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编寄语 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议程

2023-02-12张凌云

旅游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旅游业现代化旅游

张凌云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

新冠疫情延续至今已经长达3 年之久,社会面的流动性被大大压缩,旅游业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和管治精细化,旅游业的重启和重塑指日可待。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重启后的旅游业已经与3 年前大不相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重构,全球化进程中断转向,代之以区域化为特征的区块化合作呼之欲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旅游业应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国际旅游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诠释。而构建旅游业的国内大循环则要立足于扩大有效内需,避免内耗内卷。在供应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双管齐下,实施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稳中求进,避免大起大落,使发展更具韧性,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维度。

2015 年9 月25 日,联合国193 个成员国通过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169个子目标。这些目标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消除饥饿、减少不平等、确保所有人共享繁荣,到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可持续发展社区,这些目标致力于联合世界各地的不同力量,在2030 年前,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环境。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也将联合国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衡量标准的价值依据(表1)。

从表1 中可看出,ISO 标准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率最高的前5 项相关标准为:促进可持续产业,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占55.41%);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占13.08%);完善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占11.71%);促进经济增长和人人拥有平等、合宜的工作机会(占10.70%);可持续发展型城市与社区(占10.47%)。这5 大领域同样适合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表1 ISO标准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率Tab.1 ISO standard contribution rate to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促进可持续产业,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中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发展全域旅游有力地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也符合“减少地域不平等”的可持续目标。旅游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重新启程,根本出路在于,适应市场新变化,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鼓励面向未来的新一轮创新创意创业。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旅游具有康体养生和精神疗愈功能,针对各年龄段人群的旅游,尤其是残疾人、老年人和孕妇儿童的出行旅游需要有较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和设施。按照联合国新修订的标准,如果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7%的话,则该地区被视为进入老年化社会。据统计,2019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的人数为1.76 亿,占总人口的12.6%。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将超2.1亿,占总人口的14.2%,进入中度老年化社会。旅游业的“适老化”服务将成为一个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新的公共领域和新的商业机会。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对于旅游业来讲,发展大众旅游就是要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而且还应体现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公平。

——“完善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旅游业作为服务业,消费与生产是同步进行的,是旅游者的生活方式与经营商的生产方式相统一。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绿色旅游、善行旅游、社会旅游、研学旅游、遗产(非遗)旅游等都是具有游客和当地政府、服务供应商、目的地居民进行价值共创共建的产业类型和业态,通过发展旅游,践行生态文明、环境伦理、文化传承和社会公益。这也完全契合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促进经济增长和人人拥有平等、合宜的工作机会”。旅游是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发展,加剧了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向城市集聚,造成了乡村经济空心化、乡村社会边缘化和乡村家庭空巢化,加速了乡村衰退,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而乡村旅游带来的人员逆城市化流动,为乡村人口的返乡回流、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为乡村振兴和繁荣乡村经济开创一条与工业化不同的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型城市与社区”。旅游是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IP和城市品牌建设的主要驱动力,城市文脉的延续比经济产业更具生命力、更具有可持续性。城市与社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也是城市软实力的标志,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核心竞争力。

此外,“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也完全契合旅游是一种学习方式的社会功能。旅游就是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旅游是让游客走进自然、走近历史、走向世界,通过旅游增长见识、丰富阅历、陶冶情操,结交朋友、获取教益,以及体验不同的人生。旅游业具有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成长方式。

总之,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将面临新的发展困境,旅游业的复苏不是简单地回归过去,而是需要适应新的变化,提升旅游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全面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这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旅游业是推动社会进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动力产业,也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助推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改善中小微旅游企业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鼓励自主就业创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治理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赋能,进一步推广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数字仿真、可穿戴智能设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旅游市场、旅游产品链、旅游产业链和旅游生态圈的深度融合和集成创新。这是我国旅游业响应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而给出的“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旅游业现代化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旅游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