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己,未来已来
2023-02-16梁梓珊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象征
1953年1月,《等待戈多》在巴黎上演,轰动一时。有人说:“荒诞是贯穿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西方文学主潮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1]《等待戈多》便是荒诞派戏剧的著名作品,主要内容是两名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一条乡间小路上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时所发生的故事。
故事是如此简单,但为何其被称为经典?不得不提的便是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一次战争与炮火的洗礼,人们终于意识到伴随着发展带来的不只是进步,还有更大的创伤。西方社会出现了精神危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的关系走向迷茫。在这种社会情景下,“荒诞派戏剧”诞生了。
“就形式而言,荒诞派戏剧属于象征主义类别。”[2]象征手法是荒诞派戏剧重要表现手法。由于荒诞派戏剧中人物语言的无逻辑、碎片化,让我们无法如正常戏剧一般通过语言来很好地感受人物心理和情节发展,而是寻找其他手段,更加艺术性地表达意义,让观众用内心去感触作品意蕴。接下来本文将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分析荒诞派戏剧的象征构建。
《等待戈多》这部作品的舞台说明十分简单,只是说了这件事发生在“乡间一条路”上,还有“一棵树”,时间是“黄昏”。这样短短的几个字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正如前面分析,这部戏剧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欧洲大陆各处留下的是战争的疮疤、破毁的建筑,人们的心理状态更接近于一种对人生意义思考的苍白、对世界未来命运的悲观,这样背景恰恰与破落的现实世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照应关系。另一方面,这部戏剧的背景也极大程度地反应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不知道来处是哪,去处是哪,周围甚至只有一棵树,正如人们的内心是无限的迷茫,出现的事物都显得单薄无比。
时间定在“黄昏”,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细节。“黄昏”是太阳即将下山,黑夜即将降临的时候,一方面,这个时间象征着未知的未来的一种预示,这种未知包含着极大的悲剧性。以当时人们的角度看来,人们刚刚沉醉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时,人类文明看似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伴随着时代变革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无情又冷酷地嘲讽着人类可怜可悲的生存权,人类的未来仿佛又是一片灰暗。“黄昏”反映着人类对于未来的沉重思考,是对人类未来黑暗命运的象征。另一方面,这个时间象征的是人类内心状态对于未来那种似有若无的憧憬。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这个时间等待“戈多”,等待这个谁也不知道的人,在日落天黑前等待他,在这个苍凉悲观的时间里等待他,等待一个可能能够给他们带来改变的人。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内心仍然在憧憬,憧憬着人类未来命运的向好,憧憬着一个“戈多”来拯救人们于这种“绝境”之中。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等待“戈多”。“戈多”在本剧中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但是这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人”,就连等待他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本人也不知道。就连作者贝克特也拒绝落实戈多的身份,但正是因为“戈多”的未知,才让这部戏剧更具魅力。
“戈多”是上帝。“Godot”中文翻译为“戈多”,这个词也许正是暗示着“God”本身。一方面,波卓在提及戈多时含糊不清,不念出真名,只说“反正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那个掌握你们命运的人。”另一方面,弗拉季米尔问戈多的使者小男孩,得知了戈多有胡子,是白色的。而第一幕幸运儿表演“思想”时说“有一个胡子雪白的上帝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确确实实存在”这些似乎都在说明“戈多”是“上帝”,是掌握他人命运的人,人们极其渴望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等来上帝,给人们以“神启”,指导人类未来的命运,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戈多”是自己。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小名分别是“戈戈”(Gogo)和“狄狄”(Didi),结合起来,也是“Godot”。这说明他们等待谁?等待自己。他们在这场永无止境、日复一日的等待中等待自己。在大家都希望得到“答案”的时代,等待自己。为什么?一种可能是自己就是答案本身。正如前文所说,在这个人类不断在迷茫中徘徊、踌躇的时空中,等待一个可以扣响时代的回答,这个回答是“自己”。这是对神的否定,没有人可以完全主宰别人的命运,除了自己;也是对神的肯定,人类自己就是自己的“神”,自己的“希望”。
当然,“戈多”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但“不确定性是荒诞派戏剧有别于传统戏剧的重要特征”[3]。正是由于“戈多”的未知,才让这部以“戈多”为核心人物的戏剧像漩涡一样吸引着学者的研究,成就其美名,也让这部戏剧的意蕴变得更加深刻而不可捉摸。
荒诞派戏剧中的“荒诞”是“现实”的镜子。这样一部“不知所云”的戏剧中,“象征”意义是解开戏剧密码的钥匙。作者贝克特通過了戏剧中的种种象征,揭示了那是那个时代下,西方人们的心理状态。他们曾经怀抱梦想,拥有信念,但是在战后的世界中苦苦挣扎。他们需要强有力精神的支柱,所以哪怕在空虚中进行无限的等待,他们也需要等来答案。而这个答案也许正是“自己”,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奋斗,自己正是“迷茫”的最好的答案。这是失去信仰的时代,需要重新构建的信仰。
希望在己,未来才会到来。现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如今,“荒诞派戏剧”已经不在盛行。人们已经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在战后重建起了新的社会秩序,建设了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小明.荒诞溯源与定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8-14.
[2]李建波,唐岫敏.从《动物园的故事》结构的文体特征看荒诞派戏剧的象征创新[J].外国文学研究,2002,(01):98-101+173.
[3]严泽胜.荒诞派戏剧的后现代审美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1994,(02):109-114.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梁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