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2023-02-12孙雨瑞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6期
关键词:打人奶奶家长

孙雨瑞

(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亳州 236800)

智障学生: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十八岁前)伴随社会适应行为方面障碍的学生。

问题行为:儿童扰乱他人或阻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这里主要讲述个案吴某打人、偷东西、撒谎等问题行为。

一、问题提出

吴某,存在打人、撒谎、偷东西、吐口水等问题行为,家长对其无可奈何,非打即骂,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玩,学校的老师也很头疼,不愿意上我们班的课,他的这些习惯已经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管理秩序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更严重的可能有危害社会的行为出现。导致该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将一一进行分析。

二、个案研究

(一)个案简介

吴××,男,14岁,智力障碍伴有多动,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住在一起,在家里主要由奶奶照看。奶奶很溺爱他,吴××比较怕爸爸和爷爷,他的语言发展不好,口齿不清,语速快,可以理解成人的话语,可以与人正常沟通,喜欢拿奶奶的钱财,在班级里经常欺负弱小同学,撒谎,吐口水等问题行为。

(二)个案描述

1.吴××的行为,让每个老师都很头疼,他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问题,什么原因引起的?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呢?为此,老师们一起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和吴××的爸爸妈妈进行交谈了解,对他的行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与记录。

2.典型问题行为表现

事件一:2014年上学期的某一天接到同事的电话,祝老师:“你们班吴××又在校门口不回家。”我出去后看到的情景是:奶奶正拿着鞋底子在打吴××,嘴里说着打死他(方言),吴××拉着奶奶的手不放。这样的情形已经不下10次了,只要是奶奶过来接他,他就管奶奶要钱买东西,不给买就不回家,每次都是班主任或者副班主任过去把他们送到公交车站才回家。

事件二:我们学校崔老师的车钥匙丢了,全校都问过了,学生都说没有拿,调取监控查看后出现,只有吴××进了该老师的办公室,不管是班主任问还是丢失钥匙的老师问是不是他拿的,他就是不承认,第二天早上,班主任让学生整理书包,老师借机帮吴××整理书包,发现崔老师的车钥匙就在他书包的夹层里。为什么他拿别人的东西还撒谎呢?这让我很无奈。

事件三:大课间,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向我告状,祝老师,你们班吴××把陈××打哭了,我赶忙过去看到底怎么回事。问吴××为什么打人,一开始,他不说,只是笑,经过哄诱,最后知道原来是因为陈××不和吴××一起玩,就被打了。

以上是吴××的典型的问题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个案分析

吴××的行为,让每个老师都很头疼,他究竟是个什么类型的孩子,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行为?如何采取措施帮助他进行行为矫正呢?为此,老师们一起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和吴××的爸爸妈妈进行交谈了解,通过对他的行为进行记录分析探讨,寻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个体方面:个体自身原因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内在因素。由于学生存在智力障碍,认知方面存在局限性,对于是非观念的界限不是很清楚,随自己的心情,喜欢的事就去做,不喜欢的事就不去做。比如,首先,该生特别喜欢有关钥匙之类的物品,喜欢就要拿走,据为己有;其次,该生还伴随多动的特点,注意力不集中,对新的事物好奇心强;最后,学生进入青春期,比较叛逆,自尊心强,对于别人的批评不置可否。

(二)家庭方面:对于家庭教育的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能影响吴××问题行为的产生。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学生个体行为有着莫大的关系,溺爱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发生。奶奶对吴××完全是溺爱型的,对他百依百顺,奶奶认为小孩已经都这样了,就不要管他,想干啥就干啥,最后导致吴××无视奶奶,经常拿奶奶的钱物,管奶奶要钱买东西,不买就不回家等情况。吴××犯错误的时候,爸爸或者爷爷会打他(没动手之前,孩子就已经怕到跪趴着,护住自己的头)。吴××在家里闲不住,小错误不断。家长都无可奈何,到最后,小错误过,大错误打。

家长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吴××有个弟弟,智力正常,和他年龄相差不大,经常和弟弟抢玩具玩,出现打人的情况时,父母都会骂吴××。另外,爸爸妈妈会不公平对待两个孩子,给弟弟买的东西多一点,吴××自己则可有可无。

综上,在溺爱与权威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态度不一致,错误的榜样行为,可能是导致吴××现在打人、偷东西、撒谎等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方面:除了家庭,学校几乎是学生活动时间的一半,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吴××的行为,老师们大都反感,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就会用很厌恶的表情无视该生,或者骂学生,或者告诉班主任,这些都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致使学生的不良行为越来越严重,学生也越来越叛逆。

(四)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其实是一面镜子,影响着千万人,健全的人懂得取舍,面对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而对于心智不全的人,有可能就提供不良的信息,使其模仿。比如,一些动画片里出现的暴力行为,这些暴力情节使孩子放松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这些都有可能强化学生打人的问题行为。

四、行为矫正过程

(一)注重家庭教育

1.统一家庭教育态度

家庭教育的代养人主要是父母,而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都反映亲子互动的性质。父母要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孩子发生矛盾时,家长要及时、民主地解决问题。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因此,教育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学生犯错时,全家态度一致,给予一定的惩罚。我们对家长的要求是,如果不知道前因后果,先问其原因,弄清楚是谁的错,谁的错谁承担后果;另外,也要教育吴××作为哥哥,要爱护弟弟。

2.注重公平的教养方式

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就是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平等就是尊重,是伦理原则上的公正。孩子在教育阶段,遇到父母的不公待遇,就可能产生心理上的创伤,或者模仿、伪成熟。吴××有个弟弟,爸爸妈妈比较偏袒弟弟,弟弟要求的事物,父母都会满足,但是对于吴××,父母对他的要求不予理睬,这样,吴××得不到的东西,同学那里有,才会导致他拿同学的东西。我们要求家长给孩子买东西要买两份,并且树立规矩,可以在一起玩,但是,不能出现抢东西打人现象,如果出现抢东西、打人现象,没收新买的物品而且还要受到惩罚。

3.注重榜样的行为教育

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而习得社会行为。我们了解奶奶欺骗孩子父母的行为是吴××骗人问题行为的原因,我们和吴××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一沟通决定,首先,不让奶奶上下学接送孩子,由爷爷、爸爸或者妈妈来接,这样避免学生经常要钱买东西不回家的现象。其次,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要有诚信,答应孩子的,一定做到,并教育孩子撒谎、打人会受到惩罚,表现好会有奖励。

(二)注重学校教育

1.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学生本身的障碍,对学生有很大的限制,对于是非观念的界限不是很清楚,随着自己心情,喜欢的事就去做,不喜欢的事就不去做。因此,在学校里,我会通过知识的讲解、游戏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观看动画(有关打人的)让学生对比谁做得对,给小动物贴红花,这样学生特别感兴趣,从中又学到了打人是错误的行为。

2.加强“家校”沟通

过度的溺爱和放任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上文已经讲了,吴××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影响。我们找吴××家里的所有成员谈话、沟通,要求其重视孩子的问题,建议奶奶在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袒护,全家人态度一致。不要总打孩子,问清原因再解决。与孩子建立信任,说到做到,润物无声地灌输正确的教育观念。

3.加强同伴关系的维护

同伴是社会化的动因,儿童通过交往与互动,可以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由于吴××打人的问题行为,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和他玩,特别是弱小的同学,见到他就会躲。我在课间特别设定了一些团体游戏,比如老鹰抓小鸡,吴××当鸡妈妈,保护班里的同学。我经常让吴××帮助弱小的同学,并告诉他,同学就相当于家里的弟弟,要保护他们,不能打他们。只要有机会,我就在班里说谁谁特别喜欢吴××,因为它……最大的转变就是:原来同学们发吃的,不会先给吴××,现在不是最后一个给他了。而且,吴××打同学的次数也减少了。

4.满足学生心理的代币制

吴××所拿的别人的东西都是他没有的或者他感兴趣的。比如,橡皮、削笔刀等。他家里人给他买过一次,如果弄丢了就不给他买了,学生得不到满足就会从别的地方索取。这也是拿别人东西的一个原因。我在班级里开了一个“小超市”(获得奖励才能买东西,而且只能在班级里消费),利用代币制的方法--获得3颗星星换一角钱,钱币集到了一定数量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家里也是这样)。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可以避免学生偷拿奶奶的钱。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给吴××信心,只要他达到老师的要求,就有机会当收银员,整理货架等超市专员(平时,只有老师可以进超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吴××会通过用自己挣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还会存钱(自己有一个储蓄罐)。

(三)注重社会教育

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伴随着现代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儿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刷抖音、看电视、看小视频等。家长随意把手机丢给孩子,对孩子接触的传媒没有任何筛选,所看到的暴力画面,成为孩子的攻击性范本。在直观形象地模仿后学习了攻击性行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是学生很喜欢的动画片,但是里面有很多暴力行为,会被学生模仿。所以,对于电视、电影的选择,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慎重。特别是智力程度在5~8岁阶段的孩子,更容易模仿电视中的不良攻击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多给学生看一些亲子活动的或着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

五、个案干预效果

经过一年时间的行为干预,该生已经有明显的进步,我们在2014学年下学期进行了记录:

出现骗人的次数减少(偶尔出现条件反射性否认)。

使用别人的物品的时候会征求别人的意见,并会和老师沟通,征求老师的意见(如玩识字游戏会和老师说,不会自己去弄电脑)。

会听老师的劝导,并且一天不会出现同一个问题(他看见同学的手表,非常喜欢,他会去按手表上的键,老师和他讲,手表太大,不适合他,他可以让爸爸他买一个小一点的手表,他同意了)。

六、个案研究后的启示

(一)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家长也意识到了吴××问题行为的严重性,通过接送孩子的调整,以及家里的教育态度一致性,给孩子树立榜样,当孩子无所事事时,转移其注意力,吴××进步很大,拿别人东西和打人的次数减少了,偶尔从家里拿到学校的物品,都是经过父母同意的,说明家长在家里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

(二)家长的支持事半功倍

吴××的问题出现早期,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制订了干预计划和目标,家长口头给予了认可与支持,但并未坚持,转身就忘了。和家长讲多了,家长多是逃避,或者直接说自己也没办法。后来,反省自己的沟通方式,发现过多地和家长讲孩子的问题,给家长也带来压力,所以,讲问题也要注重方式方法。

(三)教育策略应不断调整改进

经常用一种教育态度、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很有可能会失效,所以要针对不同问题调整策略。比如,代币制的使用,初期,学生很感兴趣,到最后,学生就习以为常了这就需要改进,促使学生对代币需求的欲望。所以根据学生情况不断改进教育策略。

猜你喜欢

打人奶奶家长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奶奶驾到
打人的年纪
宝宝“打人”,就是不友好吗?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