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2023-02-13余谅
余 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肩负着很大的职责,从学生步入校园伊始,辅导员不仅担任着生活上的导师的身份,还会在以班级为划分的管理中肩负“班主任”的职责,甚至还会成为学生们的心灵导师。总而言之,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战士”,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职员工,更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的关键参与者,其管理能力与个人素养对工作质量的影响尤其显著[1]。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其积极乐观的心态,灵活全面的思维的养成提供关键助力。除此之外,合格的学生管理工作甚至能够激发学生投身理想的热情,使其能够向着更加远大的目标前进,有了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学生才会潜心修学,锤炼身心,这种主动的、积极的学生管理思路不仅能够完成高校视角的人才培养指标,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一)网络依赖性强
在当下,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移动终端覆盖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学习、生活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是无法切断的,课间闲暇时间刷刷抖音、快手,看看微信、微博已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纵使高校教学活动能够响应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潮流,推出新颖的线上课程,但也难以保证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保持高度的专注。总而言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尤其明显,已经成为最主要、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特征。
(二)思想开放活泛
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丰富化、多元化发展,主流文化、众多流行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网络的变革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信息的传播效率,这些文化的“种子”能够轻易地通过公众社交平台或是短视频APP,播撒到大学生的心里[2]。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可以借用手机APP 或是平板电脑获取更加“新潮”“流行”的观点,并基于这些观点建立起一套更具“跳跃性”、更具开放性、充满包容性的思想体系,能够支持他们能够时刻保持思维意识的高度活跃。
(三)个人意识过强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尤其突出,高校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世界观、价值观构建的关键时期,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高校生活往往也是众多大学生在远离家庭影响下的“独立生活”,因此,高校大学生往往会更加渴望证明自己,更加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与自由,因而,其过强的个人意识也应当被众多教育者所认知。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价值
第一,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成为衔接“全员育人”的关键桥梁。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下,高校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抱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当代大学生初入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囿于经历、年龄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心理水平往往处于待建设阶段,且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外生活的参与度远远不足,无法感受、体察、捕捉到学生情绪的微妙变化,更无法直接窥见学生的内心世界。因而,在“全员育人”的大体系下,为了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就要更多地承担责任,发挥关键的引导作用,当学生出现潜在的心理变化时,辅导员就要及时掌握信息,并对其进行适当指导,使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积极的发展方向,为其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建立强大的保障[3]。除了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实际的大学生涯中,辅导员还要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辅导员要将自己的工作场合从办公室拓展到宿舍楼,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生活环境,又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为其健康思想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第二,学生管理工作包含了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内容,能够成为“全程育人”的关键后盾。学生管理工作是“三全育人”体系的关键“组件”,能够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的因素数不胜数,学生管理工作就要排除“杂音”,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宜的成长环境。在众多工作中,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全管理工作尤为关键,合格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切思想教育、道德引导工作的基石,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下,高校辅导员要根据校内的实际环境,定期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危险辨识能力,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第三,学生管理工作更有利于学生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能够契合“全方位育人”的具体要求。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高校不应仅当作人才的“准出口”,更应当为学生走入社会的接下来一段路程保驾护航,如此才能够尽可能好地完成自己的育人使命。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只有具备强大的个人能力,全面的综合素养,扎实的理论知识,出色的实践能力,才能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种能力需求,学生管理工作就应当在具备“管理”强制性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对学生体现出人文层面的关怀,辅导员也就需要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强化对自己人格、素养的认识,为其精神世界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场景,更为其日后丰富的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学生管理工作观念较为陈旧
从职能上来看,高等院校旨在为社会输送高素养人才,因而,众多高校也都响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符合治校理念及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但在落实的过程中,仍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较为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的限制,使人才培养计划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4]。况且,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管理工作,都会作用于学生这一主体,那么学生主体的变化性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这也说明,假如学生管理计划不能够跟得上学生发展的脚步,那么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便难以保证。
(二)学生管理机制建设存在缺陷
从发展规律上来看,部分高校仍处于建设阶段,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生源数量都与成熟的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这些高校内,学生管理机制的建设仍有欠缺,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工作落实不彻底等情况频频出现,在源源不断的新生入学的趋势下,这些矛盾被进一步突出,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也直线升高,本就具有缺陷的管理机制显然难以满足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最终导致职能混乱,教育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的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吸引力,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套上了“枷锁”。
(三)教育管理质量消极影响的融合
从经验上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仍与前沿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行的教育管理工作目标有悖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诸如“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管理理念使本就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雪上加霜”,而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身心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快便能够扩散至下辖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使本就思想活泛的大学生出现逃课、翘课等现象,甚至终日沉浸于网络游戏中,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学习生活[5]。总而言之,由于学生管理工作属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更容易受到教育管理工作的消极影响。
(四)校园内部文化环境存在缺位
除了表观的学习生活以外,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校内的文化环境,一个好的文化环境能够带动校内师生形成浓郁的研学氛围,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但稀薄的文化氛围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趋于混乱,从而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更使思想管理、安全管理等诸多工作无从下手。
四、新时代辅导员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可行之径
(一)认准以人为本的路线,完善学生辅导服务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络改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生态,无论是高校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的大学生辅导员,全校教职员工都应该认识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在深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相关工作者势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服务”作为管理工作的原则,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能够认识到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真正理解他们,认识他们,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主动加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学会配合工作、参与工作甚至是自觉开展工作[6]。在这个思路下,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便成为每一位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辅导员要以温柔、平和的态度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加之引导性、激励性话语的融合,能够极大地唤醒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形成“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的健康责任观,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除了这些基本的工作实务以外,辅导员还要通过来源于学生的反馈,推断出现阶段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研究出解决办法,才能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自适应性”优化。当然,系统的、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全部压到辅导员身上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校教育管理、学生管理负责人也应当通过考核机制的建设,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支持,可以依照课时、学时以及大的学期划分,对工作进行阶段式评估,辅以日常工作的总结与简报,全面掌握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状况,进而通过顶层的规则制定、资源倾斜,对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供关键助力。
(二)坚守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个人修养培养
从需求层面来看,为了响应社会企业对高素养人才的强烈需求,高校应当以学生素养、能力的提升作为人才培养主要方向,那么,若想提高学生的素养,仅凭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显然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应当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意识[7]。在此背景下,辅导员的作用便尤为突出,作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一线教师”,辅导员可以通过策划志愿活动,组织院际活动等多元形式,为学生提供能力锻炼、自我展示的舞台与空间,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校内的诸多活动中绽放青春,充分认识到自己能力发展的水平,才会有针对性地实现自觉提高。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们一定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重视学生管理理念于行动中的贯彻,强调情感培养与能力发展的“双规并行”,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与良好品质。
(三)重视教风学风建设,强化网络信息管理
概括而言,高校的教风学风是一切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假若没有优良教风、学风的支持,校内工作的实效性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强化教风学风建设,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更是响应德育理念的关键路径。学生辅导员应当与任课教师以及其他类别的校内工作者协同工作,联手打造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并通过多元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世界观、价值观始终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8]。对于学生身上最为明显的网络依赖特征,辅导员应当“对症下药”,通过开设账号、组织话题、参与讨论等多种方法,强化对学生网上言论的监管,最大程度上削弱网络上驳杂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为后续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有力的保障。并且,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的管理优势和特色,在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队伍可以采用换岗、轮岗以及自愿加入的方式参与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上限。
(四)耕耘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浓郁的研学氛围
在文化建设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管理工作交接人”的职能,根据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各类活动,在理论学习方面,可以采用知识竞赛、专家讲座、报告总结等方式的活动;在人文素养方面,辅导员可以与图书管理部门沟通活动策划方案,依托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开展读书会、笔会等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汲取人文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并且,若想真正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也应当时刻保持学习心态,学会使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以足够广阔的知识面,支撑自己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最终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五、结语
从现实作用来看,辅导员是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学生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那么作为工作者的辅导员的职责也会发生转变。因此,辅导员应当在充分理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原则,以自身能力的实际提升响应学生的多元需求,并通过日常工作中的自我反省与总结,实现工作实务“自觉性”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