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
——以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为例
2023-02-09杭丽滨
杭丽滨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2010年,新闻传播学推出第一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MJC)授权点。目前,全国已有100余所高校开设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以下简称“专硕”)学位授权点,学制2~3年。从培养目标看,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面向新闻传播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较完备知识结构和较高研究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因此,各高校都注重建设实践性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新闻传播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不足:学生缺乏专业的实训环境,难以熟练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实践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师资团队配比不合理等[2]。为了使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东华大学开展了新闻与传播专硕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和比较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东华大学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中,专硕培养居于中心地位。东华大学以纺织、材料、设计专业为优势,在这样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中,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的发展必须充分运用学校的资源,优化专业布局,融入学校发展的背景,进行多领域、跨学科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该校新闻与传播专硕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学科交叉和课程整合,不仅体现了新文科教育资源共享、跨学科融合的要求[3],也是其自身长期发展的现实需求。
1 立足国情,坚持立德树人
新闻传播教育是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新闻传播教育要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卓越人才,满足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4]。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将价值观引领、人格塑造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东华新闻传播学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重要支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发表的相关内容,将其作为实践性课程的核心与基本原则,开展课程体系的构建。
该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坚持党性原则,将课程思政贯穿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各课程教学环节都立足国情,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例如:影视研究专题课程中,教师设立与中国主旋律电影相关专题,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讨中国主旋律电影,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宝钢,师生共同学习以中国宝武和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130年发展历程为创作背景的大型原创现实主义话剧《铸梦》,与主创人员交流探讨中国电影发展的实际问题;在人工智能与传播课程中,教师重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教师在课程中引入案例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部分学生基于课程内容完成的调研报告在“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
该校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的教师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立足中国国情,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赴江西省抚州市调研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保护,赴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调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赴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时尚传播为专业特色,探究时尚传播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之法。
学位点师生注重服务地区社会发展,努力满足上海城市建设对高层次复合型传播人才的需求。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大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先后走进上海安顺路街区、瑞虹社区、淞南社区等,参与社区调研、品牌传播、社区展览等各类项目,切身体会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社区的创新实践。
该校新闻与传播学位点在发展中十分注重与东华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将其作为了解国情、服务上海的重要篇章。学位点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将策划、撰稿、导演、多媒体制作等传播实践特长应用于学校各项重大活动中,助力“传播东华声音、讲好东华故事”。在“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东华活动周”中,师生团队参与策划、展演与传播,并通过公众号、微博、抖音号、哔哩哔哩进行广泛的新媒体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东华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中,学位点教师作为总导演,组建师生导演团队,成功完成了庆祝东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东华大学建校70周年文艺晚会、东华大学建校70周年全天候直播的任务,校庆当天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逾1.2亿,讨论105万,登上同城热搜榜单第1位,全国热搜榜单第28位。在助力校园文化的同时,学位点师生对专业教育如何融入学校发展等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2 积极打造各类实践平台和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
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在起步的6年时间里,存在着资源少、经验不足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团队努力深挖校内外资源,注重积累,着力搭建各类实践平台,建立由校内课程实践环节、各类讲座、学生工作室、双导师制、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构成的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每个实践环节效率。
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各种方式,采用案例研讨、实地调研、业界精英进入课堂等方式,在符合课程建设目标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任课教师多次带领学生到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等单位调研,参与大型时尚传播研究论坛的策划、组织、学术分享等环节,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团队积累丰富的课堂实践教学的经验,锻炼了实践教学能力。
自2021年起,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组织了COF“时尚的传播”系列讲座,内容主要围绕现代时尚产业、文化传承与创新、都市文化等,并依托该讲座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开设专栏平台,逐渐成为品牌项目。在此过程中,学位点邀请业界精英进行经验分享,成为师生了解行业发展、贴近学科发展前沿的重要途径。
学位点师生认识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满足学校需求也是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融入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学位点和党委宣传部共建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育人基地,并依托基地成立了学生工作室,学生独立立项,完成包含项目申报、中期考核、结项报告等环节在内的项目全过程,完成了校党委宣传部的多项工作任务。2022年,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与东华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这一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平台,多位学生进入出版社实习,参与书稿整理、图书推广等工作。
目前,学科竞赛门类众多,组织者一般为行政教育职能部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或社会团体等,在比赛等级上又可分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学科竞赛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运用与培养,要求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完成相应的竞赛任务[5]。因此,学位点还鼓励学生参与校团委等部门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比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和其他学术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在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的发展中,校外导师的聘任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实践性课程体系发展的重点。学位点从建立至今,一直坚持双导师制,要求校内导师为每位学生聘请校外导师,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指导。目前,已有超过50位校外导师受聘,他们多为各类媒体、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行业特色人才,为人才培养、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并且,学位点与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近年来,学位点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更为聚焦,一方面关注媒介技术、媒介形态的快速发展,选择媒介技术领域中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共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另一方面,聚焦学科时尚传播特色,与相关时尚传播媒体、平台、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度合作。
2023年开始,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与国内外各类实践平台的合作更加深入,并把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作为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的新目标。2023年6月,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与青年报报社合作,组织学生参加第28届上海电视节和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实习,参与“两节”官方场刊《每日新闻》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为推动“两节”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23年8月,师生调研实践团前往山东省青岛市上合示范区,聚焦“如何面向上合组织国家讲好对外传播故事”的话题,走访调研上合示范区的建设者、传播者和留学生,在胶州湾北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留下了探索的脚步。2023年9月,东华新闻传播学科迎来了第一批留学生,如何在留学生培养中建立课程实践体系,引导他们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将成为学科发展中的新议题。
3 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过程管理,注重团队建设
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在培养方案中将实践环节作为必修环节,并设置了实践与探究、专业实践与展示两个环节,两个环节目标不同,操作不同。实践与探究环节中,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要求学生参加导师项目、学生工作室等校内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在专业实践与展示环节,学位点要求学生从研究生一年级暑假开始,完成3个月的实习,提交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的证明。这个环节除了与就业衔接,也能帮助学生发掘毕业论文的选题与素材。学生们在这个环节中找到的毕业论文选题涉及非遗传承、社区基层传播、企业品牌建设、人工智能传播、青少年媒介素养等多个领域,几年来,论文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
根据实践性教学的特点,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在校外导师管理、学生工作室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学生工作室管理条例明确了工作室的工作内容、考核方式、教师指导方式等;实习基地管理规范和相关协议明确了实习基地的考评内容、实习基地的责任等。在校外导师的管理中,学位点严格管理聘任环节,所有校外导师的聘任均需经过导师推荐、学科点申报、学院教授委员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审批方可聘任;在聘期内,校外导师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考核、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各培养环节都肩负培养和审核责任,有明确的指导规范。
4 不足与思考
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发展至今,形成了自身实践性课程体系的特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多次荣获校教学成果奖、“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纺织教育成果奖等奖项,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东华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实习实践平台的层次、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近年来,学位点确立了时尚传播为专业发展特色,由此,学校要重点培育与时尚传播相关的实践平台,提高与时尚传播相关的实践性课程的质量。
其次,学生的实习与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过程管理。目前,学生的校外实习单位以自主寻找为主,效率比较高,但是,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性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学位点进一步把关。
再次,双导师制需要进一步落实。这不仅是东华大学的问题,也是各高校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中共同的问题。由于专硕研究生培养的学制短,培养目标与实习实践单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校外导师工作繁忙等原因,许多校外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比较浅层,甚至流于形式,这对于学生培养是很不利的。
根据这些情况,笔者对于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发展有这样一些思考:
首先,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跟专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实习单位的资源,强化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快速发展的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面前,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须不断作出调整和适应,紧跟时代与专业的发展。
其次,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应加强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促进校外导师进一步融入学科建设。校内外导师应定期沟通,深入讨论培养方案,双方可通过实习基地建设、项目推进、课程建设等方式共同培养学生。
再次,学生实习的带教教师应采用多样化与合理化的方式强化对学生实习的考核。除了常规的提交实习实践报告、提供单位鉴定等考核方式,带教教师还应适当走访实习实践单位,考查学生情况,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组织实习实践成果展示或展演,并邀请校内外导师共同完成相关考核,给学生更完善的反馈。
最后,新闻传播专硕学位点应积极推动毕业论文与设计的改革与创新。一般来说,新闻与传播专硕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可以接受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和毕业作品设计四种样式,但案例分析和毕业作品设计这两种样式在新闻传播学科中并没有形成公认的规范,由于毕业论文盲审与答辩的压力,很少有学生尝试这两种方式。在未来,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位点、校内外导师等,应共同探讨各种毕业论文形式的规范与标准,进一步鼓励学生以实践为基础,把毕业论文与设计作为自己职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探索毕业论文与设计的新内容与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