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高职营销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研究
2023-02-17王娜玲
●王娜玲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高端”不仅仅是指高技术与技能,还包括高素质、高素养等重要内涵。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为了探寻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创新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问题的答案,课题组从学生的角度通过问卷星调研网站采用随机方式对全国9个省及上海的20多所高职院校的421位市场营销专业(包括大一至大三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21份,问卷的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
一、研究中涉及概念的界定
职业素养分为职业能力也称为显性素养与包括合作、诚信、忠诚、沟通协调力、学习力、服从意识、严谨的态度等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意识的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一直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的重心,而隐性职业素养则因各种原因被忽略。本课题研究中“职业素养”是指隐性职业素养,研究样本仅限于针对高职营销专业。
为了调研结果的代表性,本次调研的样本院校地理区域涉及山西、吉林、浙江、云南等9个省,涵盖了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域与新疆、陕西、宁夏等西部不发达省域院校,包含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一流、卓越)高职院校、省级优质(一流、卓越)高职院校、国家双高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及普通高职院校等各种等级水平的院校,考虑到高水平院校在整体院校中的比例不高,因此,调研中普通高职占到49.41%;考虑到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涉及整个教学过程,因此,问卷的填写者涵盖大一到大三年级,同时对培养过程的体验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大三学生,因此,样本中大三学生比例稍多,占到40.38%。
二、多数学生认为职业素养比职业能力更重要,不同类型高职院校没有明显差异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相比较而言,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两者哪个更重要?”的提问,教师与学生选择“素养更重要”的比例均高于“能力”选项,但67.21%的老师选择了“素养”,而学生略少,只有57.72%;经过与院校类型的交叉分析,各种水平类型高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无太大差异,而此交叉分析结论在教师调研中发现越是高水平院校对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越深刻;经过与性别的交叉分析发现女生与男生看法有较大差异,54.25%男生认为“能力”比“素养”更重要,而62.38%的女生则认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见图1)。
图1 不同性别学生对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与素养重要性选择比例情况图
整体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有认知的,但男女生之间出现如此差异是意想不到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认知差异呢?女生比男生感性?男生在能力上比女生更有优势,而女生相反?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让男生提升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较高,不同地理区域的高职院校无太大分歧,但普通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低于其他类型院校
85.28%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对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是重视的,而且有42.76%学生觉得重视程度非常高,而此数据在教师角度仅有14.75%,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比例教师是学生的2倍多,很庆幸的是认为“不重视”的比例师生都非常低(教师:3.28%、学生:0.72%,老师依然远远高于学生)。经过高职院校的所在地理区域与本题的交叉分析,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必然联系的依据,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不同水平类型的院校在重视程度上略有差异(见表1),普通院校学生“重视”的比例低于其他类型学校,而认为“一般”的比例偏高,还有1.44%回答“不重视”,其他类型学校学生没有人回答“不重视”,此看法同样出现在教师的调研结论中,教师认为学校不重视仅出现在省级水平院校以及普通院校中。
表1 各类型高职院校学生对本校职业能力与素养重视程度看法
建议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尤其是普通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能在教育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切实感受到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与措施,全面提升教育效果。
四、营造商务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做法较为常见,培养途径中“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度最高,“参加社会实践”“课堂思政”及“日常管理”被认为最有效
90.5%的学生认为本校在为专业营造有助于培养职业素养的商务环境与氛围上是有所作为的;各大高职院校专业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中,采用比例最高的是“参加社会实践”,83.85%的院校都采用此途径,该途径也被教师群体列为最常用的途径,而且比例无异;其次常用的是参加各种营销技能竞赛(73.4%,此比例与教师答案惊人相似)与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融入”(56.29%,教师群体此答案的比例更高,这跟学校对教学思政的强调有关),“第二课堂”“校企合作培养中企业文化融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与社会服务活动”“学生日常管理”等方式也是被大多数学校普遍使用,而且比例基本在50%左右,“请企业家创业者优秀毕业生讲座”被使用得最少(这可能与此方法使用频率少给学生教师带来的直观感觉有关)。
那么被普遍采用的这些途径学生参与度如何呢?这些途径最有效的途径又是什么呢?调研发现学生参与度最高的是“参加社会实践”(72.45%),其次是“课堂思政”(49.17%)与“日常管理”(48.69%);“校企合作培养中企业文化融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与社会服务活动”等方式参与度比较低,“企业家创业者等讲座”参与度最低;“参加社会实践”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74.35%)都非常认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有效的是“参加各种营销技能竞赛”(40.38%),第三是“实训过程中仿真工作环境熏陶”(34.44%),其余方式中被认为有效的选择比例差不多,基本都在20%~3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合作相关的一些方式并不被学生所认可,“课堂思政”参与度高但有效性并不理想(25.65%),有效性垫底还是“企业家创业者优秀毕业生讲座”与“第二课堂”(见图2);而在教师群体的意识中,“校企合作培养中企业文化融入”被认为仅次于“社会实践”的途径,“第二课堂”被认为效果比较差这点与学生选择一致。教师对有效性认可度最高的前3个途径与学生的理解有较大出入,学生更偏向于学校安排比较多的一些活动,而教师答案几乎都与实践学习有关。(见图2)。
图2 学生认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中最有效的3个途径选择比例图
课堂思政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而言无论在教师还是在学生的眼里有效性并不太强。到底是课程思政的内容设置不够符合要求还是介入痕迹太重反而背离了熏陶的初衷?“校企合作”相关的内容有效性理解为何教师与学生有如此大的出入?技能竞赛在学生角度属于比较有效方式,但教师普遍不认可,是否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不同还是教师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在技能竞赛中收获?亦或师生之间对技能竞赛的界定不同?教师是否仅仅把教育部的技能竞赛作为全部?“第二课堂”与“企业专家入校讲座”这样的方式一直被很多专家认为对提升学生职业认识、职业道德理解非常有帮助的,但为何师生对此的意见都持否定态度?这些问题都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根据深层次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让每一种精心设计的培养途径与方式、无论是“课堂思政”还是“第二课堂”能真正实施见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目标。
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或培训课程的高职院校较少,不同院校课程的差异性较大
仅有15.2%学生认为本校邀请过社会上职业素养养成方面的专业培训机构来给专业做过培训,大部分院校没有借助于外部专业资源共同完成培养过程,这个数据与教师的调研结论相比,教师数据是学生的2倍,究其原因有可能是教师安排了培训,但学生没有参加或者没有得到消息或者师生对题目的理解不同,教师把所有的讲座培训都列入“是”的范围,而学生则仅仅把职业素养专业机构的培训列入。
关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否有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或培训课程?”的问题,81.97%院校教师回答是“无”,而学生则只有63.66%回答“无”,回答“有”的教师多数把《商务礼仪》《创新创业课》《职业规划》等课程列入专门的职业素养训练的科目中,学生中除了把这些课程列入之外还把“课程思政”做得比较到位的专业核心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实务》《推销》《商务谈判》以及各专业课程实训和《就业指导》等囊括其中。极少数院校开设有《大学生人文素养》《时事政治》《职业素养》以及《湘商文化》《甬商文化》等地方性商务文化内容课程来培养特色职业素养。
相较于其他专业,营销工作中对职业素养要求远高于对职业能力,从调研中发现由于效果评估工具缺乏导致无法评价、没有较好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等原因造成院校的教育技能训练体系比较成熟而职业素养培养属于“理论上重视、实践中忽视”状态。然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在职业素养培训中却有成熟且有效的体系,比如NLP教练技术,高职院校不应太排斥社会培训的内容与模式,抱着兼容并蓄的心态,借鉴甚至借力培训机构资源来完成职业素养的教育过程。
六、师生对新生的职业素养测试概念理解有区别,对培养效果的标准界定也截然不同
新生入学之初的职业素养测试在学生看来就是入校时候的面试过程,当前单招来源学生比重不断增加,大多数学校的单招有面试环节,可能学生会认为那是对职业素养的测试,而教师则不这样认为,因此,在是否对新生进行过素养测试问题上,教师与学生有较大的差异,47.51%学生回答有过测试,而90.16%的教师则认为没有测试过。大多数学生对本校职业素养培养的效果是持认可与肯定的态度(见图3),认为非常有效与比较有效的比例高达72.45%,而该数值在教师调研中仅有16.7%,75.41%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说明师生对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期望值有非常大的差距,教师的期望值比较高。90.26%的学生认为本校的课程考核标准中列入了职业素养的考核部分,70.49%的教师持相反看法,再一次证明教师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比较高,理解比学生更透彻与深入,因此,师生在各个问题的回答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答案。
图3 对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是否有效看法情况图
七、“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提升学生素养最好的方式,“在教学方式中设计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较被认可
图5 不同类型课程按照对提高职业素养作用大小排序结果示意图
教师可采取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身体力行、做出表率、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和“课程内容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内容”“教学方式中设计一些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活动”等等,在这些举措中,37.05%的学生认为“身体力行、做出表率、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最有效(见图4),这将给教师群体更多行为上的约束,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要先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摆在院校领导面前是的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问题;其次是“教学方式中设计一些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教学活动”(27.32%)(见图4),讲得多不如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体验与领悟,“讲练结合、听悟相融”和“用轻松活动渗透素养内容”可能比较适合高职的学生,被大力推崇的“课程思政”又被列入最后的选择项目,“课程思政”如何改革才能让学生真正从中获益是市场营销教师需要迫切去研究的问题;在所有课程类型中,学生认为对提升职业素养最有用的是“专业课程”其次是“实践课程”,“通识课程”排在最末尾,在某种意义上说“通识课程”在职业素养的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最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在哪里?这些更值得“通识课程”教学工作者深思。
图4 任教老师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最有效方法
八、面对“如何提升职业素养”问题,词频最高的是“实践”
根据本校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学生认为值得推广的举措主要集中在“实践活动”“实训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参加企业交流”“教学设计”“营销竞赛”“开设公共素养课程”“校企合作课程”“课程思政”“创业课程”“开展讲座”“开展专业培训”“仿真实训”等等,学生们也对学校在提升他们职业素养方面提出自己的希望,比如“实践多一点”“多开展企业交流活动”“多提供实践平台”“提供好的环境”“多与企业开展合作”等等,“实践”两字是词频最高的,“工学结合”虽说是很老套、过时的一个职教改革术语,但不管现在流行的是什么样的专业术语,其核心仍然离不开“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核心与本质,“践行”远胜于“说教”,技能教学如此,职业素养培养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