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究

2023-02-18姜佩佩

关键词:融合传统语文

摘 要: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析了课外经典名著合理导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加强文本内容理解,创设教学情境等融合路径,以期在充分凸显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同时,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融合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0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语文是一门包容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深度融合,是目前各位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重要作用

1.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与理解

教师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与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该阶段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并遵循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自觉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2.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并利用语文学科极具包容性的特点,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落实,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理解与认识,以增强学生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基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优势,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将素质培养与知识教授放置于同等位置,既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又能将传统文化的魅力表现出来。

3.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提升

在信息时代,学生极易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而形成错误认知。因此,通过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能够提升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不良信息、偏激文化对自身思想的影响,使中华文明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传递。

二、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也是助推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与渗透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认同感。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师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满足发展需要的融合路径,能够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精准落实与深入实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主题与精髓,以及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作用。古诗文朗诵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重点。教师将了解古诗的意境以及体会其中的精髓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开展古诗词朗读教学,能够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充分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朗读教学时,也要着重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朗读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以《游子吟》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对这首古诗进行朗读,再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和吟唱,其目的是保证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结合该首古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加强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每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让学生切身体会伟大的母爱,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游子吟》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让学生逐渐形成在生活中尊重与爱护母亲的意识。最后,教师应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综合考虑该阶段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例如,结合视频背诵古诗,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课外经典名著合理导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导入经典名著,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教师充分挖掘课外经典名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在有效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明确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性,进而才能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文学经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充分挖掘与提炼汇总,进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高。教师定期在课堂上开展文学经典名著阅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会。

以《曾国藩家书》中“字谕纪泽儿”这封家信为例,信中提及读书是为了做“明理之君子”,不为升官发财,“勤苦俭约”是持家之本以及“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于懒惰”。《曾国藩家书》具有极高的学术文化价值,将其合理导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资源进行整理,能够帮助学生懂得读书做人的道理,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收集与整理更多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经典名著,如《史记》《战国策》《论语》以及《诗经》等古代作品。学生通过在课堂上阅读更多的经典名著,能够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与此同时,从学生角度分析,其自身具备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中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精选课外阅读文学经典名著,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汲取智慧,让传统文化精神厚植在学生心中,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为“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文本内容理解,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基于该阶段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并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凸显融合教学的创新性,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从多维度、多层面理解文本内容,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和感悟,将其内化为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动力。教师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知行合一,以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中落实,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篇文章时,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我来做动作,你来猜成语”的游戏导入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以多种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或朗读,抓住关键字理解,实现以读代讲、以读促学,切实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其次,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表演,使其将《守株待兔》中的人物情感通过生动且形象的切身表演进行体验,准确地领悟故事的寓意。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本内容以视频、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放弃原有的以文字讲解这种过于枯燥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对话式”语文课堂。

最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文本内容,而是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语言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基于文本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发挥想象力,试写种田人后续的生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开展了“国韵成语”猜猜猜等课堂活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首尾呼应。情境教学以该阶段学生认知规律为切入点,以趣味化课堂激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既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又能加强对其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环境,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4.利用趣味性文化游戲活动,强化语文教学效果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保障每个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以学生兴趣点为导向,合理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游戏活动,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正确认知和全面了解,加深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教师保证文化游戏活动设计的合理性非常关键,游戏活动内容不仅要符合当前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要求,也要根据该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对游戏内容进行调整,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各项活动中合理渗透与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体现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

首先,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程内容,确定文化游戏活动主题,选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游戏类型,在此基础上设计游戏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沉浸体验长见识,寓教于乐重实践,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将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

其次,在文化游戏活动体验环节,教师要促进实践教育与传统文化游戏活动的结合,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师在课堂上开展“非遗”文化剪纸游戏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以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有效提高。

最后,教师让学生按照视频中剪纸艺术大师传授的方法,尝试制作不同的图案。该活动对拓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均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大程度发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优势。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聚焦“传统文化”主题,设计多样化的阅读展览活动,通过项目式的展览、游园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优秀传统文化陪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选择合适的方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将核心素养精准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学情,制定满足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创新需要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能将语文学科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 马钦花《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研究》,《启迪与智慧》2022年第12期。

[2] 胡演梦、胡树海《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现代农村科技》2022年第9期。

[3] 吴菁《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甘肃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

[4] 施晓敏《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0年第23期。

[5] 肖红梅《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年第20期。

[6] 魏延争《立足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融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读与写》2021年第12期。

[7] 李玉琴《整体规划  循序渐进  修习互融——小学语文课程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湖北教育》2015年第7期。

[8] 刘玉玲、刘影、张润泽《以德养性——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论文集》2017年。

[9] 骆可平《重视语文实践拓展语文空间——综合性活动“寻找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感悟》,《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年第z1期。

[10] 杨钱青《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探究》,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一)》2023年。

[11] 袁伟伟《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文渊(小学版)》2020年第2期。

[12] 杨虎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文渊(小学版)》2020年第3期。

[13] 乌云其木格《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互动软件》2021年第11期。

[14] 孙爽《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究》,《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2年第6期。

[15] 吴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探析》,《文学少年》2020年第24期。

[16] 宓长勇《刍议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语文新读写》2020年第5期。

(姜佩佩,1982年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融合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