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与改革路径探索

2023-02-08符婷婷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主体旅游体育

符婷婷

对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蕴含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价值:一、体育旅游赋能乡村产业升级。通过发展体育旅游,可以促进乡村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由此形成大产业观念,在大产业观念下带动乡村产业的全业化、体系化发展,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产业兴旺要求的重要基础。①吴江萍,刘萍.乡村振兴战略下“体旅农”融合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2,(6):148 -154.二、体育旅游赋能乡村空间重构。体育旅游优质发展所提出的空间质量要求,倒逼乡村重构与优化自身空间,在此背景下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要求得以实现。三、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文明建设②王石峰,夏江涛.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模式选择与推进思路[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8 -14.。一方面,通过体育旅游活动带动不同文化交流,由此促进乡村文化思想进步;另一方面,在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居民的文化自尊心与自信心得以激发,由此主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上述两方面最终作用于乡村文明程度提升,即实现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战略要求。四、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治理改革。在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社会与市场紧密衔接,管理机制呈现综合化、协同化特征,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效治理措施的落地。五、体育旅游赋能乡村经济发展。体育旅游作为一项经济项目,近年来已成为旅游产业中经济效益增速最快的项目之一。在巨大的经济效益下,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力量,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条件。③谷佳奇,彭显明,梁强.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经验与保障措施——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15 -21.基于上述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有必要深入探究其理论与实践,精准掌握其发展现状与困境,以期进一步优化其发展路径,实现其效能的最大化。

一、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通过实践调查可知,国内各地已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就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展开多元化实践探索,本文将已有实践模式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休闲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模式

简单来说,休闲体育旅游主要指的是旅游者为追求自身身心自由与健康而回归自然,参与各种户外体育活动的旅游形式。据2022 年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信息显示,休闲体育项目已成为当下大众旅行选择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趋势引导下,部分拥有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乡村开始针对性地加强建设,如长春市莲花山休闲运动度假区,该度假区遵循“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休闲”的产业方向,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体育旅游目的地。通过调查可知,该度假区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了周边乡村的经济生产,如劝农大街浅山花海景区积极引导15个村、300 余户村民加入景观花卉、生态农业、特色林药等生态经济业态,使当地乡村经济得以大幅提升;同时随着度假区建设工作的加大,至2020 年,该地区生态保护区面积已达到200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0%,湿地面积也达到3000 公顷。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受益有力地说明了休闲体育旅游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拓宽调查视角可以发现,休闲体育度假区、小镇建设已经成为休闲体育旅游迅猛发展下的重要趋势,目前我国已经有百余家休闲体育小镇正在建设中。

(二)民俗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模式

民俗体育旅游主要指的是将民俗体育活动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富集的乡村地区。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其以壮族体育文化资源为支撑成功树立起民俗体育旅游形象。2021 年该自治县举办“壮族三月三·体育炫”系列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展示自身民俗体育文化特色。在此期间,全县游客接待量达到28.12万人次,旅游消费高达19684 万元。目前,该自治县已将民俗体育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模式,并就此积极完善相关景点与基础设施建设,如在2007 年建设融水民族体育公园,2016 年修缮开放斗马场。民俗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本地区的民俗体育旅游的优质、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条件。相较于其他体育旅游形式,民俗体育旅游赋能模式需要在关注乡村发展的同时,兼顾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保护方面,融水苗族自治县采取的措施有: 将当地民俗体育资源纳入申遗保护(2006 年,系列坡会群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当地民俗体育资源进行普查与数据库建设,编制出版民俗体育相关书籍等。

(三)体育赛事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模式

体育赛事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即以体育比赛为支撑,带动旅游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近几年,以体育赛事搭台、旅游唱戏的乡村振兴模式在全国各地开花。如自2005 年开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的环塔拉力赛,2011 年正式升级为国际级赛事,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新疆体育旅游文化的重要名片。环塔拉力赛的赛区几乎覆盖整个新疆文化旅游景区,强大的赛事影响力与媒体影响力带动了新疆旅游经济、文化经济、特色产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再如,广东省自2016 年起开始以南粤古驿道为核心空间组织定向大赛。据调查,广东现存南粤古驿道共计233 条,古道沿线分布诸多贫困乡村,在古驿道定向赛活动带动下,一批沿线乡村得以统一规划与建设,乡村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当地特色农产品与其他旅游资源也得以更好展示,由此衍生出更多经济效益。为充分保障体育赛事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效果,当地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如《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等,这为体育赛事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近几年来,海南省也基于自身地域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海洋体育赛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仅在近四年就举办了近30 次大型海洋体育赛事,主要涉及冲浪、沙滩排球、帆船等运动项目。2020 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基于宏观视角提出了“一圈、五区、五级、七核”的空间布局思路,为统筹推进海南省海洋体育赛事旅游的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文化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

随着大众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体育旅游成为体育旅游中的火热项目。在此情景下,文化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成为重要模式,典型代表如红色文化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如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作为深度贫困县,在探索乡村振兴过程中,将红色文化体育旅游作为重要方向,2019 年举办长征火炬传递系列活动,2022 年承办“走红军走过的路”徒步穿越系列活动。一系列红色文化体育活动为原本的贫困山村种下“摇钱树”。相关数据显示,2012 年至2021 年,通道县的年游客接待量由78.5万人次增加至585 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也由4.7亿元增加到39.5 亿元。目前,湖南省全面推进各地红色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旨在通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为革命老区、贫困乡村输送更多客流、物流与资金流。这种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是全国其他地区可借鉴的重要经验。2019 年,中国旅游协会基于文化体育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及文化自信战略中的重要价值与巨大前景,设立了文化体育旅游分会,通过该协会集聚文化体育旅游行业高端资源,引导文化体育旅游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制定文化体育旅游行业标准,文化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面结合相关案例对当下我国开展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展开了简要论述,对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动集群式发展。集群式发展是以产业集群概念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方式,主要指的是在某个区域内产业的聚集现象,休闲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模式下的休闲体育旅游小镇建设即是集群式发展的直观体现。在集群式发展环境下,各经济主体间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协作,同时可以共享公共资源,降低投资成本,这使各主体在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更具优势。其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不同模式下的实践案例分析可见政府主导的作用: 做好“掌舵人”,发挥指导作用,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 做好“守夜人”,发挥调控作用,推动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资源合理配置; 做好“贴心人”,发挥保障作用,维护乡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重视政策保障。广东省、海南省等地区均针对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制定了专项政策法规,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下,以政策法规引导、保障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有序、规范发展无疑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分析

客观而言,国内以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技术应用等方面仍面临一定阻碍。在此详细分析现实困境,以期为后续研究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改革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一)环境困境:乡村环境的短板制约着体育旅游效能的发挥

从环境视角分析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阻碍因素,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乡村自身因素导致的乡村环境困境。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国内大部分乡村在生态环境方面作出整改,如退耕还林、乡道改建、垃圾治理等,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但由于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非法采挖土壤石料、垃圾焚烧、乱倒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环境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落实,乡村环境的不良状态严重阻碍着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落实与推进。另一方面,体育旅游活动造成的乡村环境困境。客观而言,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开发、扩张、活动等均会对乡村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体育旅游开发时造成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体育旅游活动产生的大量垃圾以及造成的水体及大气污染等。通过深度剖析旅游活动层面的乡村环境困境发现,旅游规划不合理、游客素养不足、政府监管缺位是主要原因。对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而言,乡村环境既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乡村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若乡村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体育旅游活动将与乡村振兴战略所期望的生态宜居要求相背离,这将严重影响后续体育旅游活动的质量。①汪雄,袁际学.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村寨体育旅游开发的行动逻辑与实践理性——基于云南弥勒可邑村的田野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79 -86.

(二)治理困境:多主体治理混乱导致协同共治功能弱化

研究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管理机制可知,在前期很长一段时间内,管理机制主要由政府单一治理或政府绝对主导。近年来,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提出与应用,非政府主体的治理功能被高度重视,由此发展出政企同行治理机制与多元主体共治机制,目前主要处于政府、企业、行业三者协同的多元主体共治状态。相较于政府绝对主导治理机制,在多元主体共治机制下,旅游市场活性被激发,整体治理格局更加科学有序,但其实践过程并不如期望的那么完美,仍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多元主体间存在目标差异。市场监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旅游企业等主体在运营秩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目标下的管理各有倾向,多元主体间目标异化,严重阻碍相关工作的协同推进。其二,多主体管理角色转变困难。目前,虽然政府绝对主导的管理机制已结束,但非政府主体仍然受到长期行政管理惯性影响,难以正视自身治理主体角色,由此将多元主体共治机制异化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服从的治理机制,这显然违背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初衷。其三,多元主体治理权责不明。通过实践调查可知,在推进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多元治理的同时,部分地区忽视对多元主体权责的划分,暴露出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等问题,在权责失衡情境下极易造成不同主体间的冲突与矛盾,阻碍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的构建。①朱洪军,何子豪.新时期我国体育旅游多元主体治理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4):1 -9.

(三)技术困境:数字化迟滞建设阻碍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升级

数字化时代下,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数字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体育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也不乏数字信息技术的参与,如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数字媒体宣传,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等。信息技术在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理论层面来看,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过程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利于加强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壁垒,提升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效度。②郑芳,黄炜逸.乡村振兴战略下体育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基于可持续发展五要素视角[J].体育科学,2021,(5):44 -52.但反观现实发现,信息技术在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与其薄弱的开发、应用等存在矛盾。聚焦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分析其技术应用成效,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乡村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对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而言,其赋能对象大多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缺乏足够的信息化人才,通讯及网络设施也不完善,在“不会用”及“用不了”的窘境下,信息技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二,乡村数字化共享机制欠缺。结合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来看,区域协同化的资源开发不仅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打造旅游形象与品牌。这一协同化需求延伸至信息技术应用中,需要各区域、主体间进行信息共享。但是,由于各地区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或标准分歧等问题,极易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在信息壁垒情境下,各项工作的开展往往事倍功半。

三、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改革路径探索

立足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实践现状,针对其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我们可以从改善乡村环境、拓宽治理主体、加强技术融合等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从环境到技术的多维审视与探索,对于完善系统性的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改善乡村环境,打造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适宜土壤

针对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环境困境,可采取以下三项举措改善乡村环境。其一,提升乡村居民环保意识。概括而言,乡村居民环保意识提升、乡村环境改善、体育旅游活动良好发展、乡村经济与社会效益增加、居民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这五者之间可以形成正向循环。基于这一正向效应,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提升乡村居民环保意识作为改善乡村环境的工作重点,加强对乡村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培训与指导。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该市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等核心理念,开展乡风文明教育。这一文件的出台推动了针对性的宣讲与教育工作,帮助居民深刻认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内涵,以此从根本上树立环保意识,激发乡村居民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其二,加强对游客的环保引导,如通过在旅游活动区设置醒目的环境保护标志、向游客发放环保手册等方式,引导游客绿色出游,提升游客环保意识,从而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其三,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为切实保障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环境生态质量,需要全过程落实生态环境监管,即在资源开发设计阶段以生态效益为主导做好宏观规划,在体育旅游活动各阶段构建明确的环保制度与环评标准,依法监管,违法必究。如内蒙古正蓝旗制定的《正蓝旗旅游景区(景点)草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科学规划了生态监管目标与内容,并提出了属地管理原则,同时明确了生态、环保、国土、文体旅游、林业、水利、公安等相关部门在旅游发展中的生态协同监管职责,由此使旅游生态环境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有力保障了生态环境监管的有效落实。

(二)激活主体效能,构建协同共治有效机制

在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中,造成多元主体共治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官本位思想还存在、协同治理意识不够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解决如此问题:其一,全面整合多元主体力量。结合上文对广东、新疆、湖南等地的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举措分析可知,当前政府、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等多元主体均已被纳入治理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参与有力推动了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体效能,但不可否认,当下多元主体协同的状态仍停留于多元参与阶段,并未实现多元协同治理目标。对此,需要构建复合型治理架构,即通过体育旅游市场、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横向联动,政府部门、社区组织、乡村居民等主体垂直衔接,构建复合型、一体化治理机制,以实现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多元主体力量的全面整合是发挥多元主体治理整体效能的重要条件。①方汪凡,王家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4):12 -17.其二,突破传统治理理念束缚,及时转变现代化治理角色。在有效管理观念下重新定位各管理主体角色是开展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重要前提。政府应去“包办化”,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引导其他主体实现协同共治; 体育旅游行业协会应去“行政化”,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发挥自身在政府与市场间的纽带作用;乡村社区应“去被动化”,即乡村居民应在乡村振兴治理过程中转变受众心理,肯定自身治理主体的地位,充分认识到自身是开拓、创新乡村振兴治理路径的重要力量。其三,统筹目标诉求,推进利益共容。在多元主体参与下,为保障行动一致性,需要制定统一的利益目标。一致的利益目标自然会延伸出一致的发展方向。在大目标统一的前提下,设置利益调节机制,加强多主体协同作用的平台建设,促进相关利益诉求的表达与对话,以切实达到主体间的利益共容。包容互惠的目标构建必定促进多元主体持续协作。其四,全面落实权责匹配,避免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治理过程中的权责失衡问题。以河南省滑县为例,该县于2022 年印发了《滑县2022 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其中将“坚持权责匹配,落实分级负责”作为首要原则,且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明确提出了各相关部门的任务与职责,明确的权责划分为相关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借鉴于此,针对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治理活动设置明确的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通过权责清单划清各主体权责边界。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权责均衡,还可从实质层面拓宽非政府主体的治理自主空间,对于充分激活多元主体共治的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拓宽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空间,这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其一,完善乡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推进力。参考《数智乡村白皮书(2021)》可知,至2020 年,国内数智乡村指数已达到23.92,且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幅度。数智乡村建设的不断完善,能为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二,树立智慧型体育旅游理念,即全面加强政府、行业、企业、乡村居民等各主体的信息应用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乡村体育旅游中的连通作用、带动作用。其三,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即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各相关产业的融合,对体育旅游产业链中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涉及的产业机构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革。2022 年3 月,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了主题为“面向元宇宙,建设文旅美好新生活”的智慧文旅大会,此次大会多方面展示了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多种技术手段与方式,如人脸采集、动作采集、虚拟场景等。这为数字技术全面、深入融入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行的借鉴。其四,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信息化建设中,通过搭建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大数据库等方式,实现乡村体育旅游方面的信息共享。①李金容,陈元欣,陈磊.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体育旅游综合体发展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J].体育学研究,2022,(1):33 -42.以贵州省为例,其于2022 年成立了贵州省乡村振兴监测中心,主要职责是开展乡村振兴大数据统计与监测。全面的数据统计与监测,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基于这一经验,各地在推进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时,可以针对性开展大数据统计与监测,以期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流通与共享,提升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效率。

猜你喜欢

主体旅游体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旅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