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探析

2023-02-18田凤娇

关键词:传统语文课堂

田凤娇

摘 要: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语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这门课程中对小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道德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找到适合的教学策略,并采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进一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04

为了实现新教学大纲对初级阶段语言教育的期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强调优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据教学主旨,教师应有序地安排相关教学步骤,确保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深刻地认识、体验和理解小学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展示初级阶段语言教育的意义,实现语言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年轻人过分崇拜它,误以为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优秀,这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育人员未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价值取向,从而让他们难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实,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依照小学生的个人特质,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国古代的伟大创新、优美的古典音乐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们可以渐渐对这些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将快速提升。

2.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人心,这种方式不仅可能给学校的教职员工带来影响,还可能对其所处的社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逐步实现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学生的身上体现出传统美德,如团队合作、尊重他人、热爱祖国、热衷于公益事业等优秀品质。教师借此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同时,孩子们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这样,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能得到继承和发扬。

3.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眼界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并非仅限于其历史与文化,而是涵盖了诸如地理、语言、传统道德等多个领域,同时也蕴含着几千年的民间习俗与一个个经典的故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我们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得以接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眼界,帮助他们对中华民族产生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为了确保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来确定传统文化的教学焦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所有的教育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深入。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需要以教科书中的主题为基础,深度探索其中的教育资源。首先,教师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然后按照教育的原则,开展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丰富的知識。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可以迅速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具有关键作用。

在现代教育进步的道路上,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关键影响。在授课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推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通过课本来逐步扩大其影响,让他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编写初级阶段的语文教科书时,编者们在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例如古代的故事和诗歌等。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教科书中的重要知识,并逐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中的内容,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师需要扩大教学的范围,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根据教师的指导逐步理解课本中的关键内容,从而充分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确保所有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以防止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探寻传统文化

在基础教育时期,许多专家通过集体探索与深入分析,编写了小学课本,其中涵盖了众多优秀著述与精彩篇章,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教师们善于挖掘,便可以寻求理解和探索传统文化的高效方法。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摒弃那些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做法。教师应该深度探索文章的创作历程,寻找并领悟其中的传统文化,并把它们与教科书中的阐述结合起来,使得古代文化能够自然地渗透进课程教学之中。

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涵盖诗词、音乐、成语和国学知识等。《论语》《诗经》等具有深远影响的古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它们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应该对它们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收集一些动态的朗诵和解析视频,并将其呈现给学生,防止出现枯燥无味的讲述。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注重对阅读情感的理解,以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朗诵不仅是核心的环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和情绪理解力的关键手段。合适的阅读资源,能够对于他们的情绪和洞察力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借助那些富含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文章,来培养他们的情绪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朗诵同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然而,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因此,教师们应该利用信息科技等现代教育工具来进行朗诵教学,使他们能够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在《一面五星红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升国旗的场景,营造出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阅读氛围。在全班同学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朗诵,能够让孩子们深入理解五星红旗是国家的精神象征,热爱国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这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

3.借助传统节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古老的节日既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蕴含着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同时也揭示出不同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属性。因此,为了让古代文明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大众对古老节庆的兴趣,初级阶段的语言课程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方法,将古老的节庆文化纳入课堂中。

每个古老的节庆的起源、习俗和礼仪都存在着多样性。此外,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历史背景。例如,端午节时人们会品尝粽子、采集艾草、参与龙舟竞赛,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缅怀伟大的诗人屈原;中秋节时,人们则会品尝月饼、欣赏明月,因为月饼与明月都寓意着家庭团聚。教师介绍学生所熟悉的传统节日时,学生很容易就会投入到学习之中。

比如,在三年级下半学期第三单元《清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呈现相关的朗诵视频,让他们跟着视频一同朗诵,并向他们解释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它同样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背诵这首古诗,并利用参考资料去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含义。最终,教师需要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明白清明节时为何人们会悼念先人吗?许多学生回答:这是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另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明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避免他们对文化的接纳度过低。

4.设计生动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还坚持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那么可能会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采用活泼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策略,以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上获得丰富的知识。

此外,教师也应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行为,根据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理解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制定出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指导方法,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深度探索课本中的传统文化,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提供支持,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白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比如,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北京的春节》时,为了使他们能够通过自我学习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分享一些与地域性春节习俗相关的内容,例如包饺子和贴春联。为了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产生关键的指引和引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场景。

5.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观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相对较为单调,大部分时候,教师仅仅对教学资源进行简单呈现,学生的参与感并不强烈。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深入理解统一编写的教科书的特性之后,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对韵歌》这篇由《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两本传统蒙学读物改编而来的韵文,具有音调协调、易于记忆的特点。这篇课文采用了清新的中国水墨画作为背景,其中包含了山、云、绿柳、桃花等元素。通过文字和绘画的结合,文章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山清水秀、桃红柳绿”的诗意和画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让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到课文的韵律和韵味。借助单独朗诵、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朗诵、填字游戏等朗诵活动,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汉语的音乐之美和韵律,以及诗歌所展示出的情感。

6.拓展成语内容,凸显文化价值

在初级阶段的语言教学中,涵盖了需要学生牢记的词汇,每个词汇都源于一个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大多数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词汇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内容介绍给学生,强调它对教育的重要性。

再者,除了课本上的词汇,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涉及很多词汇,例如广播、新闻报道以及街边的标志。所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积极掌握并运用词汇的良好习惯,学生不仅需要领会词汇的含义,更需对其来历、演变及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元素有所了解。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成语连读以及分享成语寓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成语的热情。以四年级语文课为例,这节课将介绍一些与成语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与鸟、鸡、猫、牛、龙、凤等字词有关,学生所学的成语涵盖了对牛弹琴、狐假虎威、群龙无首、兔死狐悲、亡羊补牢等。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自主掌握成语,从而提升他们的成语学习能力。然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领悟每个成语中蕴藏的古代文化内涵。例如,“对牛弹琴”这个词汇源自东汉时期的学者牟融,讲述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名叫公明仪的人为一头专心致志吃草的牛演奏了一首悦耳的音乐,然而,牛似乎并没有察觉,仍旧全神贯注地吃草。后来,公明仪利用琴声来模仿小牛的鸣叫,正在吃草的牛便竖起耳朵听。这个故事的意思是,牛并不是不喜欢听,相反,先前悦耳的旋律并非牛所偏爱,这表明了说话时应该考虑不同对象的理念。

7.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初级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体现出中华儿女对于自然和家乡的无尽热爱。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古典诗词,学生们不只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欣赏水平,也可以强化他们的综合素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誉为一首优秀的家庭教育诗。在讲解这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从诗歌中理解“忆”的意思:诗人是谁?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回想的?我们所捕捉到的日常瞬间是什么?它们体现出了我们的何种感受?在这篇诗歌里,我们能够找到怎样的灵感呢?通过教师的持续引领,学生终于明白了相互理解、包容、信任及鼓舞的重要性,必须掌握如何与亲朋好友共享欢乐,必须尊敬长者,关怀幼儿,唯有这样,家庭才能够和睦。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具有系统性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必须重视构筑一个稳定的传统文化推广体系,这样才能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我们需要借助教授学生传统文化的理论,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宋春丽《立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里的传统文化〉》,《语文建设》2022年第4期。

[2] 陈荣美《汲传统文化之精髓,成语文教学之甘田: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亚太教育》2021年第23期。

[3] 叶子《互联网背景下探究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课堂有效性:把诗词唱起来》,《中国新通信》2021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老传统当传承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