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逻辑

2023-02-16蔡茂青

科学导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软实力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软实力

自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日起,便有着强烈且自觉的文化担当与素养。新中国成立前,面对险象环生的历史遭遇,中国共产党不仅开启中华民族奋斗历史,也开启了文化建设摸索之路。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开始逐渐掌握文化领导权,在革命实践中更加注重以文化人的方式壮大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发展虽遭遇了短暂的困境,由于中国共产党及时纠错反正,为文化发展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进入新时代,面对汹涌西潮的蔽天而来,文化被投注越来越多的重要价值,何以坚守本心,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我们身处在一个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伟大开放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化建设不仅恰逢新機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在外,西方部分学者扬言“中国威胁论”,国际形势加速演变。对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交流更为便捷,各类消息无论优劣汹涌而来,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自信”,并且于多个场合提及“文化自信”理念,搭建了从个别群众的文化自觉转向民族统一的文化自信的桥梁。在2016年5月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文化自信被高高举起,凸显出特殊的重要性。而第一次将“四个自信”并列的是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使其语境更加庄严,观点更为明确。而之所以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究其原因有下几个方面:

亨廷顿曾指出:“由于现代化的激励,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线重构。”[3] 约瑟夫·奈也曾提出“软权力”的理论范式。中国虽拥有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但无意将这些价值强加于其他国家。观世界之图景,身处于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意识形态上营造普世价值,中国如不逆水行舟,则会不进反退,甚至遭西方文明所吞噬。中国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才能在世界思想文化的激流碰撞之中保全同时也发展好自身,既保持个性又扩大话语权。

冯友兰曾言“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4] 诚然,相较于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的消逝,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明已有5000多年的时间演进,绵延不绝,一线而下,在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有着数千年来积淀形成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印记,从炎黄传说到诸子百家,从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从清代朴学到近代新学,构成了环环相扣的思想文化宝库,足以说明中华文化生命力之顽强。

在迷茫与艰难年代,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中国道路的开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带领革命战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带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带领中华民族站直腰杆、开创未来。无论从前“坚持真理、坚定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还是如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探寻摸索出来的宝贵财富,虽有各种崎岖坎坷,但在顺境中谦卑努力,在逆境中奋然崛起。真正的自信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沉溺幻想,它建立于事实胜于雄辩的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这个基础便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与成果,充满了真理的味道。

人无自信,无以自进。国无自信,无以自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本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是对本国文化生命力和未来前景抱以的坚定信念。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文化自信被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性质,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所决定;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魅力,都有其内含的价值观所彰显;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发展,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所规约。”[6] 作为当今中国价值观的“最高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要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来源于中国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也在人民社会生产和交往中发挥着指引导航作用。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课题践行、部署,提出一系列的崭新的命题和科学的论断,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绩和突出成效,使得人民的价值自觉和自信更为凸显。回望过去几年防疫战,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铸就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防线。“若有战,召必回”,“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抗疫时期中国人民的壮举和奉献,无一不真切彰显着中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中国人民身体力行对于祖国文化价值的践行。

落后就要挨打,清王朝的灭亡见证了这个逻辑。落后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遭到摒弃,中间文化跟随时代的步伐或消融无迹或涅槃重生,优质文化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事制宜。文化自信不是盲目信任任何文化或特定文化,而是建立在值得自信的文化自身底蕴之上。处于一个混沌时代,福山兜售“历史终结论”预判社会主义制度的崩坏,而中国在世界经济低迷之际逆流而上,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强劲发展态势,使其在实践的反击中黯然退场;美国质疑中国人权问题,而自身政治空转,官民对立,政客沦为选举工具,将才情寄予画饼与跑票,面对中国全面脱贫的瞩目成果哑口无言;美英曾称“新冠疫情起源于武汉”,面对事实证据的不断累积与病毒溯源的持续调查,谣言不攻自破。何以中国饱经风雨而锐气不减、历经沧桑而斗志更坚,是中华文化内核付诸于国家、民族乃至人民的血性之中,将内在而本质的文化精髓还原为特殊而具体的行动与实践,是文化自信催生的动力。

文化自信是土壤,任何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生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歷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7]

文化自信构成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没有历史沉淀的道路令人生疑,没有文化基因厚植的道路容易生变。中国道路的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段行程都有先人的探索、经验与总结,彰显着精神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中国历代能人志士曾对我国道路进行了求索,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然而不能因地制宜、推陈出新的文化形态无法给中国指引出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正确的领导,滋养于先进的文化底蕴中,是以反作用于实践途径,支撑我们在中国道路上走得更好。

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力量源泉,从历史上来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此思想之花点燃了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之火。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中国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光辉道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开启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道路。没有文化自信,就不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国情,便没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中国道路,无法氤氲出中国特有的精气神拓展救国、兴国和强国之路。

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内在机制,任何制度的生成、运行都有其内在的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舶来品,而是从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应运而生。中国制度中饱含的“人民至上”的理念从何而来,《论语·学而》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8];孟子又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早在先秦时期,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其中蕴含的国家治理思想在当代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中国人民的制度自信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充分自信,在扬弃中进化,在传承中完善。

文化自信不是一纸空文,也不仅仅只是一腔热血,而是一脉相传。中国的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结果。在多样文化冲突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背景之下,如何坚守文化自信,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随波逐流,更好构筑、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传统根基的支撑,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光怪陆离的文化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底气,轻则迷失自我,重则将被同化。不仅如此,文化的创新也需要从已有的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与要素,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在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11]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因变而变,特别是在被信息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不创新便注定被淘汰。因此,固本培元、革故鼎新是文化自信的必然之路,一方面,需要挖掘传统精神资源,进行文化反思,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增强文化时代性。

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之分。经济上的闭关锁国同发展规律相违背,文化上的固步自封或将导致文化沙文主义,文化的交流需要秉持正确的开放意识。不同国家、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重组、运动、交融,此消彼长,这是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

首先,引进来,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全盘接受也不完全拒斥。在文化交流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凡是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理应大力支持,凡是对文化进行掠夺破坏的,须坚决反对。其次,走出去,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宣扬中华文化,彰显民族魅力,创造发展机遇。把握时代红利,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主流媒介,加强文化传播,不仅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可以为其他国家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当今时代,以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因素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以文化、价值、制度等“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中也以柔之力展示着强势。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越来越成为各国角逐的重心,话语体系的构建也需纳入文化自信的践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家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12]首先,提高中国媒体的影响力,使中国媒体成为国际媒体,在国际话语舞台上将中国观点传播出去是前提。其次,构建清晰、准确的话语体系,以中国立场进行国际表达,决定了中国话语体系是否可以融通中外。最后,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有利于消解“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开,传开人不信”的话语困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3](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269.

[4]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397.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6]沈仕海:《文化何以自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8]国学整理社:《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30.

[9]阮元:《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603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11]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

[12]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1.1.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茂青)

猜你喜欢

软实力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