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性视角下学术期刊元宇宙阅读场景研究
2023-02-09刘玉婷
刘玉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21年,扎克伯格宣布进军元宇宙(Metaverse),引发了一轮新的互联网热潮。目前,业界正积极探索有关元宇宙的建设实践,学界则集中对元宇宙概念特征、应用情境与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梳理与判断。尽管学界对元宇宙的认识以及衍生问题存在诸多争论,但是无论未来的元宇宙如何呈现,其时间与空间属性都得到了一致认可,这也为学术期刊工作人员构建数字阅读场景提供了启发。元宇宙的到来将从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方面助力于学术期刊阅读场景的构建,但这一过程也伴随有一系列困难与隐忧。虽然元宇宙创造的学术阅读场景可能以虚拟性为主,但它给现实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而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也将是学术期刊在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1 元宇宙及其应用于学术期刊阅读的基础逻辑
1.1 元宇宙的概念与特征
由于元宇宙正处于初步构想期,经验研究尚且匮乏,因而其概念更倾向于一种针对未来智能网络发展特点的猜想叙述。概而括之,元宇宙是指基于拓展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多重创新技术而成的[1],用户可凭借虚拟身份参与的,平行于现实社会的数字时空总和[2]。元宇宙兼具技术与人文双重属性,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属,以系统完备的数字文明为最终目标,蕴含数字人、资本、信息、数据、知识等要素,整合了包括政治、经济、信息、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上的多重虚拟环境[3]。
“元”有“开始”“为首”之意,可视作指代数字化新形态;“宇”是指无限空间,“宙”则是指无限时间。从语义逻辑的角度看,“元宇宙”是基于技术构筑一个新的、数字化的时空总和,这也彰显了元宇宙的时空拓展性,有助于实现现实与虚拟时空的迁移、再造和交融[3]51。梅罗维茨认为媒介通过改变场景来产生影响,新媒介会产生新场景,新场景会促进新行为,元宇宙作为一种对数字媒介发展的终极构想,其与现实时空的互动过程正加速着媒介变革[4]。因此,“元宇宙时代”又被称为“深度场景化时代”,最终元宇宙将完成多种高维场景的立体全面整合,而场景也会“连接一切”并构成元宇宙的空间入口[5]。
深度场景化的元宇宙形态也对数字阅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内容、阅读社交与阅读场景的融合发展成为引领出版业态创新的新驱动因素[6]。在数字阅读的众多门类里,学术期刊由于具有深入性、专业性与连贯性等特征,面临着碎片化阅读趋势的挑战,但元宇宙阅读场景的沉浸投入感为学术期刊创新产品形态、优化用户体验带来了更多可能。在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出版理念与实践方式需完成从知识生产向知识服务的转变[7],因而期刊必须以积极的姿态拥抱元宇宙,应用好深度融合的信息传播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具体验感的知识服务。而如何使阅读场景和内容在元宇宙传播环境中协同进步,将是期刊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2 可供性理论
可供性(affordance)源于美国学者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研究,该概念被用于描述环境参照生物的能力提供给生物的行动可能性[8],此后,可供性概念被引入多个学科,其核心在于强调协调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17年潘忠党等人将可供性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学研究,并依据新媒体的界定标准及特征将媒介可供性分为信息生产的可供性(production affordance)、社交可供性(social affordance)和移动可供性(mobile affordance)三种类型,而每种可供性又由多项可供力构成,可供力越多的媒体往往就是越新的媒体[9]。
比起之前的研究范式,可供性理论超越了二元视角,更加关注主体和技术、媒介、环境等客体间的感知关系与互动实践,并分析这种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可行动潜能或结果[10]。鉴于元宇宙是对数字媒介发展的终极构想,本文拟以可供性为理论基础展开相关研究。可供性理论的思路是从技术的核心特征入手,通过了解技术与主体的互动关系,分析元宇宙为构建学术期刊数字阅读场景带来的业态变迁和主体的适应性、创新性,思考这一构思的可行之处与隐忧[11]。因此,本文将基于元宇宙带来的场景思维,结合数字阅读的特点与产业的发展规律,探索学术期刊元宇宙阅读的发展形态。
2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元宇宙学术期刊阅读场景构建
2.1 生产可供性:数据驱动下的内容适配与共享编辑
长期以来,学术期刊数字阅读服务质效不高的一个原因在于内容、技术和用户呈割裂状态,不能有机融合,即期刊文章通常只是在数字平台上简单传播,并没有通过运用媒介技术有效传递给最契合的受众群体,供其学习。受到可供性理论的启发,学术期刊数字阅读服务需不断提升内容与技术、用户的匹配度,这需要最大化赋能用户群体,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内容生产的各个节点之中,从而完成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生态构建[12]。
在元宇宙中展开学术期刊阅读,将进一步在数据驱动下把握用户价值。虚实相生的元宇宙内部,数据是构成学术阅读平台的基础要素,数据组合的变化影响数字期刊的呈现形态与使用方式,智能的数据运算将用户的学术旨趣、阅读习惯、笔记要点、实时状态等纳入计算过程,从而预测用户的学术需求,驱动期刊内容不断优化以满足这一需要,构筑更适配的学术阅读场景。
元宇宙内,不仅能通过数据算法为用户推送满意的文章,驱动内容及场景适配,还能围绕用户在学术阅读中的能动性需求,多面向了解用户的知识水平,从而提升各项生产可供力。一方面是可编辑与可审阅能力。元宇宙在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下,能允许用户对期刊文章自由编辑的同时,保留更改版本的可溯源性,用户可以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关联、整合、加工,还可以在学术阅读场景中对文章展开实时评价、讨论与再创作等。另一方面,可复制、可伸缩、可关联都提升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力。用户在平台允许的基础上调动社会信息网络分享内容、转载输出,延长了期刊知识链的同时强化了自身的情感连接。
由此可见,元宇宙不仅把握数据算法,而且赋权用户,激活用户创新内容生产的可能性。学术期刊数字阅读平台通过融合专业内容生产与用户内容生产,不断拓展优质内容资源的来源,夯实构筑学术阅读场景的基础。
2.2 移动可供性:个性化的学术场景融合与阅读沉浸
元宇宙打破了时空的局限,阅读场景的内涵与外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拓展,这会使数字阅读平台的场景服务质量提升,平台得以跨越时间与空间构建学术场景,更契合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在可供性视角下,持续革新的科学技术促进阅读场景的奇观式呈现与用户沉浸的体验感升级。
元宇宙助力于提升构建学术场景的移动可供力。移动可供力包括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可兼容[9]10。具体而言,可携带指用户可以便携使用,数字阅读平台的移动终端开发应用已经普及,加入元宇宙后将进一步使各终端跨时空深度连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可阅读的需求。可获取指用户可进行重复性、高频率使用,期刊文章的学术性与深入性驱使用户时常翻阅、温故知新,因此记录与保存阅读数据尤为重要。元宇宙将帮助建立个人化的存储空间,满足用户多而深的阅读需求。可定位指在元宇宙中综合利用大数据、算法、传感器等技术,协调相应的学术文章资源实现精准推送,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阅读需求。可兼容指用户可进行图文视听多媒体同步使用,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 MR)等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数字阅读场景中五感的全方位连接将成为可能。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当前的信息技术虽然已经为数字阅读赋予了智能属性,但沉浸式阅读仅依靠五感连接仍不充分,未来在元宇宙的帮助下有望实现学术阅读场景对人意识与身体的直接嵌入,使用户直观感受到智能场景中的“全真信息”[13]。
2.3 社交可供性:理想的数字学术分身与去中心化交流
在元宇宙构筑的学术阅读场景中,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与可穿戴设备能为用户提供逼真的交互体验,使用户实现身体的深度嵌入。扎克伯格形容过在元宇宙内举办会议的情景,不再是同事们的脸同时出现在一张屏幕上,而是拥有共同的空间感,可以互相看清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甚至进行眼神接触[14]。从社交可供力角度看,人们在元宇宙中形成了数字分身,并与他人产生社会交往,可见其具有可协调、可连接的可供力。同时,元宇宙能充分调动情感,又以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方式丰富用户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见其具备可致意、可传情的可供力。并且,数字分身还是用户理想自我的投射,它可以在元宇宙中进行编辑,用户既可以复制自己在现实中的模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美化,使形象更加完美或契合自身特质[13]48。因此,学界能基于元宇宙举办更多更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即使在现实世界相隔万里,人们的数字分身也能相聚一堂,更细致地探讨相关学术问题。
鉴于元宇宙中的社会交往将脱离现实条件的限制,它还能打破原有的学术偏见与壁垒,进而有利于进行更平等、多元的交流。不同学科基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观点看法的学者能在元宇宙场景内展开更充分的交锋与对峙,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光,使学术评价拥有了去中心化的走向。对期刊读者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需求进入各个学术阅读场景,精神交往边界将进一步延展;同时,元宇宙还便于其在学术阅读场景中分享信息、获取知识、交流互动等,还能实现与文章作者交互答疑。
3 构建学术期刊元宇宙阅读场景的隐忧
3.1 元宇宙技术尚未成熟
“元宇宙”概念虽然一出现便得到了热切回应,学界与业界人士纷纷提出了各自见解,但目前元宇宙的许多信息仍停留在构想阶段,即便有相关技术也并未普及应用。甚至很多时候“元宇宙”只是作为一个噱头出现,或片面化地将其理解为人工智能、AR/VR、区块链等技术的混合。一方面,概念层次的含混不清将无益于实际运用;另一方面,应用层次上元宇宙的技术基础也尚未被成熟掌握。
以VR技术为例,VR将是解决元宇宙终端问题的一项技术支撑,VR使元宇宙具备了使用的雏形,但VR体验又与带宽速度息息相关,网络传输和带宽长期制约着VR技术的市场化发展[6]77。华为iLab数据指出了VR对承载网络的要求,其中展开VR互动体验,接入G级带宽是必须,接入5G带宽为佳[15]。但是,目前5G未曾大范围普及。同时,学术阅读更需要用户长期的投入沉浸感,但VR接入后影像设备的卡顿问题、用户操作中的眩晕现象还没有突破之道。由此可见,解决硬件问题是构建元宇宙学术阅读场景的首要任务。
3.2 影响期刊评判标准
若元宇宙学术阅读场景得到推广,期刊对学术文章的评判标准将会随之变化。鉴于以构建学术阅读场景来吸引更多用户,给予其更难忘的体验,从而激发更多人在需要引用时想到此文,提高该文的学术影响力的目的,文章应用于阅读场景的潜能将会成为期刊编辑评判、择优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文章所能提供的互动性与沉浸感将助益于场景的搭建,但这很大程度上与文章的创作主体息息相关,若以此为标准,反而局限了论文作者的选题思路,枯燥但有价值的话题可能因此鲜有人论证。长此以往,难免使人产生舍本逐末的担忧,良好的学术阅读场景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有趣、便捷的阅读形式,但真正决定文章优劣的因素永远唯有内容本身。
3.3 学术文章版权问题
学术文章由于具有较高的原创性价值,更应强调版权问题,但对其版权保护一向较为困难。而在元宇宙搭建学术阅读场景会带来更优越的沉浸体验,一定程度上可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学术阅读,这虽然会扩大文章的传播范围,但也进一步提高了版权保护的难度。理论上,NFT技术在元宇宙中将会得到普遍应用。NFT(Non-Fungible Token)技术全称是非同质化通证,每一个NFT都不能互相替代,具备唯一性,其本质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权益证明[16]。NFT技术可以对学术出版全覆盖,从而使语段、图片、公式等文章包含的所有内容都能在数字环境下处于可查询、可溯源状态。但是,一方面,良好的数字环境是施行NFT的前提。NFT并没有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普及于学术出版领域,所以我们对NFT的功能只能是进行理想化展望,尚未发现其局限性,这也对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NFT只能解决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部分版权问题,在元宇宙条件下是否会出现新的侵犯期刊版权的行为还无法预料。所以,如何在积极建设元宇宙学术阅读场景的同时保障学术文章的版权,是未来应当着手布局的内容。
3.4 泄露个人身份隐私
因元宇宙场景需要满足个体对智能感知的更高需求,所以对用户个人数据的收集规模将呈指数级增加,这一过程难免涉及大量的隐私性信息。海量身份信息被技术提供商与阅读平台方持有,难以保证其不会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过度使用或非法泄露。虚实共生的元宇宙给予黑客等不法分子更多可乘之机,读者个人身份将面临更多被公开,甚至被顶替、伪造的风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学术文章中,出于伦理规范的考量已对研究对象进行匿名化处理,但元宇宙阅读场景可能会为了逼真化呈现将原本模糊的信息清晰还原。为保护文章读者和研究对象的身份隐私,平台应该加强技术保障,提高数据存储、加密和传输的安全性,建立完善的攻击检测和应对机制等,基于元宇宙的法律法规也要相继落实。
4 学术期刊元宇宙阅读场景的布局展望
4.1 加快推进新基建:构建元宇宙学术阅读场景的发展基础
技术是构建元宇宙的基础,给予构建学术阅读场景的可供性支持。但当前的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元宇宙的普及应用需求,而在此基础上的学术阅读场景更是遥远畅想,因此首要任务即是加快推进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归根结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同时应探索基础设施的适用性,拉近与大众群体的距离,这也需要在政策鼓励下积极布局。相关媒体披露,2022年,国内共15个城市颁布了28份元宇宙专项支持政策,谋划了至2025年总计8 500亿元的元宇宙产业规模目标[17]。如四川省成都市于2023年1月颁布《成都市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成都元宇宙产业体系至2 025年应初具雏形,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 500亿元[18]。
4.2 形成学术新思维:促进学术工作者业务能力转型升级
元宇宙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思维仍停留在纸媒时代积累的经验上,这种出版管理思维无法匹配元宇宙环境,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例如,在元宇宙中期刊的投审稿流程将会改变,不再像之前以线性的模式推动,可能会各环节同步进行,并且每个环节都公开,这就更需要提高编辑的能力与工作效率。因此,建议期刊尽快建立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出版管理思维,培养工作人员的数字能力。
在元宇宙中,学术研究的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也要得到转型升级。以实验为例,传统的实验条件可能更注重科研人员操作过程的严谨性以及面对上千次失败仍不断尝试的韧劲。但在元宇宙场景下,实验设备均可以虚拟获得,实验过程也交给算法自动模拟,甚至实验结果也能很快呈现[19]。因此,对科研人员而言,他们最重要的将是提升创新与设计能力,用自己的想法优化实验过程。在学术阅读场景中亦是如此,学术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如何设计和实现元宇宙场景的建构,并将各项前沿技术整合应用其中。
4.3 探索伦理新观念:厘清元宇宙学术阅读的人机互动关系
人机关系是随科技发展而日趋凸显的话题,尽管目前元宇宙还未进入我们的日常,但它已然预示未来科技将如何进一步与人类的生活相互交织。我们既要重视元宇宙包含的技术物质性带来了怎样的行动可能性,又要反思人类的主体性如何能够把握元宇宙走向,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与发展服务。在元宇宙学术阅读场景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将希望寄托于依靠技术加持便提供给读者更具沉浸感的阅读体验,而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如何将技术整合应用,参与设计和搭建场景。尤其是面对元宇宙内可能发生的学术文章版权盗用、读者身份隐私泄露等伦理问题,人们要明确元宇宙中的秩序,严格遵循法律规制,使之能够有序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