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金融视角下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研究
——以白山市为例
2023-02-08中国人民银行白山市分行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白山市分行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白山市分行,吉林白山 134300)
一、绿色金融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必要性
(一)绿色金融是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需要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转型难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日益凸显,通过绿色金融为城市经济注入金融活水,扶持新型产业发展,是打破矛盾僵局的唯一出路。白山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长期依靠煤、林、铁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但自2008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支柱型产业的快速衰退导致城市经济收入大大减少。近年来,白山市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从内到外理清发展路线,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将金融活水引至现代服务业、新材料加工业、旅游业、矿泉水生产行业等新兴产业,城市正逐步实现绿色转型。
(二)绿色金融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近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均位居世界第一,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二氧化碳。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助力保障,从过去的“碳减排”,到未来的“碳达峰”、“碳中和”,都需要绿色金融来补足绿色产业发展的巨大资金缺口。白山市作为绿色生态文明发展转型示范先导区,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提质增效相结合,先后开展吉林鼎运年产120万吨焦化产能等量替代、喜丰塑业环保地膜加工、丽达纸业10万吨可降解纸等绿色产业项目241个,完成投资143亿元。
(三)绿色金融是银行信贷的新动能增长点
随着传统行业有效信贷需求持续减弱,银行业金融机构亟需调整金融供给结构,绿色金融不仅能为信贷增速培育新的动能增长点,也能顺利助推银行金融投向转型。白山市受制于经济体量不大、有效融资需求不足等因素,贷款总量的提升已经到了瓶颈阶段。截至2023年3月末,白山市第一产业贷款余额8.9亿元;第二产业贷款余额193.6亿元;第三产业贷款余额30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27:60,三次产业贷款结构比重约为3:37:60,全市各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与全市经济结构基本匹配。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机构贷款总量的提升,各金融机构要借用绿色金融的政策东风,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既有利于做大融资总量,也有利于优化城市融资环境。
二、绿色金融支持白山市产业实践情况
(一)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确立城市绿色发展方向
白山是地球同纬度原始生态保持最完整的自然生态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4.5%,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截至2022年末,白山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无重度污染天气,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省级生态县”全覆盖,抚松县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白县被纳入全省低碳建设示范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要保护利用好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城市创造价值,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二)白山市绿色金融产业扶持情况
目前,白山市绿色金融仍处于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3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54.54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8.87%,高于2023年一季度全国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的平均比例6.9%。近三年来,白山市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达到44.92%,绿色金融发展动能较强,但产业分布上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从支持产业领域看,绿色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于生态环境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占比分别为53.57%、25.26%、16.69%,少部分用于清洁生产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占比分别为2.75%、1.57%,暂未涉足绿色服务方面。
(三)以地方绿色产业为基础持续推进经济发展
按照吉林省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意见》,白山市作为吉林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预计通过5年,结合地方产业建成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系,不断增加绿色产业有效供给。
绿色农业方面,白山市打造人参、中药材、浆果、山野菜四大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四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30万亩,年产量20万吨,产业值达190亿元,获评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抚松县被认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区域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实施千万头肉牛“秸秆变肉”工程,肉牛饲养量达到17.1万头。绿色加工业方面,帮助企业获得贷款24.87亿元,农夫山泉高端健康饮料厂、食健客冻干基地、施慧达全自动生产线建成等12个大型项目竣工投产。绿色旅游方面,白山市2022-2023年冰雪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突破55万人次,同比增长83.9%,全市新增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A级乡村旅游单位突破40家,长白山鲁能胜地被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三、绿色金融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难题分析
(一)尚未确立完善联动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
一是组织机构尚不完善。绿色金融工作的组织架构、部门责任分工、协调配合机制还未建设完善,缺少专业的绿色产业风险评估部门和相关人才。二是配套政策体系有待落地。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绿色信贷担保、税收减免优惠、贴息等配套措施仍在摸索中。三是融资渠道有待拓宽。法人机构的绿色信贷产品种类单一,地方缺少绿色产业基金、投资公司等金融业态,金融组合工具功能发挥的不充分。
(二)绿色金融服务的市场主体需求不足
白山市受辖内经济发展制约,一方面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数量不多,且信贷需求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识能力不足,导致绿色金融业务投放受限。从大中型企业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测算与披露工作推进迟缓,无法提供碳减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难以享受到低利率碳减排贷款等优惠政策。从小微企业来看,企业资产规模小,抵押物不充足,资产主要以仓储设施为主,企业土地多为租用性质,资产价值不高,变现能力不强,作为信贷抵押的价值较低。
(三)绿色产业融资风险较高
白山市绿色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种植上。由于旅游业初期投资规模大,后期回报周期长,存在众多风险因素和干扰因素。在建设期内,自然灾害的发生,地质环境变化,规划设计调整,当地相关政策的变革都可能带来项目延长甚至停滞的风险,一旦项目搁浅,机构资金将面临难以收回的局面。特色农业种植上,如人参、五味子等特色中?药种植、蓝莓等浆果种植,相较于一般的粮食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市场价格波动大,行业风险较高、规模化种植加工企业抗风险能力低。
(四)绿色金融的机构主体推进动能不足
部分机构对绿色金融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绿色金融发展中长期规划,没有绿色信贷优先发展激励机制,认为绿色项目通常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还需进行额外认证,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农商行、村镇银行等法人机构对贷款投放的门槛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略低,可操作性强,但受资本金约束、贷款集中度管理规定,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企业和项目无法满足其绿色融资需求。
四、绿色金融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金”联动 建立绿色产业项目库
持续加强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生态环境、工商、工信等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将企业碳排放、能源消耗、环境违规、安全生产、节能等相关信息,依规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支持提供便利。政府与金融机构签订《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地方特色绿色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绿色环保改造,就绿色融资额度,重点支持的企业和项目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并建立绿色企业项目库。通过扎实开展绿色企业和项目的调研、遴选、认定,为绿色金融提供明确的资金扶持目标。
(二)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科技赋能绿色金融
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生态农业等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应用于绿色金融,打通数据存储、筛选、脱敏、分析、应用各个环节,有效降低运行成本。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客户信息系统,做好绿色融资的客户标识,提高绿色金融智能化水平。
(三)做好绿色产业甄别及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一是做好甄别机制,绿色产业发展不宜再走“先放宽后规范”的路子,应对标对表,统一规范。结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2019年版绿色产业(项目)标准》,将当地绿色产业进行分类,加强绿色产业甄别,有效区分“浅绿”、“深绿”、还是“洗绿”,将资金聚集到城市绿色转型、实现低碳循环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企业和项目。二是建立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明确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范围和载体。目前白山市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正有效推进,尽快实现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全覆盖,既可以达到社会公众监督的目的,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准确识别环境和社会风险。
(四)利用政策做好绿色金融的激励扶持
财政政策方面,根据市财政可承受能力出台对绿色金融的奖励、贴息、风险补偿及税收方面的优惠。货币政策方面,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等货币政策工具;监管政策方面,实施差异化金融监管,提高绿色不良贷款容忍度,落实尽职免责要求等。金融机构方面,可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包括:知识产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特许经营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