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探究
2023-02-10王萍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意识引导和价值观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从高等院校的思政课角度出发,围绕着中国百年党史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打造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体系,以培训教师的综合能力作为出发点,落实好教学方式的创新,依托实践活动以及网络媒体实现思政课程优化,能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百年党史|高校|思政课程|创新路径
有关于中国百年党史的论述和分析,早在我国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便有了相关阐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强调需要坚持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利用党的理想和信念凝聚人,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通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这是培养新时期接班人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中国百年发展历史是一部极为丰富的教科书,不仅可以传承党和国家发展奋斗的历史姿态,还可以总结发展经验。将百年党史与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相融合,是办好中国教育、推动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高等院校落实党史与思政课融合的现实价值
首先,将百年党史和高校思政课融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念,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对学生思想认知造成影响。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希望,提升大学生对于党的发展历史的认可,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政治站位,也可以提升政治觉悟,让学生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唯物史观,能够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不易。尤其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环境下,让学生认可党的发展价值,客观分析党史资料中的信息,阐明正确的党史事件,并且合理利用党史优化当前的社会发展格局,这是培养一批优质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手段,也是规避历史虚无主义对于新青年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
其次,将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能够坚定学生爱国的情怀,也可以让学生坚持自身的理想信念,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紧抓青少年的学习和教育,将出发点放置在讲好党的故事、英雄故事、革命故事,厚植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1]。从中可以发现,落实好大学生党史教育,将党史融入思政课程中,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艰辛和不易,也可以了解党带领全中国人民不断艰苦奋斗的信心,感知党领导人民发展的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创新。让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这是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表现,也有助于让新时期的青年群体成长,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
再次,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党史教学,能够提升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历史本身是一本极具教育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教科书,将党的百年发展历史融入思政课程中,能夠让思政课程始终具备时代性和创新性,党的发展历史不能局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前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党的历史是不断累加的,这可以始终为高校思政课创造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让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以及方向始终与时代发展进步相协调,确保历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辅相成,自成一体,由此能够让思政课真正迎合时代发展特征,让学生的思想认知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误区分析
综合当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情况来看,已经认识到了党的发展历史的教育价值,并且能够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党史分析,也形成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重德、实施力行的全民学史浪潮。但是由于部分院校自身的课堂体系不够完善,教师的综合能力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落实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误区。
一方面,学生的党史知识欠缺成了阻碍党史教育和思政课融合的主要因素。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集中在历史课和政治课方面,但是在传统的义务教育改革模式下,文理分科的模式,让部分学生对于历史教学的认知不够完善,基础知识不牢固;而进入大学之后,专业发展又会影响学生对于普遍性理论的认知[2]。这也导致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党史并不感兴趣,对于部分历史发展事件认知不清,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受到了阻碍,部分教师在上思政课时依旧需要如同历史课一样解析历史事件,不仅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也难以将侧重点放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而课堂体系的复杂程度有所增高,又会反向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对于历史的发展存在认知偏差和观念偏差。互联网时代以及网络环境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社交软件众多,多种意识形态和思潮相互碰撞、冲击,绝大部分的社交软件存在较强的娱乐性,而这种娱乐性会冲淡政治性,导致学生在使用社交软件以及互联网的过程中,很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的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认知。尤其一部分网友利用网络发表不当言论以及观点,这对于大学生的历史观很容易造成影响和错误引导。网络舆论越发严重,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越深,但学生群体基数较大,通过思政课转变学生的网络认知偏差、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舆论分析的难度较高。这也让中国百年党史和思政课之间的融合有了更大的难度。
三、中国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鉴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对中国党史融合产生阻碍的因素存在多元化特点,外界的客观环境、内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主体的能力等是主要因素。基于此,结合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思政课的开展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创新。
(一)重点抓教师能力培训,强化引导作用
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教师的挑战较大,而教师的综合能力也象征着课堂融合的效果以及质量,因此将重点放置在教师能力培训方面,全面强化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增强教师对于党史的分析能力和把控能力,也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对于教师的党史知识进行培训。由于党史知识内容较为复杂,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把控不全面的现象,因此,合理进行党史知识的培训和集中学习,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掌握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以及社会影响,是提升教师党史解析能力的核心手段。高等院校可以展开阶段性的党史学习和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知识培训以及考核,也可以引进优质党校专家、教师培训和创新。坚持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教师,才可以让思政课的落实具备更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建立在教师评比的基础上展开创新。可以结合党史与思政课融合的教学需求,单独开设评比项目,教师单纯记住党史知识,并不是培训的核心内容,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了解党史与思政课之间的融合紧密性和实际效果。确保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传授有关党史的内容,解析其中的观点,并且实现背景分析。可以展开以学期、学年为阶段的评比活动以及课题研讨活动,高校的思政教师以及有关党史教学或者历史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可以组成课题科研小组,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力和作用,提升党史教学和思政课之间的融合效果。打造良性的竞争体系,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实现优质人力资源的汇总,从而提升党史教学质量。
(二)严把教学方法创新,强化课堂灵活性
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倾向于以实践为依托进行知识内化,对于单纯的理论讲解模式已经存在了抗拒心理,因此在党史教学与思政课相融合的大环境下,需要注重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并且合理把控创新方向和创新载体。
首先,善于在课堂上利用演示法把思政内容渗透给学生。这种方式大部分应用在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中,例如有关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等内容的案例,可以通过视频演示、图片演示甚至话剧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从视听的角度重新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不仅能够直观掌握党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国发展的不易,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爱国情怀,而演示法也注重激发学生的共情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历史发展有更强的信赖感和认同感。
其次,善于迎合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讨论法实现观点碰撞和输出。党史学习和思政课之间的融合,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课堂和教材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的空间以及实践活动的场地,那么通过讨论法或者项目分析法,让学生围绕着相关主题展开讨论和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观点的碰撞,更加立体、客观、多层次地认识党的发展。比如“中共一大的召开背景”可以作为讨论主题,让学生通过查阅史料、观看视频、阅读文献等方式,重新了解最为客观且真实的历史发展事件,掌握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并且从中获取优质经验[3]。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游刃有余地把握思政课的模式和环节,并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在多方观点输出的环境下,能够让学生形成层次化的认知,从而提升党史教学的效率。
(三)大力落实实践活动创新,提升课堂时效性
为了确保党史教学和思政课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党史的不同存在方式,这就需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常规的学习模式框架,通过亲身体验以及对外交流的方式,重新感受党史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一方面,通过学校内部的实践创新打造思政红色基地。借助校园内教师、优质学生、学生党员、团学组织等主体,共同组建红色基地,并且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公开展出,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实践、背景,能够让学生对历史有着大致的了解,更可以形成跨越时空的互动体验,在熟悉各个阶段历史发展的环境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另一方面,坚持推动学生进行实地活动调研。这种实践模式通常应用在即将毕业阶段。鼓励学生以学习党史为依托深入社会、生活进行调研,而这种调研不能单纯以历史存在为载体,还需要圍绕着历史的现代化演变为主题。比如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全面实现了小康社会,让学生围绕着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实际效果进行社会调研,以日常生产生活为载体,收集有关历史发展的信息,从中总结经验,分析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对于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成果。将这种类型的社会调研以及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考试以及日常学分挂钩,从中汲取历史发展的力量和经验,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组织和创新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学史爱党、爱国。
(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体系,实现教育模式创新
互联网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但网络也具备教育价值,依托网络体系进行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最大化网络资源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当时的认知水平。
比如学校可以从思政课程开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微信公众号,依托学习通等现代化的教学软件,发布关于思政教学的理论内容,以及课题研究项目,让学生从网络渠道了解党史知识,也可以采取线上网课、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转换传统的思政课程模式,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加快捷。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的经验和成果能够带领人民不断奋勇前进,具备极强的教育价值,将其作为教育素材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对于学校发展乃至人才培养都有极强的现实价值。那么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出发,落实好教师团队的培养,打造多元化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转换传统的实践方法和实践平台,让党史学习融入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有利于提升党史和思政课之间的融合深度,也可以让高等教育体系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王智慧,贾中海.地方党史与高校思政课的耦合育人——以晋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资源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5):32-34+65.
[2]袁永昶,高发水.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及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1):204-206.
[3]汪慧英,唐元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向度[J].商贸工业,2023,44(7):193-195.
(作者简介:王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