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与方法研究
2023-02-13李培培
李培培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一、通识教育与美术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形式
通识教育,在西方又称作“博雅教育”,其肇始于古希腊时期,主要是为当时的社会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精英,目标是培养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具有技能的专才。从经典理论溯源,通识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1828 年由美国鲍登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1919 年前后,美国的许多大学基本认可这一说法,并在全美进行比较普遍的通识教育。1945年,哈佛大学科南特校长带领12位教授,经过两年的研究,创作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这本书被称为美国通识教育的圣经,至今仍是通识教育的经典文献。伴随着西方高等教育理念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不断丰富,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在中国,通识教育起源更早,早在西周时期,《礼记· 文王世子》中就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以“礼乐”为核心的素质修养教育已经得到极大的重视。但这时的教育服务对象只仅限于少数贵族,具有现代意义的素质教育发展,则是在教育家孔子之后,孔子设立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大力提倡“有教无类”,以“礼乐射御书数”之称的“君子六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必修课,后来在科举制度的襄助下,发展蔚为大观,成为古代士大夫修身养性和致士的重要途径,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深远。自西学东渐以来,通识教育理念伴随着中国各地新型学校的建设,广为传播,几经演变,直至今日,虽在不同时期名称各异,但究其本质,还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多学科、多门类的多元化教育,与传统封建时代的教育在内涵上高度一致。当下,通识教育在内核上与我们常称的“素质教育”“文科教育”“人文教育”可谓等同[4]。
美术通识教育,从属于通识教育的整个体系,是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通识教育不同于美术专业教育,其施教对象为非美术专业学生,在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实施、教育目标等方面与专业美术教学也有着明显区别。美术学按照学科类别划分,它是艺术学下属的一级学科,在本科阶段,具体可分为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五个基础专业。作为专业学科的美术类专业,主要是通过四年的专业美术理论、素养和实践学习,培养从事美术及其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其学科划分精细,整个学习方向朝着纵深发展。美术专业教育偏重于能力与技术培养,美术通识教育则偏重于素质与视野扩展。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美术通识教育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协调发展,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涵养学生的艺术美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美术通识教育以鉴赏、评价为主,兼及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可以为学生的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心理发展维度都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具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教育价值,其功能已远远超越了美术本身。一直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开设美术通识课已成为众多高校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识教育与本科教育向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发展好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根据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实验研究条目成果”中的最新理论研究来看,通识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它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相辅相成。在当下,我国高校的美术类通识课往往以“公共选修课”“大学生艺术素质课”等形式出现,多为美术大类专业教师开设某一门课程,进行学校相关课程申报。学校经过筛选后将其划分至某一具体门类(如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艺术类、地方文化类),并以公开的形式供全校范围内学生选课。从笔者的调研来看,大多数高校的美术通识教育还没有跳出艺术鉴赏课程的窠臼,理想中的美术通识课在实践中往往流于上课看几幅作品,写写观后感的简单“看展”形式,这一现象在缺乏艺术类特别是美术类专业的高校尤为突出[5]。实际上,美术通识教育应至少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理论更新,也就是说美术通识教育不能停留于简单鉴赏和扩展视野,这看似“无心”实则“有心”,施教者应有一套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其目的应是训练学生如何体味艺术,如何打通思想,实现美与心灵的沟通,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二是实践层面的方法问题,不仅在于赏经典、读名作,更在于怎么赏,怎么读,施教者应以什么形象出现在教学活动中。
二、美术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建设的价值
人的心理建设,来自原生家庭、民族、教育、社会观念、情感等多方面影响而共同决定。于逐渐全球化的人类文明社会而言,受教育成为心理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教育或言之艺术通识教育价值重大。从根本上来看,区别于智识教育的艺术教育是非功利性的,是直指人心的,其对于心理建设意义独特。作为最古老的艺术活动形式,美术活动从哲学上来讲,是人精神的投射,是心灵对外部世界的忠实反映。美术活动包含了主观美术创作和客观美术接受两个方面,是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者对话和遭遇的时刻,二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美术活动的社会性。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自我的成熟必须通过走向世界来实现,走出自我,走向他者,这也就是冠以“美术”之“美”的“美育”其意义所在。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席勒有一本书叫《审美教育书简》,这本书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美育。席勒认为:无论是在听凭感性冲动的野蛮状态中,还是在过度理性化的理性国家中,人都不是自由的,他或者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成为理性的奴隶,唯有在美的王国中,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美育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通过美来培育人的完整人格,实现人的心灵自由。而从更为实际的层面来说,进行一项社会活动,需要创作一幅与其适应的美术作品,这是美术的宣传价值体现。同样,开展一场美展,聚集一批观展人,传递美术作品所表达的观念,让作品作用于集体的意识塑造,为人类的心灵找到一个出口。总而言之,美术活动是人们走出自我、理解他人、了解社会、接受观念的重要方式。不管从哪个层面来看,美术都有益于自我的成长:走近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也是自我的成熟与完善。因此,对于正处在心理变化剧烈和重要重塑期的大学生而言,美术教育的价值则不言而喻。
三、基于心理健康开展美术通识教育的方法
近年来,国内高校学生自杀、犯罪等极端事故屡见报端。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和分析,出现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的原因有许多,常见的如感情挫折、考试失败、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等多方面。但总的来看,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受到了严重伤害,也就是说因为没过了自我心理调节的第一关,才酿成悲剧。但从学校和为师者而言,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我们也应大力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检测和辅导,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的心理建设。“艺术,让人成为人”,作为纷繁芜杂的社会中人类最后的灵魂栖息地,艺术必须承担这样的责任。本文第三部分,笔者将结合自身专业和辅导员工作实践,基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美术通识教育出发,进行方法总结。
(一)多方重视,加强领导
根据2019 年3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 号)通知要求,学校美育教育工作领导组织相关教学与职能部门领导、美育工作负责人,以群策群力,着手开展美育教育工作实施细则的制订。通过将美育课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公共选修课中必须修读的学分艺术课程,进一步构建多层次的“大美育”课程序列。同时,要扎实软实力建设,为艺术通识课招聘、培养专职师资,为艺术通识课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经费与教学时长、教学环境保障;同时,鼓励通识课程教师进行科研课题申报,加强学术建设,提升理论水平。
(二)完善课程大纲设计,精细课堂管理,注重结果导向
艺术通识课要想真正教出水平,教出效果,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完善评价机制,不能让通识课流俗于可有可无的“副课”“兴趣课”,因此从源头上来看,进行优质的课程大纲设计迫在眉睫。如美术通识课程大纲的设计,就不能只是作品的列举和简介,所入选的作品必须是思想性、艺术性和历史代表性兼备。同时,还要考量这些作品与当下社会观念,年轻人的思潮,以及他们的文化追求匹配度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授课人要有校本教材意识,对入选的作品有“知其所以然”般的深入了解[6]。同时,我们的教学指标要量化、细化,在课堂上把握精细化管理原则,加强监督引导,做到人人深度参与课堂实践,人人高水准完成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上完一学期的美术通识课后感受到美术对他们所带来的改变[7]。
(三)促进通识课与其他学科融合,共同发展
通识教育,核心在于“通”,简而言之,知识、技能的跨学科融合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如美术通识课,其不仅与宗教、历史、文学、戏剧、电影、音乐、哲学等人文艺术学科关系密切,其在内核上,也与几何、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施教者必须加强跨学科意识,提升自身通识学术素养,增强跨学科知识迁移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让通识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作用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心灵成长。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从校园环境走向成人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体精神形成的关键期,对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建设至关重要。艺术滋养人的心灵,将艺术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通过选取适合大学生身心接受的优秀美术作品进行观摩、鉴赏、评价,体验美术创作实践,可以让学生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术作品传递的艺术美感和人文精神,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高校美育建设,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起到正向的作用,从而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这亦是本文研究之旨归。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美术通识教育至关重要。一方面,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艺术创作的热情,另一方面,它也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空间,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首先,学校可以提供一些良好的学习空间,如设立艺术工作室或画室。这些地方应当配备完善的设施,包括画架、调色板、各种画笔和颜料等美术用品。其次,学校应鼓励和支持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如画展、艺术讲座等,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最后,学校还应该提供一些心理支持,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关联显得尤为重要。美术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还能通过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因此,高校应注重美术通识教育的实施,完善课程设计,促进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辅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