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中传承的困境和突破研究*
--基于高中核心素养培养和高考评价体系考量

2023-02-12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6期
关键词:冠县课程体系情境

宋 军

(冠县一中 山东聊城 25250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文化自信,更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加速转型,中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出现了诸多困境。中国“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传承并发扬“非遗”是新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2021年1月,教育部下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高中阶段开展“非遗”的学习和传承做了详细的叙述,并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国家层面对“非遗”的重视逐步深化,如何使“非遗”在高中阶段得到更好的传承,成了高中教育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2020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就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这个“指挥棒”直接影响着高中课程开设,怎样开设“非遗”课程,将“非遗”的传承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进行融合,为国家培养人才,这同样需要高中教育者认真思考。

一、“非遗”在高中传承的困境

自2005年以来,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对“非遗”的宣传、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非遗”传承在国家层面已经获得充分认可,但在高中阶段开展“非遗”传承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其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校在核心素养培养和高考升学之间选择以利益为先

高校意在通过高考录取优质的学生,既需要学生打好基础用成绩说话,又需要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基于普通高中的定位和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普通高中在保障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非遗”课程融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就成了必然。这既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又需要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非遗”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并将其不折不扣地落实好。“非遗”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质疑的声音:开设“非遗”课程是不是学校没把学生的升学当成一回事,把学生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学习上?开设“非遗”课程是不是学校不务正业,劳民伤财,把有限的教学资源投入非高考科目的学习上?……比如冠县国家级“非遗”郎庄面塑是用生面粉揉和、捏制、蒸熟、晾干、着色而成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其传承既占据教学场地、耗费材料等教育资源,又需要人力成本和时间。基于上述原因,一些高中本着“高考分数优先”的原则,放弃“非遗”课程的学习。

(二)教师在学科教师和“非遗”传承人之间难以平衡身份

“非遗”的传承不是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讲一讲、演示演示就能落实到位的。高中教师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严格按照高考所需对口教学,却难以胜任“非遗”传承的任务。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高中教师不具备“非遗”课程素养

高中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能够很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然而隔行如隔山,没有经过“非遗”课程的学习和培训,高中学科教师难以胜任“非遗”课程的教学工作。

2.高中教师受高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制约

在高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下,教师没有教学成绩难以在高中站住脚。在一些高中教师看来,不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去开设“非遗”课程纯属胡闹。他们对开设“非遗”课程心不甘、情不愿,有抵触情绪。

3.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大

高中教师课时多、辅导多,为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可以说是争分夺秒。他们的在校时间、工作强度、工作压力要远远高于小学和初中教师。高中再开设“非遗”课程,更会让教师超负荷工作,无疑会加重其负担,使其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三)学生在高考压力下对“非遗”课程疲于应付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高中学习节奏紧张

高中生在高一阶段要迅速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节奏,逐步踏入有规律的学习轨道,适应选科走班、特长生分流、学业等级性考试、高三复习备考等节拍。高中三年时间被逐段切割,显得尤为紧张。在这么紧张的学习节奏中,让他们学习无关紧要的课程,他们更无暇顾及。

2.高中生对“非遗”认识不足

2020年12月,冠县第一中学对高一年级1250名学生进行了“非遗”认识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于“非遗”的认识是浅显的,只有36%的学生能简要说出冠县几种“非遗”的情况,剩余的学生对“非遗”茫然无知。高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往往人云亦云,再加上受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的影响,一入校门就被灌输“高中终极目标就是考大学”的思想,无法正确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对“非遗”课程产生排斥情绪。

就高中生而言,“非遗”课程能否给其在高考中获得利益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能获得直接好处,他们又怎么能够认真对待呢?更何况在分秒必争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学生怎么会有“闲”工夫去学习“非遗”课程?因此,高中生学习“非遗”课程的积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非遗”在高中阶段传承的困境突破

要使“非遗”在高中阶段的传承有质的突破,学校需要综合多种因素,直面现实困境,不断探索符合高中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完善“非遗”传承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师资潜能,精准地利用高考评价体系和高校专业设置进行科学引领,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将“非遗”传承、核心素养培养融为一体。

(一)发挥高校专业设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高考的引领作用

1.做好开设相关“非遗”专业的高校的宣传工作,激发学生学习“非遗”的兴趣

高中生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对大学开设的相关“非遗”专业一无所知,对考大学和传承“非遗”的关系充满疑惑,难以认识到学习“非遗”课程的重要性。鉴于此,学校要加强对高校“非遗”专业的宣传,学生了解高校“非遗”专业,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高中开设“非遗”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高中学习“非遗”是为了未来在大学有更好的专业选择。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涉及众多领域,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这些“非遗”项目与高校设置的很多专业相匹配,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21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中艺术学理论类部分新增“非遗”保护专业。这足见国家对“非遗”传承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开设的相关“非遗”专业类目更加具体,比如华中师范大学设有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硕士专业,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国民间文学等博士专业,这些专业都与“非遗”密切相关。因此,高中宣传高校开设的“非遗”专业,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非遗”的兴趣,为学生升入大学后传承“非遗”打下基础。

2.充分发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高考的引导作用

在高中开设“非遗”课程,要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命题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通过情境和情境活动为高校选拔优秀的人才,利用“非遗”元素创设试题情境,将高考命题与“非遗”情境巧妙融合,以此来达到选才的目的。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理科第3题增加了“非遗”情境的试题,这道试题的情境材料将数学知识无痕嵌套于“非遗”木建筑的奇妙设计中。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以“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创设真实情境来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021年新高考Ⅰ卷数学第16题,利用“非遗”民间剪纸艺术创设问题情境来考查学生实际的数学解题能力。

高考试题结合“非遗”设置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重视“非遗”,促进“非遗”的传承,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要求,从而落实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命题理念。

(二)直面难题,完善“非遗”课程体系

1.利用高中现有的课程来传承“非遗”

中国“非遗”的重要性在现在高中各学科课程中有所体现。比如,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某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要求学生“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在这一单元开展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调查,学生既可以掌握本单元的访谈、人物志、调查报告、建议书等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又可以基于自己真实的体验给相关部门提出有关“非遗”传承的合理化建议,增强个人的社会参与意识。

高中阶段其他学科教师也应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捕捉“非遗”融合点,有效地将“非遗”渗透其中,开展学科教学中的“非遗”传承。

2.建立专业化“非遗”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既要符合高中教育规律,又要落实高中课程标准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以此构建更加全面、系统的“非遗”课程体系。比如,针对国家级“非遗”冠县查拳,学校组织综合实践课教师到冠县查拳传习所进行实地考察,收集“非遗”材料,编写专业化的“非遗”校本课程,最后请查拳的传承人审稿定稿。

建立专业化“非遗”校本课程体系,既要考虑“非遗”自身的特点,又要和学科紧密相连。比如,可将冠县郎庄面塑与美术、劳动学科联系起来,也要考虑冠县查拳与体育学科联系起来。开发“非遗”校本课程体系要立足于学科特色发展,科学合理编排,做好做强做精做实,固本强基、交叉融合、择优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共生、支撑发展的“非遗”与学科融合的生态课程体系,让“非遗”课程和高中教育相适应、高中“非遗”传承接地气。

3.到“非遗”传承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要真正地激发学生对“非遗”的热爱,就要带领学生走进“非遗”传承基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非遗”传承基地用手去操作,用心灵去感知“非遗”的精髓。在研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体验“非遗”文化,形成对“非遗”独特的认识,建立对“非遗”的新认知,从而获得掌握“非遗”知识和技能的成就感。

(三)外引内培,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鉴于高中各学科教师任务重、压力大,学校要统筹教师资源,从承担非高考科目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中选时间充足且与“非遗”相关的学科教师来进行培训。一方面确保参加培训的教师不增加工作负担,稳定学校高考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参加培训的教师细致地研究“非遗”与高考的融合点,将“非遗”传承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走进“非遗”基地,开展“非遗”传承的实践培训,提高其对“非遗”技能的掌控能力,使其学到真本领。只有打造出融技能和理论为一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才能将“非遗”的传承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结合学生掌握“非遗”的实际情况,在关键问题突破上,学校要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学校授课,真正地将“非遗”的技能、手艺及其精神传承给学生。其落脚点是传承“非遗”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开展“非遗”传承既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将“非遗”传承融入高中教育的各个环节,又要立足于高中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调整和优化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用优质的师资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推动“非遗”传承。

猜你喜欢

冠县课程体系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世界银行考察团来冠县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
冠县: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迈出新步伐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护患情境会话
航空梦想的摇篮——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一中学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