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赋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路

2023-02-08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手工艺文化产业建设

黄 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脱贫攻坚目标完成之后,中央将整个“十四五”时期设置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并且要求在过渡期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①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 -02 -13)[2023 -05-20].http: //www.gov.cn/xinwen/2023 -02/13/content_5741370.htm.。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22 -10 -26.。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时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④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 -02 -22)[2023 -05-20].http: //www.gov.cn/xinwen/2022 -02/22/content_5675035.htm.;2022 年3 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EB/OL].(2022 -03 -21)[2023 -05 -20].https: //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204/t20220406_932314.html.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能够继续以文化产业赋智赋能的方式,投入到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中。

近年来,文化遗产学、文化产业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政治学、艺术学、民俗学、旅游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展开关于非遗与乡村文化振兴关系的研究,代表学者为胡惠林、黄永林、张朝霞等,成果体现为:一是以乡村振兴为视角并基于各地的非遗个案分析研究其传承和当下发展,二是分析研究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多元价值,三是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研究非遗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对实际个案的分析,较少对非遗赋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总体做理论分析。本文尝试从人才队伍、产业发展、艺术乡建、乡土自信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聚合多元主体队伍,赋能非遗人才振兴

(一)政策支持助力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①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 年)》[EB/OL].(2018 -09 -26)[2023 -05 -20].http: //www.gov.cn/zhengce/2018 -09/26/content_5325534.htm.。《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强调:“加大对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支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②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 -08 -12)[2023 -05 -20].http: //www.gov.cn/xinwen/2021 -08/12/content_5630974.htm.。作为中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深厚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既有历史底蕴,又联结着当下的生产及精神生活。其传承与发展影响着乡村发展的未来,不仅具有艺术、历史价值,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还具有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非遗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不仅与生产者关系密切,也指向生产对象即非遗本身的赓续传承与可持续发展。非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当地资源,同时,文化、产业振兴需要由人才振兴即最活跃最本质的生产者要素来达成。驻村的非遗带头人、手工艺人等在助力打赢打胜乡村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和生产机制,但由于辐射面小,缺乏稳固得力的团队,多元联动机制不完善,后续资金支持乏力,创新开拓性不足等原因,人才队伍发展不够得力,非遗带头人流失严重。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2022)将“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单独列为一个重点领域,鼓励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合作参与乡土文化艺术生产,挖掘乡村手工艺、非遗活化资源,延续乡土文化传承发展,以艺术形式展现乡村内涵,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通过提升手工艺人、非遗带头人文化素养,增强手工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地带动乡民结合乡土文化特色开展手工艺、非遗产业发展,推动手工艺、非遗产品特色化、品牌化的开拓和发展,提升经济附加值,将技艺优势转化为经济、文化及非遗传承增值优势,激发手工艺、非遗赋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

(二)聚合壮大非遗多元主体队伍

随着国家持续推进“非遗保护”、《乡村振兴促进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的措施、政策出台,非遗、手工艺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方面的赋智赋能作用也越来越显现。非遗、手工艺要适应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单是以带头人为主体的传承模式要扩展为多元主体参与,以壮大传承力量,发展规模产业,为乡村振兴汇聚坚实力量,寻找新的实践路径。

地方政府应积极吸引对乡土文化认同与热爱的,具有高知识储备、新创意思维、新潮时尚审美的学者专家进驻乡村,以新时代新乡贤的身份来发挥引领、联动、辐射作用,从而有效带动本地工匠、党员干部、非遗传承人、乡村规划师、非遗项目经纪人、艺术设计师、高校师生团队、企业家投资者、农村文旅项目管理者等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集聚,形成多元人才资源的协同互动,在文化、人才、组织、产业等方面深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吸引投资人的“乡情”投资。吸引当地青年加入开发和传承乡土文化的产业队伍中来,扩大各方“网红”“流量”宣传效应,让城市青年及其消费群体集聚到体验、分享乡村手工艺和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来。让城市与乡村、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物质与非物质、在地与外来、生产与教益体验共同携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重视乡村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作用,以一门手艺带活一个产业,以一群手艺人发展一片产业链,让他们既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又身先士卒成为乡村现代人才、文化振兴发展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三)重视校地非遗人才培养合作

非遗赋智乡村人才振兴,一是要发挥好“传承人+设计师+非遗经纪人”的组合叠加人才资源合作模式,合力设计推出具有传承精神、市场观念和精品理念的乡村文化产品。另外要创新人才培养思维,积极利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宣传推广已经合作建成的乡村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优秀经验;有效利用国家每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头人开展的系列培训活动,拓展带头人及传承人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活化意识、开放思维,以及市场运作、数字智能化发展等项目的操作能力。地方高校、职业院校应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在校乡企合作中发挥服务区块链经济的作用。校乡企联合更是汇聚手工艺、非遗人才和培养非遗人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专门渠道。在提升乡村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地位方面,可积极吸收手工艺、乡村非遗传承人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课导师,在高校设立“名匠工作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手工艺、非遗传承的教育辐射作用,发挥手艺优势,培养更多的青年学生来传承和发展手工艺、非遗文化,为乡村手工艺、非遗产业的发展储备具有现代设计精神的新鲜力量。同时,乡村手工艺、非遗传承带头人也能在高校的教、学、产、研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由此扩大校乡企合作发展领域,汇聚文化集群,推动产业成型并不断壮大,夯实高校赋智赋能乡村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地方政府应搭建各种平台,让立足乡村振兴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为乡村发展投资的新乡贤、企业家人群,乐于投身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的各类人才主体,聚合成多元的主体队伍,共建乐业乡村。

二、彰显非遗独特优势,提升产业经济效能

(一)凸显乡村非遗要素资源优势

在乡土文化资源中,非遗具有实现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乡村非遗产品是生产制作者的情感、智慧以及技艺记忆、文化意蕴和精神信仰的结晶,深蕴着文化识辨的血脉联结和代际延续的基因,这些正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逻辑起点是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在于合理评估乡村文化资源尤其是非遗文化资源的价值,激发乡土文化的独特艺术活力,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促成其转化为有效的文化资本。

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重在突出以民间手工技艺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以地域民族特色为要素的农事民俗及田园风情、以历史活动为表现的红色记忆及节庆文化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的文化动力和产业引领作用;以创意创新为内核、以技术为支撑、以产业为链条,增加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乡土文化对产业发展的供给比重,推动乡村向更高质量的现代化发展,带动产业和农业全面振兴。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能

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文化形态从低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经济类型。①胡惠林.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63 -75.作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工具和支持系统,文化产业开发凭借优化产业结构、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推动社会文明转型升级等价值功能,现已经从城市扩展到乡村。②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本质——重建文化产业的认知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 -15.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2022)提出:“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等八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强调:“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不仅给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为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创新载体,也为提升文化经济效能指明了方向。

乡土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非遗则是其中的优质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独特产业要素优势,把其中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创新创意生产扩展为产业、产业集群,能够以文养业、以业旺乡。乡村非遗发展的核心就是精神创意内容的传承和再生产,因此,振兴乡村要以非遗产业为引领。处理好传承、产业、发展等的关系,发挥其文化的辐射和经济功能,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链,能够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由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合理规划非遗文化产业链、产业园建设,整体统筹实现传承功能、文化功能、产业功能的有机融合;在文化产业赋能政策的支持下,以乡村特色文化市场实现乡土价值的最优转化,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乡村特色文化经济的发展;突出乡村非遗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其独特魅力和认同感染力,打磨出具有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乡土文化品牌,进而建立起中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三)数字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023)指出,数字中国建设“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①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OL].(2023 -02 -27)[2023 -05 -20].http: //www.gov.cn/xinwen/2023 -02/27/content_5743484.htm.,《“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强调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②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EB/OL].(2022 -01 -12)[2023 -05 -20].http: //www.gov.cn/xinwen/2022 -01/12/content_5667840.htm.。乡村非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数字化建设赋能,提高文化的经济效能;需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乡村非遗文化产业的技艺、智能水平,拓宽产销供需渠道,利用数字建设的契机理顺乡村各种文化资源的关系并统合到产业换挡升级发展的轨道中。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不仅需要在观念上跟进,更需要硬件建设方面投资到位,并且需要配备相应的管理和开发人才团队来整体运营乡村的文化产业集群,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乡村非遗从传统型向数字化升级,从而全面推进数字建设与乡村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并强化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构建适合当地的多样化、差异化乡村文化产业体系。

地方政府需要借助数字建设契机,推进资源优化组合,发挥乡村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乡村文化与自然、人文、人才、资本、技术、制度等多要素的融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需要重视培育数字技术支持的新业态,将当地以手工艺、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民俗、生产转化为数字新媒体场景、网游故事等新项目,从而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及衍生行业的发展;需要开发产学研一体的非遗文化游学、民族手工艺沉浸体验、工匠人物故事演绎、乡村非遗奇妙游等特色项目,扶持和发展数字文化体验“新经济”;需要积极通过数字平台、视频平台、网络平台建立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健全智能沉浸体验、数字媒体传播、网络直播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支持系统; 需要引导乡村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协同发展,实现科技创新、提质文化产业、催生乡村新业态,推进乡村振兴产业链优化联动,探索文化赋能的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从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依据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建设的内涵要求,建设富裕乡村,这既需要立足自身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更需要提升文化产业的经济效能,通过抓住数字建设的有利契机来加快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目标。

三、艺术乡建共谋创新,城乡融合共同发展

(一)艺术乡建推进乡村振兴创新

艺术乡建主要是由艺术家、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等以实践的方式嵌入乡村改造建设,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2000 年以来,艺术家主导的“艺术乡建”成为城乡协同发展的有益创新探索。经过实践,艺术乡建比较成功的有: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新通道”项目,地方政府主导的“屏南模式”,艺术家主导的“许村—青田模式”,企业主导的“丹寨模式”,高校师生主导的“花田模式”等。③张朝霞.乡村振兴时代“艺术乡建”创新实践策略——一个艺术管理学的观察视角[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4):89-95.

文化产业需要深厚的资源作为发展基础,比如乡村的手工艺、非遗优质资源,同时又需要合理利用市场要素的配置让其发挥经济效能,而艺术正是兼具文化、精神、经济特征的核心要素。艺术可以通过凝聚文化资源、提升品牌宣传效果、创新丰富业态模式④陆梓欣,齐骥.艺术乡建与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理论月刊,2022,(6):83 -91.、推广和美乡村建设、优化管理服务等手段嵌入乡村振兴建设。艺术乡建实践有利于以艺术创造激发乡村非遗、手工艺产业活力,以艺术设计提升乡村产品价值,以艺术体验优化乡村文旅体验感受,以艺术实践丰富乡村文化样态,从而多方位提升乡村文化现代化的质量内涵。

近年来,自艺术家为主体的“艺术乡建”把现代化的探索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生计建立深度融合的实践开始,具有明显社会参与比重的“涉农乡建”主体和一定商业参与比重的“企业乡建”主体,又纷纷尝试新的乡村振兴实践方法。不论是“去精英化”“去艺术化”的艺术乡建主张,还是“趋艺术化”的社会或企业乡建尝试①张朝霞.乡村振兴时代“艺术乡建”创新实践策略——一个艺术管理学的观察视角:89 -95.,都努力摸索出了与乡村振兴建设相适配的发展新路,积累了有价值的城乡融合共同发展的实践良策。

(二)以全域设计打造现代新乡村

艺术乡建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创新,重在以全域设计打造现代新乡村图景。这涉及到以下三个层面。活动层面为:设计好非遗主题的乡村夜市集,包括手工艺非遗体验、山歌秧歌、故事会、地方戏、农耕表演等雅集,发挥好融合特色民宿、田园体验、智慧农事、郊野趣游等的“村晚”活动优势,鼓励乡村青年力量成为活动的设计开发者,带动以青年为圆心辐射的众多人群的关注及参与;产品层面为:将艺术元素融入到产品外观、功能、种类等方面,将非遗及相关农产品设计成艺术纪念品、文旅伴手礼;服务层面为:将文化、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非遗体验及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参与强、体验优的农文旅集成服务。

地方政府需要: 搭建城乡互通的消费市场和多方渠道,推新优产品,设体验场景,拓文化宣发,畅协同联通,推动乡村非遗文化有效对外传播,以培养新的城市文化需求; 加强与博物馆文创、时尚设计、老字号等文创品牌的联合开发,在合作中学习打造品牌的经验,博物馆也可以专门设立乡村振兴的非遗产品宣传区、农文旅产品区、特色文创联合项目区,借助成熟品牌推广传播乡村非遗文化产品; 结合艺术乡建、涉农乡建、企业乡建、高校合作乡建实践等城乡融合发展的“双向奔赴”途径,充分展示乡村非遗文化的魅力,扩大乡村非遗的市场占有率,让其主动走进城市大众尤其是知识分子、亲子群体、年轻圈层的日常生活中。

(三)以城乡融合推进现代化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的发布,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成立,《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的出台,标志着乡村现代化进程、城乡融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22 年12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③共产党员网.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EB/OL].(2022 -12 -27)[2023 -05 -20].https: //www.12371.cn/2022/12/27/ARTI1672104252849961.shtml.

乡村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识和基本内容。农耕文明是前工业时代的乡土原始文化样态,而作为人类文明历史起点的乡土文化,既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农耕文明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样态。文化产业发展既不能割断乡村农耕文明的根脉,也要实现其向现代乡土文化方面提升。

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文化、人文、环境和治理效能的综合整体提升,必然依靠城乡融合联动。地方政府需要从顶层设计构建基于乡村非遗、特色农产、生态旅游产业等重点发展产业之间的协同融合机制,重视乡村非遗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努力探索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形式,把现有的乡村非遗文化资源等孵化成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集群打通乡村与城市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以非遗彰显特色。在文化孵化产业、产业扩展市场过程中,需要让丰富多元的乡村非遗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融入到城乡共同发展的轨道上,加入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延展保护、发展、创新性生产、市场消费扩展等方面的有机衔接链条,实现乡村非遗的扩大生产、代际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现代化,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市。乡村非遗是艺术乡建的根基,同时依托城乡协同发展,以文化、人才、产业振兴为重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由此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重塑非遗活化生态,提升乡土文化自信

(一)和美乡村建设,非遗发展互洽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国家不仅出台了多项政策指导文件,也推出了将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指导性措施。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建设“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对比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和”重在提升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精神风貌,“美”既重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现代化样貌,更重对良好乡风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自信。

非遗的活化需要合适的整体生态,既包括外在环境生态,更包括内在精神文化生态。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非遗文化的产生由合宜的生态所造就,因而其中内含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以及外在的艺术表达,而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否又会进一步影响整体乡村发展的生态走向。优化非遗传承的整体生态环境,不仅是人居生态景观的优化,更是文化精神生态的优化,使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相得益彰。

建设和美乡村,重点是乡村的生活居住、生产产业、生态环境、精神追求等的统筹协调发展,艺术乡建即是不断拓展和美乡村建设内涵和外延的成功实践。这就给非遗的活态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合洽提供了政策和实践的依据。

(二)共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在的和美生态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聚焦在高质量的文化需求上,这一方面需要提供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需要建设村民的精神家园。《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乡村非遗不仅是乡民也是所有人的精神遗产,既赋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又能增强乡土文化自觉、提升乡土精神自信,更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乡村文化振兴源于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最终致力于精神文明的巩固。非遗的活化发展正是文化生产及精神文明在产业振兴实践中的价值明证。通过创新创意实践活动,让非遗不断强化活态能量又反哺和美乡村建设,使乡村不仅是生产和生活的起居空间,是适合文化教益和艺术审美的生活乐享,还是身心安放的真正在地家园。这种家园融合传统与现代,具有乡风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意蕴,能够产生具有乡土自信的精神认同。

非遗可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精神文明资源特有的后劲和“长尾”优势,并且减少工业排放、优化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拓展人文生态。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乡村足够的自身发展空间,在实现人才、文化、产业振兴紧密关联的同时保护和发展了乡村的自然生态,丰富了村民的人文生态,给予都市民众回归田园生活的享受,多方面拓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维度。

(三)非遗血脉提升乡土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非遗资源的活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重塑利于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现非遗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连接、生产性与生活性的契合、自然性和精神性的融合。

地方政府需要重塑以非遗为核心主题的乡村“新”场景,并将其有效联结到现代文化发展进程的格局之中。首先,从环境改造入手,将建筑景观、情感体验等元素有机融入到自然原乡风貌中,强化原生态保护,营造活泼乡村文化氛围,打造宜居、和谐的农事与乐养环境,筹建乡村非遗博物馆,发挥其乡村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功能。其次,通过营造生活场景、开发故事场景、提炼信仰场景,利用“故事驱动、IP 授权、产业共生的策略,实现各层面的协同,营造乡村文化体验的沉浸氛围”②向勇.新发展阶段乡村文创的价值逻辑、行动框架和路径选择[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4):83 -88.,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再次,以乡村非遗等为支撑,发挥人才、教育和文化连接效应,建立艺术文化与现代民俗生活的需求联结,构建生态、效益和利益共生的发展图景,通过乡村文创把乡民的日常生活、生产、生计、生态提升为具有价值观认同的文化意义世界。最后,巩固个体与乡村的共同价值连接,强化个体生命与原乡原土之间特有的地方自信和文化认同,让非遗文化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连接,并以此拓展其意义支撑空间。

没有文化滋养的乡村是“空心”的,文化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精神根基。非遗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自然生态文明的结晶,其中的文化价值认同恰恰是非遗能够活化的关键。文化认同是非遗的核心和内涵,是乡土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的关键所在。非遗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不仅深蕴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其在地性充分显示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认同。体现在非遗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不仅有“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智慧,有传世乡风价值观的伦理内容,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体现,更有爱家爱国和创新精神的延续。重塑非遗活化的生态就要保障其代际传承和认同传播,培育新乡贤文化,发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相结合。

非遗文化赋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可以连带人才、文化、产业、组织、生态等共同振兴。地方政府应助力非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聚合壮大非遗多元主体队伍,重视校地非遗人才培养合作,建设乐业乡村;应凸显乡村非遗要素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能,通过数字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建设富裕乡村;应注重以艺术乡建推进乡村振兴创新,以全域设计打造现代新乡村,以城乡融合推进现代化进程,建设现代乡村;应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在的和美生态家园,以非遗血脉来提升乡土文化自信,建设和美乡村。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的蓝图,地方政府应充分注重以非遗文化赋智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提档升级。

猜你喜欢

手工艺文化产业建设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