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23-02-09张军成

关键词:人才

张军成,王 政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农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石,乡村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场域,因而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2]。不仅要培养造就符合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各类人才,而且要使用好、留得住,保证建设农业强国始终“后继有人”。引导更多外来人才扎根农村,既是城市反哺农村、文化科技下乡的重要体现,又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才使用效益的必然举措。针对乡村吸引外来人才的对象,周晓光认为重点引进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社会贤达等群体[3]。张军成认为吸引外出的本土人才,包括吸引本土高校毕业生、回引科技人员和新乡贤,支持农民工回乡等[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12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5](以下简称“四乡”人才),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引进工作指明了方向。“四乡”人才的提出回答了乡村振兴要引进什么人的问题,对学界研究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四乡”人才共同具有的特点是年富力强、有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有驱动社会资源“下乡”的能力等等。因此,“四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对于乡村人才振兴和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及研究综述

从大历史观看乡村人才问题演变,目前阶段人才回乡具有合理性。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里写道“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6]。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农民具有重土安迁的传统,世世代代以土地劳作为生,生活范围往往局限在狭窄的村庄,人口流动性小。近代以后,中国人经历了从“粘土”到“离土”再到“归土”三重变奏[7],即在工业文明和城市化推动下离开乡村外出谋生,而后在城市化后期或个人发迹后被迫或主动地回到乡村。2022 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8],处在快速城镇化的末期;同时随着东部发达省市产业更新升级,对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下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回到乡村。

乡村的“空心化”产生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关心重视。一是“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刺激下,农民非农化和产业非粮化明显。某调研17 个村,发现全部村庄有超过1/5 人口在外务工,超过1/3 外出务工人口的村庄占调查村庄的64.7%[9]。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符合发展规律,但过度转移容易引起土地撂荒等现象。二是乡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一些党组织的党员干部数量和质量有所下降,影响了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赣南的一个村,61 岁以上党员有18 人,占党员总数的52.9%,党员文化水平较低,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有20 人,占党员数的58.8%[10]。三是农耕文化保护不够的问题。一些村落古典老屋因人口流失而长期缺乏修缮,一些乡村工匠转行或导致非遗技艺得不到继承和创新。江西省金溪县修缮保护古民居,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就着重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11]。党中央着眼于民族复兴的伟业,高度重视通过引进人才补齐乡村振兴的短板。早在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12],2021 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国家鼓励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13],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细化了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人员的支持政策[14]。在国家大力推动人才下乡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引进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和探索引进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的问题摆在了学界面前。

目前学界围绕引进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亟需外来引进人才。乡村人才总量不足,平均受教育年限低,频发“空心化”现象[15-16]。二是关于引进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原因。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乡村引进的人才难以留住[17]。城乡的收入、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差距导致乡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18]。生活环境、硬件设施、公共产品供给等问题影响乡村吸引天下英才[15]。三是关于人才引进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各类人才要素进入为乡村社会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19]。各类人才是乡村产业兴旺、治理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的动力[20]。四是关于引进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建立乡镇人才库、吸纳原籍退休干部职工、完善乡村振兴特派员制度和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等路径拓宽人才引进渠道[16]。健全人才入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干事创业平台[21]。实施人才引进计划、营造返乡创业良好氛围、畅通各界人士服务乡村的渠道[22]。学界围绕乡村人才引进的必要性、现状成因、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引进的对象还未达成共识,容易淡化引进人才的重点,影响实践的成效。二是人才引进的时代价值一般是将其置于包括本土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进行探讨,而引进人才的特殊价值较少专门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四乡”人才对学界研究的该问题具有重大启发意义,本研究正是借鉴学界研究成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而提出的。

二、“四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四乡”人才涉及大学毕业生、能人、农民工、企业家四类人才,他们通常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是乡村振兴渴求的发展型人才。“四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带动资金技术下乡、改善人口素质结构和满足农民幸福生活,从而分别推动乡村富裕、增添乡村活力和促进乡村和谐。

(一)“四乡”人才有利于带动资金技术下乡,推动乡村富裕

乡村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制约着产业振兴。区域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部分人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或经商。投资乡村的利润率相对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利润率低,资本逃离乡村,一些乡村集体经济陷入困境,政府为改善民生投入“沉没资本”,乡村对资金的缺乏同产业的落后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乡村周围一般缺乏高等院校,教育服务能力有限,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滞后,不同程度存在“看天吃饭”的现象。以乡村农业发展而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要同步进行,小农经营要让位于规模经营,从建设高标准农田、使用现代农机、发展智慧和数字农业等措施中要效益和利润。以乡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来讲,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并提高附加值,兴办农村电商、农家乐、休闲度假胜地等农文旅融合产业,同时把更多收益留在乡村。例如四川达州通川区,十年来新发展特色精品示范基地39 个,“一李两莓”等特色产业3 866.67 hm2、茶叶133.33 hm2;全区全年接待游客950 多万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15 亿元,带动了1.5 万余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23]。

“四乡”人才为突破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高校毕业生处在青年时期,学习能力较强,并能较快接受新鲜事物,引导其到乡村“慧种地”和挑“金扁担”,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能人和农民工一般具备较强的谋生能力,拥有一技之长或一定声望,引导其到乡村就业创业,有利于乡村产业链的稳定和持续。企业家一般具有直接投资和信贷能力,能有效撬动社会资金下乡和调配市场营销渠道,引导其到乡村兴业,有利于乡村产业“腾笼换鸟”和增强盈利能力。“四乡”人才不仅为乡村产业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带来聚合效益,让更多的城市人才被吸引到乡村中来。乡村产业的发展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和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为村民在第一次分配中获得更多收入提供了利好条件,有利于缩小城乡平均收入差距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终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四乡”人才有利于改善人口素质结构,增添乡村活力

一些乡村常住人口面临老龄化、留守儿童和妇女增多、整体学历偏低等人口素质结构问题。到2020 年,农村65 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7.7%,比2010 年高出7.6 个百分点,已经超过国际通行的老龄社会判断标准(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24]。农村老年人比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青年人的减少,在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能在城市彻底扎下根之前,其配偶和子女仍在农村生活和接受教育,因此就形成留守的妇女和儿童问题。现在的农村常住人口由于历史、家庭、个人等因素,普遍接受教育时长较短,高中及以下学历居多。乡村的人口素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农民缺乏干劲和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一支能干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首先是对农民的能力定位于能干事,能够对乡村振兴做贡献;其次是农民的规模要同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相匹配,避免出现“搭好台没有人唱戏”的尴尬局面;再次是保持农民队伍的层次合理性,比如老中青三代比例、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比例等。

“四乡”人才能有效弥补部分乡村人才的“饥荒”,有利于提升乡村的内生动力。大学毕业生作为青年才俊,将其引导回乡村,能增加青年人的数量,提高乡村整体学历水平和缓解人口老龄化,有利于乡村基层党组织挖掘和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党员,从而提升乡村党组织的引领力和战斗力。能人一般有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是推动乡村各项事业提速升级的领头人,比如致富能手、农技专业人才、新型经营组织负责人等,引导其回乡村有利于强化人才驱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动力,同时能人能够发挥榜样示范效益,有利于营造勤劳致富、苦干实干和自力更生的乡村氛围。农民工是土生土长的本乡农民,引导其回乡有利于解决“老年农业”的问题,同时农民工一定程度上会将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先进观念和市场意识带回乡村,从而有利于打破农村的思想封闭状态并提高农民的整体精神素质。企业家一般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从商能力,引导其回乡有利于培养和使用乡村的战略型人才,促进乡村事业前瞻性布局、系统性建设和持续性发展。

(三)“四乡”人才有利于创造农民美好生活,促进乡村和谐

乡村消除绝对贫困后,面临着相对贫困的问题,存在一些影响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不利条件。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虽不断缩小,但还不是比较明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5[8],即使是乡村内部同样有暴发户和低保户,这对于农民的心理平衡和获得感提升造成阻碍。二是一些乡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乡村的教育、医疗、住房、体育等各项公共服务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有了长足进步,但也暴露出一些如资金短缺、监管不力、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任重道远,一些乡村山高路远,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回报慢。三是一些乡村基层治理存在薄弱环节。一些乡村基层民主流于形式,一些村民被“代表”和“投票”,一些村两委班子成员缺乏责任感和能力,更有甚者存在乡村黑恶势力和“村霸”,一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滞后、邻里关系紧张等等。人民处在乡村振兴的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服务的对象[25]。乡村振兴是为了人民而振兴,为农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乡村振兴矢志不渝的目标,制约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不利条件具有暂时性,需要不断地予以解决。

“四乡”人才能够发挥创造农民美好生活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学毕业生经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着一定的乡村民主参与的意愿和能力,也有一定的文明生活的理念和习惯,而且能为乡村提供志愿服务,因此大学毕业生是乡村治理的好帮手。能人回乡发挥其致富优势,有利于其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有利于确保农民不返贫、能发展、有希望。农民工返乡能够依托乡村熟人关系,协调村民不同诉求和利益矛盾,有利于减少邻里摩擦和情感伤害,促进农民团结和睦。企业家入乡能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元化的来源渠道,有利于为乡村建设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在乡村垃圾分类和厕所改造等环境民生问题上,企业家能给予相关支持。另外企业家能够站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立场上参与民主决策,从而提高乡村决策效率。“四乡”人才通过引领资金、技术、知识等打通乡村振兴的堵点,从而有利于创造农民的美好生活,为建设和谐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四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吸引“四乡”人才到广阔的乡村中去建功立业,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应有之义。要通过打好“乡情牌”、念好“事业经”、做好“勤助理”、分好“大蛋糕”等路径分别激发“四乡”人才回乡意愿、搭建干事平台、完善环境设施、健全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四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一)打好“乡情牌”,激发“四乡”人才的回乡意愿

同西方游牧民族和海洋文明不同,中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塑造了中国人的“恋土”“恋家”情结,农民对土地具有天然的感情,对家乡有“叶落归根”的观念。农民选择外出是迫于生计的压力,当农民在外地创出一番事业后会选择“衣锦还乡”,在农村自家宅基地或祖地修缮房屋;即使在外落户迁籍外地,也会产生“寻根”的想法,同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因此,以乡愁为纽带,打好“乡情牌”,让外出人才愿意回来,是“四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情感基础。唤醒“四乡”人才对乡村的依恋和热爱,根本上靠做思想工作。

(1)从思想工作的主体而言,各类主体要“守好一段渠”,立足自身特殊优势引导“四乡”人才回乡。乡村党组织可以建立村委会和外出村民的联络机制,帮助宗祠、家族等建立族谱,支持村民认亲归宗,加强乡里血缘姻亲的裙带联系。高校要通过教师、辅导员等教学主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我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观念,使大学毕业生萌生回乡就业创业的想法。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要通过加强“乡情”的思想宣传、营造人才下乡光荣的氛围,形成鼓动“四乡”人才爱乡情感的合力。

(2)从思想工作的载体而言,丰富“乡情”传递的形式,依托官媒+自媒体的宣传矩阵,使“四乡”人才在更大范围内受到思想教育。一方面,用传统的方式,比如以村庄广播、农业电视频道、小册子、传单、横幅标语等加强“乡情”宣传;另一方面,要创新使用互联网+宣传,设立乡镇介绍网站,尤其是利用好短视频“新农人”平台,推出“记住乡愁”的文案视频等精品,让“乡情”宣传更加贴近“四乡”人才。

(3)从思想工作的内容而言,打造“乡情”的话语体系,增强其适用性和说服力,使“四乡”人才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乡情”话语体系包括:吃水不忘掘井人,回馈家乡是每个本村人的责任;乡村所缺的,正好是“四乡”人才所有的,乡村需要你们;回乡就是抢抓机遇、提前布局,乡村振兴的蓝图将不断铺就为现实。在实际引进人才回乡的思想工作中,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工作对象的思想情况,要尊重其思想选择,有针对性地说服,工作人员要提高耐心,使“四乡”人才感受乡村对人才的真诚渴求和吸纳包容。

(4)从形成思想工作的制度而言,增加“乡情”宣传的投入机制,同时健全其保障机制;既要有体系化的制度安排,也要有务实管用的办法。要“立”“破”并举,例如破除农村就是“落后”等错误偏见,以新时代文明乡村形象感召“四乡”人才。

(二)念好“事业经”,搭建“四乡”人才的干事平台

留住“四乡”人才根本是要其能稳住、有就业和逐步能致富。解决人才的衣食住行问题,即人才的生存问题,是人才引进后的头等大事。推动“四乡”人才就业,有利于满足其生活资料需要和发挥其固有的人才优势。随着城市的就业形势严峻,乡村应另辟蹊径为“四乡”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搭建干事平台,通过“筑巢引凤”“虚位以待”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四乡”人才。主要抓住产业、政策、科技等要素念好“事业经”。

(1)发展壮大各类产业,尤其是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人才就业的产业基础。处理好“产业引人”和“人育产业”的关系,以产业发展带动劳动力回流,同时以劳动力回流促进产业发展[26]。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发展如静宁苹果、古浪藜麦、定西马铃薯、靖远羊羔肉等优势明显、带动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27],不能凭空硬搬一套产业发展,要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种则种,有条件的乡村还可以承接过剩转移的第二产业和发展农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同时引导“四乡”人才从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和机械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土地提质增效;引导“四乡”人才补充到乡村新型经营主体队伍中来,在引进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中培养生产大户、家庭农场负责人和生产合作社合伙人等,在引进的能人和企业家中扶持现代农机服务公司创办人、乡村产业投资人等。

(2)制定和完善优惠的“四乡”人才引进政策,用好政策性工具,优化政策性岗位的招聘、使用、升迁等流程,提高其公平性和透明性。通过政策增加大学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工作者、网格员等人员额度,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偏僻山区、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等乡村工作,及时给人才流失严重的乡村补充“血液”;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一级出台关于能人、农民工、企业家等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在行政服务审批、税收申报减免、土地使用流转、贷款信用抵押等方面开政策的“绿灯”;加大对返乡创新创业人员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小微企业创新训练和孵化基地建设等,千方百计地为“四乡”人才创新创业降成本、谋发展,而且要扶上马、送一程。

(3)发挥科技对高端人才的集聚作用,以科技人才引领科技事业赋能乡村振兴可以在产粮集中地开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专家能人定期到乡村开展工作,运用柔性引进的方式扩大人才引进的范围,让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的人才能够服务到乡村振兴;同时推广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等模式,让农业科技人才帮助农民“种好田”。

(三)做好“勤助理”,完善“四乡”人才的环境设施

留住“四乡”人才重要的是要关心、关爱其生活环境和心理情绪,用心、用力、用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留得踏实和安心。乡村“空心化”和外来人才不愿回来,重要原因是城乡生活条件的差距较大,乡村的基础设施、娱乐活动、公共服务不及城市便利、丰富、发达,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背景下,加剧了乡村人才难引和难留的问题。但是,乡村又具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价值,对人才有着潜在的环境吸引力。做好“四乡”人才的“勤助理”,要通过美化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路径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推动基础设施与农村对接、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文明之风向乡村辐射[28],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其留得下来。

(1)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力度,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要推广乡村垃圾分类和定点清理等做法,严禁焚烧秸秆、合理管控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采取监督+积分等方式整洁村民院落,提高公共场所植被率,因地制宜打造人文景观等等,总之要让引进人才看得见蓝天绿水、感受到鸟语花香和安顿下肉体灵魂。

(2)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便捷高效的设施服务。要保障好最基本的公路、水利、电网、管道等基础设施,打通其连接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促进设施的互通、减少重复建设和提高使用效率;要普及和加强应用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千兆宽带和5G 网络向村延伸、往户覆盖,提高农村通信网络水平,同时支持大数据采集、智能终端处理、“云种地”等数字设备发展;用好设施的关键是要维护好设施,要在资金、制度和监管等方面采取行动,延长设施使用寿命和彰显乡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3)补齐乡村各项民生领域的短板,增进温暖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办好“家门口”的幼儿园和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对引进人才的子女进行适当照顾,实现适龄儿童学有所教、快乐成长;要配齐乡村卫生医疗系统的经费、编制、设备等,引导省市大医院同乡镇卫生中心结对帮扶和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利用远程会诊、专家定期下乡服务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疗水平;要完善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全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等老年人活动场所设施,保持多元主体养老供给体系,创新使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等方式,要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要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图书室、文化展览馆等文化设施满足引进人才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结合引进人才和村民的文化需求变化,适时开辟新的文化场所和开展文化活动。

(四)分好“大蛋糕”,健全“四乡”人才的激励机制

“四乡”人才不仅要愿意回来和留得下来,而且要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长期扎根乡村,在岗位上做出业绩,并越干越好。让城市人才认识到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与机遇,将人才从城市“抢”到农村[29]。主要通过分配激励的方式,让引进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报酬和取得向上晋升的通道,使其把握住乡村中建功立业的机会、争取前途上看到希望、处于付出就有回报的环境里充满干劲。分好“大蛋糕”,对“四乡”人才要科学地开展评定工作和健全奖励机制,从而树立正面的分配导向和发挥激励作用。

(1)要合理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及时全面地对引进人才进行职称评定。要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在国家人才评价标准的指导下探索地方细则、下放评定权限,把返乡能人和农民工在农艺、技能等方面有真才实干和突出成效的人才纳入人才库管理,要打破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导向,要给予各类人才以职称和聘任,例如甘肃逾2 万名农村人才获评职称,评价突出素质、业绩、贡献导向,对学历、论文、专业等不作限制要求[30];要完善引进人才的考核机制,做好在资金支持、跟踪培训等方面的后续服务,确保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晋升渠道的通畅,对于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引进人才可以向上推荐、晋升职务等,总之要形成能者上、劣者汰、各展其才的局面。

(2)加大对优秀引进人才的物质奖励力度,利用工资、奖金、补贴等收入杠杆激发“四乡”人才的内生动力。落实好引进人才的各项福利待遇,在落户、住房、交通、材料申报等方面提供的便利不能打折扣,做到一视同仁;同时针对不同优秀人才的特点,采取差异化、一策一议等方式予以倾斜,在工作和生活补贴、项目经费、分红奖金等方面根据人才实际贡献大小配置,灵活认定贡献大小,例如将创新创业评比活动等纳入评价体系,防止“政策养懒汉”,提高引进人才的使用活力。比如铜梁兑现安家费补贴、生活补贴、五险一金等待遇,出台《龙乡人才政策十条》《农业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等[31]。

(3)营造比才赶超的奋斗氛围,运用精神奖励等方式以提升优秀引进人才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授予杰出青年、优秀企业家、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增强“四乡”人才对乡村事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在乡村公示栏、广播站、公共活动场所等宣传优秀引进人才的先进事迹,同时创新先进榜样的宣传方式,使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以扩大榜样的示范效益,也要立足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积极引导村民舆论导向,弘扬争优创先、争创一流的创业文化。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毛遂自荐
“三高人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