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与“法”

2023-02-13吴玲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 文/吴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责任重大。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科学把握“理”的丰富内涵,并在顺应时代新特点、回应社会新问题、聚焦学生新需求中将“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全方位把握讲道理之“理”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所讲授的道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学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理以及深藏于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的情理等。教师要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中,引导学生明学理、懂政理、通情理。

1.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基础属性,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思政课的首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教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深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清楚马克思的“两大发现”,科学解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重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坚定理论自信。

2.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阐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理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思政课是坚持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课程,既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真理,也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阐明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凝练。教师要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与历史意义,在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中,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理,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坚定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

3.情理性是思政课的特色属性,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是思政课的重要功能。思政课是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课程,这要求教师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进行陈情与说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与政治引导;也要在诠释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彰显中国之治的价值意蕴,对学生展开价值引领。深藏于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的情理需要教师在阐释学理与政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技巧地加以澄明,助力学生提升境界、涵养气概,增强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高校思政课内蕴着的学理、政理、情理,于学生而言并非大脑自然产生的,而是外在的。全面、深刻把握“理”之科学内涵只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的前提,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真正使道理入耳、入脑、入心才是关键。

深耕细研、强化学理研究,致力于“讲深”思政课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思政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学理性于一体的课程,以理服人是上好一堂思政课的内在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揭示出来,致力于“讲深”思政课。

1.研读经典,追本溯源“悟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文本依据,原理是忠于原著的系统化表达,经典原著与教学内容是“源”与“流”的关系。研读经典,是教师“讲深”思政课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5]一方面,教师要深耕经典文本,准确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根本要义,在教学中再现经典作家思想孕育过程与历史境遇的统一;另一方面,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经典著作,从一手资料“回到马克思”,避免学习中陷入教条主义,同时将教材中的抽象概念与具体文本相结合,帮助学生破解理论难点、廓清思想迷雾,更好地“理解马克思”。

2.巧选经典,把握文本选取的针对性与适度性。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浩如烟海,如何选取经典融入课堂是教师“讲深”思政课的关键。根据教材内容与课程学时实际,教师在选取经典文本时应把握针对性与适度性原则。原理来源于经典原著,而教材则是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章节进行编排的原理,教师在选取经典文本时,要找准教材核心内容与经典文本的契合点,选取针对性强的文本材料,切忌为了回归文本而脱离教材,模糊教学重点。此外,高校思政课学时安排有限,而经典原著往往篇幅较长,因此教师要把握好经典文本选取的“度”,选取某些短篇幅文本或长篇幅文本中的某些片段,在课堂上进行精读与导读。

3.活用经典,注重文本运用的全过程性。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构成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如何立足这三个基本要素,全方位地用活经典,是教师“讲深”思政课的落脚点。其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将经典融入课堂。教师可采用导入法,将文本以问题的方式导入课堂;也可采用引证法,通过引用文本论证教学内容。其二,着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经典著作阅读作业,利用小组汇报、互评互赏等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经典的主动性。其三,有效发挥教育媒介育人功能,提升经典融入教学的延展性。教师可利用雨课堂、超星泛雅、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添加经典著作文本作为阅读资料,添加相关视频资料,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诠释晦涩难懂的经典文本,实现经典文本在教学前、中、后的全覆盖。

直面学生困惑、凸显问题意识,致力于“讲透”思政课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只有面对现实、回应现实才更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所激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凸显问题意识,以问题链深化教学,致力于“讲透”思政课。

1.锚定三“点”,探究真问题。以问题链导引教学的前提是寻找问题。问题抓得准,道理才能说得透,思政课才能征服人。教师在教学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锚定理论重点,避免教学“剑走偏峰”;直面学生关切、准确掌握学生需求与困惑,锚定学生疑点,避免教学“目中无人”;善于观察生活、回应时代之问,锚定现实热点,避免教学“言之无物”。立足这三“点”,教师可以更好地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真问题,为“讲透”思政课奠定基础。

2.寻找结合点,提炼教学主题。在真问题与教学主题中间存在一个转换环节,教师要主动寻找教育与教材、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并将之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教学主题。例如:在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种种新变化,学生易受“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侵扰,这一学生疑点可转换为“三问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导论部分剖析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紧密结合教材,把问题从课堂外过渡到课堂内,是“讲透”思政课的核心环节。

3.层层递进,破解教学难题。与某一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往往是零散、非单一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并非借由一个问题就能解决。如何破解教学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导引教学,是对教师能否“讲透”思政课的重大考验。教师要将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整理,细分成一个问题体系,再根据教学内容,串联成一条内容相关、逻辑递进的问题链,通过层层递进的剖析,展现理论的逻辑魅力,有效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原理”课第五章讲授经济全球化时,可从逆全球化这一热点入手,设计“经济全球化可逆吗——为什么不可逆——当代经济全球化该何去何从”的问题链。

善用“大思政课”资源,突破教法创新,致力于“讲活”思政课

思政课教学不是视野狭窄的“小学问”,更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纯学问”,而是旨在教育引导青年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视野宏大的“大学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着力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传“道”有“术”,致力于“讲活”思政课。要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活,关键在于善用“大思政课”资源,用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的教学语言,借助多样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主题研讨式、案例解析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式,打破过去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独舞”的窘境,构建新时代教师与学生“共舞”的教学模式,重构教与学的关系,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关于如何善用“大思政课”资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善用历史资源,纵横历史与现实。“思政课教学需要回溯历史,回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精神典型的诞生地,把抽象的精神符号重新植入历史的情境,让抽象的精神具象化为鲜活的场景、鲜活的人物、鲜活的故事”[6],再以可感可知的方式走进青年学生心里,以丰厚的历史资源滋养思政课教学,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活起来”,让思政课“活起来”。

2.善用社会资源,贯通理论与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破思政课教学时空的局限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延展性,以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资源弥补教材的有限性,推动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实现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冒出热腾腾的“烟火气”。

3.善用“互联网+”资源,链接线上线下。当今时代是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懂得用活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让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教学赋能,通过拓展教学边界、丰富教学素材、更新教学手段、开展沉浸式教学,实现线上线下即时联动,让思政课“动起来”“立起来”。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