深刻的了解。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首先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川剧“变脸”作为一种活泼且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能够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心理需求。因此,在《唱脸谱》这一课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门专题课程来进行教学。各种面具的颜色、形状等都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对脸谱有基本认识的前提下,能够运用所学的脸谱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角色形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情绪和个性。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教师将采用标准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表演中,了解他们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情况。在进行专题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同学们对《唱脸谱》进行赏析,体会各种脸谱所对应的角色个性以及所要传达的感情,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脸谱”,更好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在小学时期,学生对于新鲜的东西总是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唱脸谱》这首歌形式多变,给了同学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一民族音乐的机会。这样的专题教学,既能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的自信。通过举办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专题活动,学生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品德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要想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必须要解决传统教育的弊端,在课堂上充实教学内容,针对各种民族的文化,组织一些与之相适应的专题活动,用一种让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法来将传统的音乐文化进行传播。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人文修养的教育,我们可以在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各种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有机地融入音乐教育之中。这种做法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还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而音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的重要渠道。传统文化是我国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产物,它源于生活,但也应该超越生活。因此,我们需要找出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的共性,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修养和品德素养,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将其与小学音乐教学相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加深对教材中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音乐体验,促进小学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利《浅论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育》2019年第8期。

[2] 吴晓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新智慧》2020年第31期。

[3] 胡若曦《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黄河之声》202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音乐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