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宇宙视域下学术期刊出版业务的形态重塑

2023-02-09马艺珈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2期
关键词:宇宙学术期刊稿件

马艺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使各行各业迎来了新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学术期刊出版的基础模式与整体发展。“元宇宙”是指基于“数字技术进行建构,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皈依,以系统完备的数字文明为最终目标,蕴含了数字人、资本、信息、数据、知识等要素,由虚拟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数字时空总和”[1]。基于此可以说,元宇宙并非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在于借助物联设备、分布式存储等软硬技术来实现虚实场景的转换与互动。就学术期刊出版而言,元宇宙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高效、便捷、规范与智能。元宇宙与学术期刊出版体系的深度融合能够加速出版模式的三维发展,有效地为作者和读者提供多元、深度的知识服务。基于此,本文从业务流程再造出发,探究元宇宙重塑学术期刊出版业务的融合方式与创新路径。

1 便捷:学术期刊的组稿

稿件是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开始,元宇宙中的组稿并非简单流程上的来稿与约稿等,也不完全为数字化意义中的内容生产,而是通过整合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基础技术,打造出能够延伸空间、时间与价值的元宇宙学术社区,在人人参与下,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并进,催生知识生产的深度交流与精准定制。

1.1 内容自治:学术交流的可视化与开放化

元宇宙的多维融合满足了人类持续在场的愿景,人作为行动的主体,可以通过算法的横向连接和各种智能技术的编码解码,使智能机器行动来满足人的需求[2]。在元宇宙环境下,作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数字身份,以虚拟人的形态与其他研究者跨界沟通,在研究过程共同可视中实时促进研究者间的合作生产与学术互动。元宇宙全景化重构了学术社区,数字孪生技术也促使学术研究方式发生转变,所有的研究设备与仪器均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镜像复制到元宇宙空间中,作者也可以通过虚拟化身进行实验模拟与田野预调查,以降低正式研究的试错成本,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有效。同时,在区块链等技术的作用下,元宇宙学术平台能够将研究过程完整记录,便于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修改、查漏补缺,提升研究水平与写稿质量,并起到防范数据丢失的作用。在稿件完成后,读者与编辑也能够完整看到作者实验模拟的全过程,便于研究的后续验证与审稿校对。

万物互联促进生产主体多元化,学术研究的内容创作也逐渐趋向智能化,算法生产内容(A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等不同模式提升了写稿效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协助作者进行资料分析与内容整合,完善对研究领域的特征解读。在此基础上,写稿形式也更加复合多元,除了插入图片、表格外,还能够将部分内容制作成视频、音频、动画、3D立体模型等进行演示,将抽象的知识鲜活化,这样既能增强可视化效果,又能提高准确度。此外,元宇宙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协同配合而非叠加,面对学术期刊出版层级的不断增加,元宇宙数字化生态将打通各学术平台之间的隔阂,作者可以凭借单一的数字身份进行跨平台检索,集群后的学术平台也能够集结优势资源,保证学术期刊的实效性,并推出精品成果,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1.2 专题定制:学术热点的智能策划与精准捕捉

学术期刊出版的元宇宙转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播前沿科学知识仍是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要目的,在传统的学术出版选题策划中,编辑大多依靠自己的经验与学识,判断把控着学术研究的前沿方向,即使编辑有心有力,但精力仍然有限。算法是元宇宙的基础技术逻辑,深度学习技术依据人们反馈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精准优化,元宇宙则凭借此类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对读者的精准定位,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学术供给矛盾,便于优化学术期刊内容,打造高质量的学术品牌。

元宇宙具有开放开源的特点,对学术期刊选题策划再造首先表现在全特征用户画像与多场景读者定位下的约稿与策划。算法在传播空间中表现为物理空间上的资源调配、媒介智能传播空间的建构与空间分配权力体系的形成[3]。个体经由算法编码与解码实现不同世界的跨连,形成独一、全方位的身份信息。编辑可以利用智能采集分析技术,从出版链的终端获取基础数据,具象绘制出关于读者、作者与专家的用户画像,精准掌握群体数据以实现定制化专题合作与选题分享。而读者的分布情况与阅读趋势也可以通过算法进行跨平台追踪,从而使编辑能够找到更能满足读者需求的研究热点话题,拟定期刊发表的热点方向与问题。

其次则体现为编辑的虚拟行业实践与专家的定向组稿。“编辑学者化”要求编辑了解学术前沿,能够策划学术话题,挖掘潜在的学术增长点[4],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选题策划,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性与品质性。元宇宙的虚拟场景体验关联了线上与线下的社会空间,编辑能够随时加入多种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并与专家、作者保持良好的联系,以便及时发现先进的创新成果,主动搜寻高质量稿件。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技术的结合能够辅助编辑开展研究进展跟踪工作,在紧盯科研团队研究进度的同时视情况给予相关文献与数据信息,促使编辑能够在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成果的时候及时发起定向约稿与组稿。

1.3 多维整合:学术稿件的高效投递与快速检索

当前学术期刊的投稿途径除了与专家约稿外,更多是以自然来稿作为办刊的重要路径甚至是稿件的主要来源。而元宇宙学术期刊出版能够整合多种出版资源,使投稿流程一体化、便捷化、智能化与规范化。这样既能简化作者的投稿步骤,也便于编辑进行审查登记。

学术稿件的高效投递主要在于元宇宙中数字身份的独一性与跨平台性,作者可以使用元宇宙的身份标识登录多个投稿平台,各平台的投稿环节在元宇宙中被聚集在一起,作者无须重复注册和登录便能直接关联到各大学术平台。而稿件与学术期刊的适配性对作者与编辑同等重要,在元宇宙环境中,学术期刊出版平台能够收录所有期刊,作者在投稿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稿件扫描与关键词提取,并依据大数据与云计算对数据库中的学术期刊的特点、影响力、专题发表等进行筛选与比较,迅速找到合适投稿的刊物,而作者也可以在系统中看到每一篇稿件的首选期刊、次选期刊、目标期刊等相关信息[5]。在稿件提交之后也会实时跟进审稿流程,并及时反馈给作者。

元宇宙下的学术投稿流程是开放的、规范的,当稿件经由作者端转向编辑端时,学术期刊投稿系统能够自助进行稿件的完整性检查与原创性检查等,帮助编辑做好初步的把关与过滤工作。对于稿件背景的审查登记,区块链与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 NFT)技术可完成作者投稿的全流程记录,并能够同时将作者信息跨平台整合到区块链中,编辑无须主动检索便能自助获取来稿人的科研信息与学术背景。此外,投稿系统在帮助作者筛选刊物的同时已经自动提取了元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归一,使编辑在收到稿件的同时能够对稿件进行同步归纳。

2 共享:学术期刊的智能审定

学术期刊除了提升来稿的质量外,严谨专业的审稿流程也与学术期刊质量密切相关。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审稿工作是编辑工作的中心,当前学术期刊主要实行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两种方式,他们相互影响与制约。在元宇宙数字生态下,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审稿流程的全链条数字化呈现,既简化了审稿流程,也为学术论文评定的公平公正提供了合理保障。

2.1 智能编校:人机协同下的自助验证

编辑审查,指的是学术期刊三审三校中对稿件的初审和终审。初审工作量最大,且十分重要,而终审则是把握文章导向与学术质量的重要一关,责任重大,但无论哪一关,都需要对稿件的研究方向、创新性、政治导向、学术不端等进行正确评估,并对稿件内容进行细致检查。元宇宙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设定匹配算法,能够将审校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辅助编辑实现智能化审稿与校对。编辑在初审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进行快速初筛,通过关键词对比将查重不合格的、行文不规范的、不符合刊物发行宗旨的稿件进行筛除。而后编辑可以根据元宇宙提供的资源标引与语义图谱,利用图文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勘误等技术对稿件中出现的图表、公式、流程图等进行深度识别与精准查询,减少编校的差错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此外,在元宇宙创建的虚实界面交互操作中,编辑可以利用区块链的时间戳与超级账本有权限地对稿件作者的研究过程与写作流程进行查看,并还能够在虚拟实验室中邀请作者进行亲身示范,便于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双向沟通。

Dina用胶枪和编织针把笔固定在了半空中。修图时,她用仿制图章工具把编织针抹掉了。飞溅的墨水效果则是通过透明塑料实现的。她还说:“我在半空中固定了一块塑料螺旋物,把墨水倒上去,然后连拍几张。”

但技术并非万能的,虽然元宇宙为学术期刊出版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审查方式,但对于非简单与非重复性的编辑劳动,如文章中谚语、成语的使用与翻译,或文章创新性视角的分析判断等仍需进行人工审查,因此元宇宙学术期刊出版的审稿流程尽管提升了编辑的审稿效率,并使作者与编辑的学术工作更加规范,但仍需进行人力主导与干涉,在人机协同之中更好地开展审查工作。

2.2 身份画像:审稿人的精准匹配

专家审稿能够对稿件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与专业性的评鉴,发挥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对所编发的稿件进行精细打磨;同时,匿名送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情关系稿,保障学术期刊编辑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因此对审稿专家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适配要求。在过去的审稿过程中,编辑需要进行大范围检索来找寻合适的外审专家,耗时长、效率低,而在元宇宙的技术赋能下,编辑能够全面采集专家的基础数据,精准高效地遴选出合适的审稿专家。

在元宇宙学术期刊出版体系中,集合全世界所有专家的身份信息将成为可能,因此精准找寻审稿专家的第一步在于分类构建专家学者的信息库,其中既包括姓名、年龄、研究方向、职称等基本信息,也包括在采集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行为模型对专家的研究动态进行评估并生成精准的专家画像。然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稿件内容进行精准分析并提取稿件内容关键词,在依托专家画像之上进行智能识别与锁定,使专家的研究领域、学术知识水平与稿件内容相匹配,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抓取。此外,所有的审稿记录将会被保存在基于区块链建立的分布式审稿人信誉系统之中,人工智能也会结合专家的学术活跃程度与审稿信誉进行筛选[6]。

2.3 链上协作:审校规范化与流程公正

传统论文审查的主体是编辑与审稿专家,审稿过程不会透明公开,且依赖于编辑与审稿专家的能力素养,这可能会造成审稿不严或权力滥用;同时,目前的评审制度仍然缺乏作者与审稿人员之间的对话,大多论文只限于短时间内的短暂共识,不利于稿件发出后的学术交流与验证。凡此种种,意味着学术期刊出版的审校系统需要限定开放,且要有反馈过程,而元宇宙概念的融入将使审稿流程更加完善与规范,极大提升了审校质量与效率。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同维护的核心优势[7]。在区块链上,每个节点都能够被完整记录,以全链路时间戳的形式保证学术论文出版过程的完整性。这样一来,论文的评审流程将被全程记录,保证了评议结果的公正客观。基于此模式,既可提升学术期刊的公信力,也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学者前来投稿。此外,作者可以选择性地上传收到期刊编辑的修改建议,其创作过程与编辑的审校工作也都能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在区块链中共享并得以复证,有效降低了期刊编辑的管理成本,使审校模式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提升。

基于公共账本的分布式结构打破了主体间的信任不对等,作者、审稿人、编辑三元主体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区块链数据进行全面追踪,并及时查看评审消息与修改进度,以此强化他们之间的交流反馈,促使审稿过程公正有序,提高了协作速率。

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较为灵活,可以有选择地开放数据权限,并给予用户是否匿名的权利,其他群体也可以在身份资质验证后,通过区块链成为链上主体,对稿件内容实行交互评价,预防审稿评价不公,进而鼓励学术分享与合作,促使评审意见多元化,以弥补编辑资源能力的不足等问题。而编辑、审稿专家、作者与读者之间反馈的所有问题也可以实时记录在区块链之中,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反馈数据的精准化处理与描绘,使得分散的意见统一、可视,挖掘数据的可利用价值,促进新一轮的知识再造。

3 融合:学术期刊的智慧出版

3.1 立体呈现:学术成果的多元感知

融合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 MR)等虚拟交互技术的元宇宙为用户打造了多种虚实交互的阅读场景,使用户在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下,实现了出版内容与多感官的高度关联,强化了用户的沉浸感知与体验。学术期刊出版形式将在元宇宙空间中打破单一、枯燥的刻板印象,借助元宇宙技术逻辑积极探索新的内容衍生形式,基于学术期刊出版特征,学术成果的表现样态将主要以两种方式发生转变。

首先在于整合二维出版模式,使学术论文不仅仅以文字、图表的形式进行简单呈现,还可以将稿件进行视频化、语音化、动画化等形式处理,以更加鲜活、具象的方式呈现学术成果,便于读者对专业性内容的阅读、理解与解读。此外,参考文献也将以创新形式进行重新编排,方便读者检索与查询。其次,从三维出版模式考虑学术期刊的出版路线。在二维呈现中增强视、听、触、嗅、味的感知互动,这就需要充分利用虚拟数字人、仿真机器人等技术,实现数字资源的虚拟呈现、关联跳转、场景切换与实体交互[10]。学术期刊可以借助VR、AR、全息影像、可穿戴设备等深化读者的交互体验,使其能够借助“化身”在学术期刊的虚拟场景中与作者进行对话,丰富读者的学术想象与研究展望,同时也能增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黏性,进而增强学术研究与现实的关联性。同时,获取浏览权益的读者也可以进入作者的虚拟实验室中亲身模拟研究操作与发现过程,强化读者的学术感知与体验,实现学术期刊出版的多场景化连接。

3.2 动态网络:学术出版的资源发行

学术期刊出版内容在经过生产、编校之后需要经过有效的发行才能被读者熟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发行渠道和发行模式,即使质量再高的学术论文其价值变现也较为困难。元宇宙引发的技术变革会促使学术期刊出版发行的范围持续扩大,在算法的不断学习与优化之中,学术期刊出版发行的对象与内容也会更加精确。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搜索海量的数据,并依据读者的阅读类型、阅读风格、阅读载体、阅读时间等掌握每个读者的阅读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情景感知计算、知识图谱数据库等自主追踪目标读者,从而为其推送精准的文章。而在内容精准匹配之时,大数据和场景感知系统可对读者的阅读环境、阅读偏好进行细致洞察,从而自动调整内容结构、叙事风格与呈现形式,提升匹配深度。这也使得学术期刊出版发行中的流动的内容,能够在元宇宙中真正实现形态间的自由切换而并非介质间的传输转移。

元宇宙下,技术不仅赋能出版方精准定位读者需求,读者也能够依靠技术发挥个体主动性,实现对学术资源的自我适配。例如:读者能够对出版内容进行个性化定制,一键切换论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与需求程度,对论文的体量与内容进行智能化精减、控制。对于学术资源的检索,读者可以通过检索图片、音频、视频等具象碎片进行资源查找,而编辑也可以将图片、公式等组合成虚拟专题供读者关联与理解。

3.3 公众服务:学术知识的大众普及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深度融合是元宇宙的最大特征,意味着学术期刊出版的时空边界正逐渐模糊,人们可以随时穿梭于不同的时空,而内容也能够在各种社会力量之中跨区流动,因此智慧出版的融合发展要求学术期刊出版不能像过去一样仅停留于分众化与专业化读者的知识获取层面,而应不断提高期刊影响力,将内容进行科普化和趣味性传播,从而拓展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承担起传播社会公益知识的责任。在传播内容上,除了将学术内容进行专业呈现以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研究背后的故事,或将研究田野以虚拟场景的形式进行再现,使其与论文内容互为补充[11]。在传播场景上,可以借助元宇宙平台举办虚拟展览和活动,邀请专家进行科普与对谈,满足新时代的文化空间需求。在传播形式上,除了各平台联动外,还可以开设云游戏,公众通关后将会自动解锁一篇或多篇论文报告,以吸引更多的衍生读者关注了解学术期刊。

4 结论

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影响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学术期刊出版的业务流程也随之发生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与加工更加便捷公众,作者可以在元宇宙空间内自主交流与模拟实验,依靠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一定程度上辅助内容生产,研究流程与修改记录也将会全程保留,便于后续修改与原创性认证。而编辑则可以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学术热点进行智能追踪,并对审稿人精准匹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稿件的编审校对。同时,其他主体也在元宇宙学术期刊出版空间中被赋予了自主权利,多元主体参与评议成为可能,而多维立体的发行方式也极大提升了读者的沉浸度,自主性与自适性的内容制定使学术期刊出版发行内容更加精细与丰富。

以上种种表明,元宇宙下学术期刊出版的业态转变具有一定的张力,学术期刊出版逐步走向了持续性、动态性的深层融合,而智慧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发展的新方向。在此应该意识到,智慧化的学术出版应更具责任意识与人文关怀,技术虽然给予了业务便利,但也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数字身份匿名化增加了管理难度,人工智能辅助写作下真伪与版权归属问题难以辨别,多场景数据连接导致侵犯隐私等,这些问题要求学术期刊的出版业务仍然需要不断深入实践与探索。

猜你喜欢

宇宙学术期刊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宇宙第一群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这宇宙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