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大熊猫文化:概念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3-02-08涂卫国聂富育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熊猫人类生态

刘 超,涂卫国,聂富育

大熊猫(Giant pand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易危)动物,被誉为“国宝”与“活化石”。根据中国古代文献对大熊猫的记载,其被称为骆虞、貅、食铁兽等①胡锦矗.大熊猫的历史记载[J].南充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3):7 -14.,甚至还演变出众多的其他名称②胡锦矗.大熊猫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4.,不同的名称与形象反映了时人对大熊猫的不同认知③邓云霞.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大熊猫形象[J].保山学院学报,2017,(1):10 -21.。最早对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的是法国博物学家皮埃尔·阿曼·戴维(Pere Armand David),他于1869 年借传教名义来我国考察和收集动植物标本,并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收集到了大熊猫皮,制作成世界上第一具大熊猫形态标本在巴黎展出,引起了国际的轰动。④胡锦矗.史话大熊猫[J].大自然,1983,(4):38 -40.如今,大熊猫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包括四川西北部、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等区域。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等因素来看,该区域一直以来就是大熊猫理想的天然栖息地。为更好保护和繁殖大熊猫,我国政府已采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以大熊猫栖息地为中心,进一步向周边延伸,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构建了人、大熊猫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熊猫文化。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概况分析

从法国戴维神父在四川宝兴县发现第一只大熊猫开始,关于大熊猫的学术研究已有150 余年的历程。作为濒危(易危)野生动物的大熊猫,相关研究议题一直受到中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全球43个国家(地区)的研究者在579 种国内外知名杂志刊物上发表学科前沿高水平文章。⑤陈文德,朱坤,黄钟宣,等.近十年来国内外大熊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野生动物学报,2021,(1):258 -265.在国内,根据中国知网(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有关大熊猫的相关研究文献总数为7976 篇,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畜牧与动物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中,围绕大熊猫栖息地环境选择与生物多样性、种群数量与繁育、圈养放野与野生监测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主题展开。系列研究的进行,让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①李睿孜,刘定震.大熊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22,(21):8902 -8913.但是,目前关于大熊猫文化方面的研究文献仅有26 篇,主要围绕“大熊猫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大熊猫外交文化”“大熊猫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不仅成果数量少,而且期刊级别、文章质量等方面都还较弱。即使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的今天,大熊猫文化依然面临概念不清、文化内涵梳理不够、时代价值展现不够充分等问题。可见,大熊猫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领域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

有研究将大熊猫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认为大熊猫文化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不仅是一种生物存在的状态,更是一种文化状态,是具有中国价值、中国表达、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文化符号。②罗春涛.浅议如何弘扬大熊猫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4):15 -18.蹇莉将大熊猫身上显著的黑白两色与中国文化中黑白交融的太极图、河图洛书、围棋以及中国山水画相联系。③蹇莉,王菲.传播大熊猫文化提升四川形象的路径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13,(7):176 -180.王均等人认为大熊猫已从普通动物上升为一个文化符号,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自然生态的一种象征。④《大熊猫文化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组,王均,向自强.大熊猫文化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天府新论,2010,(6):124-127.张志忠也认为大熊猫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大熊猫群体的兴盛衰落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道”“易”的事物发展规律是一致的。⑤张志忠.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浅述大熊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生态文明世界,2018,(1):76 -85.因此,大熊猫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物竞天择,和谐共荣,友善包容⑥孙前.大熊猫文化笔记[M].北京:五洲出版社,2009:277.,其中所表现的“阴阳调和”“上善若水”“顺其自然”充满中国哲理与东方智慧⑦谭楷.中国“文化大熊猫”纵横谈[J].四川省情,2020,(9):16 -19.。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兼收并蓄,多元一体,体现着深刻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仅以大熊猫的黑白外形来隐喻中华文化,简单地以图形符号代替文化内涵,未免显得有些牵强和草率。

在“大熊猫外交文化”方面,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武则天就曾赠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白熊”和70 张毛皮,有研究者认为这里的“白熊”实际上就是大熊猫,因此“大熊猫外交”始于武则天。⑧谢建平.“熊猫外交”始于武则天[J].文史天地,2021,(1):93.二十世纪初,随着博物学知识的全球流行开始,中国的野生动物也开始为世人所熟悉,并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使者”。⑨姜鸿.科学、商业与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大熊猫(1869—1948)[J].近代史研究,2021,(1):74 -89.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曾向美国赠送大熊猫,正式开启“大熊猫外交”⑩邵铭煌.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熊猫外交”[J].抗战史料研究,2012,(1):139 -147.。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陆续向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赠送、租借大熊猫,“大熊猫外交”达到高峰。⑪王建新,武阿丽,沈芳,等.大熊猫文化历史现状及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的几点思考[J].野生动物,2008,(1):44 -46.有研究者将大熊猫比喻为我国的“外交大使”,多次出国担任友好使者,代表我国外交形象,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⑫曾登地,梅春艳.成都实施“天府大熊猫”文化品牌战略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7,(9):101 -105.在国外旅居的大熊猫,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纽带和促进中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促进中国与国际交流的一种手段,进而部分研究者认为这种“大熊猫外交”就是大熊猫文化。

部分研究者倾向于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大熊猫文化,用市场化来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推动大熊猫文化品牌产业化。⑬王建新,武阿丽,沈芳,等.大熊猫文化历史现状及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的几点思考:44 -46.较早对大熊猫文化产业进行探讨的是王建新等人的《大熊猫文化历史现状及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的几点思考》一文。该研究认为大熊猫文化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开发具有大熊猫文化特色的产品,逐步形成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大熊猫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大熊猫文化品牌产业化。⑭王建新,武阿丽,沈芳,等.大熊猫文化历史现状及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的几点思考:44 -46.罗小燕等人的研究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从传统文化、潮流文化、“宠物”文化、生态文化、地域文化、外交文化六个方面重新植入大熊猫文化“DNA”,建构“人-大熊猫-环境”的优良文化产业生态系统。⑮罗小燕,王若愚,谢绝.解构主义视域下的大熊猫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2):20 -24.胡增颖的研究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围绕“大熊猫”的动物原型,对“大熊猫”的外形特征、个性特征、形象寓意、精神寓意等各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提炼。①胡增颖.以“熊猫文化”为核心的成都旅游文创商品品牌管理策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王汝辉等人对大熊猫为主题的熊猫邮局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了游客对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形象感知。②王汝辉,谢梅,李雪霖.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形象感知研究——成都熊猫邮局游客调查[J].中华文化论坛,2016,(3):166 -171.游翠萍提出大熊猫文化产业是以大熊猫生态文化为核心、以大熊猫友善文化为外延和对各种文化具有超强吸附能力的“大熊猫+”文化。③游翠萍.四川大熊猫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1):24 -29.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充分利用熊猫文化的和谐、神秘之感④陶长江,程道品.四川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56 -59.,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成都大熊猫文创产品应从衍生多元大熊猫文创等方面进行有效开发,进一步提升大熊猫文创产品在世界的影响力⑤邢文文,练红宇,李世博.文旅融合背景下熊猫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2022,(10):181 -184.。在学术界尚未对大熊猫文化概念进行清晰界定,没有弄清楚其概念内涵的情况下,贸然将其放入到文化产业化中,必定会本末倒置,以至于大熊猫文化概念的泛滥化,脱离其发展变迁轨迹,进而失去其文化本真性与原生性; 也会导致大熊猫文化在应用转化和创新中缺乏可持续性,文化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由此挫伤大熊猫相关文化产业本身。

总体而言,目前大熊猫文化相关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和初步研究阶段,自然科学类研究成果显著,人文社科类研究严重滞后。尤其综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从人、大熊猫以及自然之间关系角度的梳理和研究远远不够。现有的研究浮于表面,急于求成,急于将大熊猫文化进行文化资源化和产业化,还没能够真正地从文化概念层面讲清楚到底什么是大熊猫文化。因此,我们需要从梳理大熊猫文化的概念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入手,重新界定到底什么是大熊猫文化,其背后体现的文化逻辑与意义体系是什么,我们才可以在当下大熊猫文化建设中把握准确的方向,这样的研究才更具有价值。

二、概念内涵: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人、大熊猫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对大熊猫文化进行概念界定之前,首先需要讨论文化的概念。在西方语境中,“文化(culture)”最初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主要指耕作、培养、教育以及通过人的作用发展出来的事物。它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与“化”两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文”在《礼记·乐记》中载为“五色成文而不乱”,可以引申为文雅、人的修养;“化”本意为生成、造化,如《礼记·中庸》记载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主要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到了西汉初期,复合词“文化”才正式出现,但其含义与现在不同,是与“武功”相对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⑥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80.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是作为一个政治道德概念而不是社会科学的概念出现⑦何平.中国和西方思想中的“文化”概念[J].史学理论研究,1999,(2):68 -79.,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⑧王国炎,汤忠钢.“文化”概念界说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72 -75.,而非武力征服,进而使用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教化、熏陶他人⑨蔡红生.文化概念的考证与辨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7 -83.。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A.R.Kroeber)与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1952 年对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精神分析学等相关领域学科进行的综合和归纳,得出了200 余种关于“文化”的界说。⑩克鲁伯,克拉克洪.文化概念的批判性评述与定义[C]//克拉克洪.美国皮巴蒂考古与人种学博物馆文集,1952:47.可以看出,文化一词本身就非常难以进行概念界定,不同的专业背景以及不同的语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Karl Marx)曾认为文化是在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⑪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2 -28.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指出: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个复核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①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根据泰勒的定义,广义的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或精神的)、社会文化(制度性的)三个层面。②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65.英国人类学功能学派奠基人之一的马林诺夫斯基(Bronisaw Malinowski)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的。”③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4.④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5.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文化就是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存在。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引用了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张意义之网,人就是悬挂在这张意义之网上的动物。④克鲁伯和克拉克洪也曾指出:“文化由行为模式和有关行为的模式构成”⑤Alfred Louis Kroeber ,Clyde Kluckhor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Harvard University Volume[C].Millwood,N.Y.:Kraus Reprint Co,1952:32.。由此可见,这些人类学领域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虽然侧重点各自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都关注人在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因此,广义的文化可视为涉及一切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事项,人是文化的主体,有人的参与才有可能被赋予文化意义,至于人所参与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的不同,相应的文化类型也就不同。

20 世纪60 年代左右综合性地研究人类文化的人类学大体上可以分为: 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符号象征方面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文化生态学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周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5.。在当时兴起的文化生态学中,以怀特(Leslie A.White)、斯图尔德(Julian H.Steward)以及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等学者为代表,纷纷将文化当作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生存策略⑦田中二郎,宋建华.生态人类学[J].民族译丛,1987,(3):25 -30.,这与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文化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怀特曾指出: 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和功能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了不同的类型和模式。⑧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5.怀特之后,斯图尔德继承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认为文化是在逐步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一部分文化特征受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并大于另外一些影响。⑨米尔顿.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4):34 -53.马文·哈里斯也通过追溯各种文化同环境因素的联系,来论证文化适应环境的、唯物的合理性。⑩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M].张海洋,王曼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5.在文化生态学研究中,文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某种联系,人类要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就要有某种生存策略,文化就是人类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手段。⑪闵家胤.西方文化概念面面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5,(2):64 -69.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将人类文化置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维空间中加以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透视,重新赋予了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史上应有的位置,因而文化生态学比起其它的人类学理论要更加具体化和科学化。⑫石奕龙.斯图尔德及其文化人类学理论[J].世界民族,2008,(3):62 -71.文化生态学既关注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⑬韩东屏.文化究竟是什么? [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0 -61.,又注重从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文化,文化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关于人的活动”是文化最广义的概念,也是最基本的要素。例如山上的一块石头,经历风吹雨打或洪水泥石流而发生位移或者形态变化,它始终是作为自然之物的石头而存在。如果是人为因素引起石头发生位移或者形态变化,那么它就被赋予了文化意义。同样,作为濒危野生动物的大熊猫,它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当它与人类发生关系开始,才能够被赋予文化意义。

大量民族志材料展示了这种“人-物-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通过大量民族志材料指出,爱斯基摩人随着海豹的季节性聚集与分散,表现出冬季集中和夏季分散居住⑭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23 -394.的“海豹文化”。埃文斯- 普里查德(E.E.Evans -Prichard)研究的努尔人社会中的“牛文化”。牛在当地人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的生活及居住格局以牛的水草情况而定,牛群跟随雨季分散于高地,旱季集中于低地营地。①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对一个尼罗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修订译本)[M].褚建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69.英戈尔德(Tim Ingold)指出,加拿大北部的克里人(Cree People)猎人通过观察驯鹿的行为与之建立关系,构成感知环境的“驯鹿文化”②Tim Ingold.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ssays on livelihood,dwelling and skill[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15.。在民族志材料中的“海豹文化”“牛文化”以及“驯鹿文化”中,人与物通过环境场产生关系,展现出“人-物-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达成某种共识,物被赋予文化意涵而构成某种“物”的文化。

大量资料表明,人、大熊猫与自然环境之间早就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上,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剧烈环境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了严重的影响。③朱立峰,胡义波,张泽钧,等.历史时期人类侵蚀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3,(16):1534 -1538.据相关史料记载,大熊猫在距今约六十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曾分布于我国南部、中部、西南,向北直达北京周口店附近等地。④胡锦矗.大熊猫的历史记载:7 -14.有研究者通过对近300 年来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18—19 世纪人口爆发期间,大熊猫分布区发生了快速收缩⑤朱立峰,胡义波,张泽钧,等.历史时期人类侵蚀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1534 -1538.,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陕西、湖南、湖北、贵州以及云南等地⑥何业恒.大熊猫的兴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4):109 -123.。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大熊猫的种群、分布等各方面均降低至历史最低⑦胡锦矗,张泽钧,魏辅文.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J].兽类学报,2011,(1):10 -14.,仅分布于四川西北部、陕西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等地。历史上大熊猫分布区域的逐渐缩减,其原因包括人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地域,对大熊猫的盗猎捕杀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⑧孙欣.历史时期川渝鄂地区大熊猫的分布及其变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近年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大熊猫在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⑨胡露,冯彬,白文科,等.四川大熊猫保护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J/OL].生态学杂志,(2022 -12 -30)[2023 -03 -10].http: //kns.cnki.net/kcms/detail/21.1148.Q.20221229.1405.005.html.仅大熊猫国家公园就分布有野生大熊猫1340 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量的71.89%。⑩大熊猫网.2021 年“大熊猫十大新闻”出炉! [EB/OL].(2022 -01 -04)[2023 -04 -10].http: //www.ourpanda.com/zxjj/202301/t20230120_1137295.html.可以明确的是,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环境的每一次变化,都与人类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影响大熊猫,大熊猫的栖息地反映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变迁,生态环境变化又影响着人类活动以及大熊猫的栖息环境。

从文化生态学的文化观来分析大熊猫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基于人、大熊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彼此关联和缺一不可,体现的是在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背景下,人类社会、大熊猫以及各自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大熊猫文化有别于泰勒文化定义中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也区别于马林诺夫斯基基于“需要”的文化功能,其核心文化内涵就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区域内的人与大熊猫、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及其所产生的一切衍生品,着重需要强调的是人的参与以及这种动态关系。一方面,从文化的属性与生成机制来分析,人的能动性赋予物的文化性。大熊猫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单是大熊猫的角度缺少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参与,无法构建大熊猫文化;另一方面,单是人的角度,缺乏大熊猫的生物本体以及自然的场域,此时的“文化”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文化,无法构建起特殊意涵的大熊猫文化。总之,大熊猫文化的概念内涵体现的就是人类社会、熊猫以及各自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大熊猫文化的当代价值:人、大熊猫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化生态学中通常将不同生物的一起生活称之为“共生”现象,它既可指生物之间的一种互利关系,也可以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或者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共存关系。①胡印影.关于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思考[J].东南文化,2006,(4):75 -78.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梳理大熊猫文化,其深刻的当代价值就体现在这种人、大熊猫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上。

(一)大熊猫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纳入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③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 -44.,形成了以“绿色发展、和谐共生”作为总目标的生态文明思想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两山”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和生态文明论为核心论点⑤崔治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论点[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1):36 -41.,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行动指南⑥苏振锋,张伟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目标追求与实践指引[J].现代商贸工业,2023,(7):148 -150.。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⑦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2 -13.,是深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晶⑧刘海霞,王宗礼.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3):29 -33.,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⑨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 -5.,对于全社会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⑩魏华,卢黎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9 -76.。

中国大熊猫保护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⑪龙婷婷,寇敏芳,苑铁军,等.大熊猫国家公园见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J].环境与生活,2022,(6):46 -53.四川地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先后举办了“数字国际熊猫节”“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汶创HUI 熊猫文化节”等科普宣教活动,组织召开了大熊猫科学高峰论坛、科技守护大熊猫栖息地论坛等研讨会议,使得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了生态文明科普培训和教育的重要场所。⑫王小红.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要点是什么? ——生态文明思想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中的体现与表达[J].中国生态文明,2021,(5):93 -94.大熊猫文化深刻体现了人、大熊猫与自然互动关系,以大熊猫保护为核心开展的系列工作,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

(二)大熊猫文化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文化逻辑

2016 年4 月8 日,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大熊猫主要栖息地设立国家公园。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正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 年8 月正式印发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要求,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印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2017—2020 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提上日程。同年,四川省通过的《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将“建设‘互联网+’大熊猫文化创意实体产品设计”纳入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重点项目中,为发展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2018 年初,成都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和《成都市促进西部文创中心建设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2018 年10 月29 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四川成都成立,标志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正式开始实施。2021 年10 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系列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标志着从国家到地方,都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共同纳入了国家政策体系。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保护思想,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构建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有利于打造国家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国家公园是国土空间范围内划定的能够覆盖大规模、大范围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区域。①埃文斯-王琴华.国家公园管理与保护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8.大熊猫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区域。②崔庆江,赵敏燕,唐甜甜,等.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公众体验感知研究[J].生态经济,2020,(11):118-131.大熊猫国家公园更加倾向于一种地理学与生态学意义的区域概念。国家公园也有保护、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③唐芳林,王梦君,黎国强.国家公园功能分区探讨[J].林业建设,2017,(6):1 -7.,大熊猫文化的建设,让这种充满地理与生态意义的区域概念更具有社会的文化意义体系与文化逻辑支撑。

(三)大熊猫文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协同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不同等级的生命实体群在代谢、生理、形态、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④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20 -2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进行了多方努力,出台了系列政策与措施,于1992 年6 月11 日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 年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保护行动计划》,2010 年9 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2021 年10 月又承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宣布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⑤齐萍,刘海涛.习近平总书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论述的内涵意蕴[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1-27.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措施,使我国重要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得到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被纳入国家的顶层设计,相关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曾指出: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是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它体现在人类文化的创造生产、表达形式、弘扬传承方式的多样化。⑥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EB/OL].[2023 -04 -15].https: //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ppdce.20 世纪初期,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Franz Boas)为代表的历史特殊论学派提出了文化相对论,主张任何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阶段和过程,任何文化的存在都是有其历史特殊价值所在,人类学研究要充分尊重他者“异文化”。20 世纪60 年代,阐释人类学代表人物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提出了“地方性知识”概念,认为所有文化都有一种被称为地方性(local)的知识体系,人类学研究需要采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式,从当地人的视角去阐释那些地方性知识。以斯图尔德为代表的生态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特征是在逐步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⑦米尔顿.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4):34 -53.,因此,承认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就承认了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相对论到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生态学,文化多样性一直都是人类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一项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社会有了更多选择。文化多样性既是对于既往文化发展史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对于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期望和愿景。⑧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0,(3):24 -27.保持文化多样性,满足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已获得越来越普遍的共识。⑨胡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0 -144.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多样性、差异性是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社会应对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持续生存的社会环境。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物的平衡和生命的延续,文化多样性维系着人类的文明赓续绵延。①单霁翔.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J].南方文物,2007,(2):2 -28.有研究者认为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应被看作是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互动过程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关世杰,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进而可以看出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相互伴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并不是被动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生物多样性。③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 -4.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是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气候垂直分带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拥有8000 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天然基因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热点地区,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内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走廊与贸易通道,藏羌回汉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于此,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典型区域。大熊猫文化是人、大熊猫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晶,为区域内的生物(自然)与文化(社会)之间建立起链接点,跨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之间二元对立的学科鸿沟,促进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

(四)大熊猫文化带动康养旅游,全面促进健康发展

在文化生态学家马文·哈里斯看来,“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都有其客观现实基础”④哈里斯.母牛、猪、战争和巫妖:人类文化之谜[M].王艺,李红雨,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3.。从大熊猫文化的现实生活基础出发,其最直接的当代价值就在于能够以大熊猫的名气带动康养旅游,全面促进健康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汶川县围绕“发展健康经济、营造健康环境、培育健康文化、倡导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五大体系,探索了一条“大健康”引领“大发展”的实践之路,结合全民健康示范县建设,推进了县域康养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汶川县与阿坝师范学院于2019 年联合做了“熊猫指数”(Panda Index,简称:PI 指数)研究工作。熊猫指数主要基于汶川县居民健康指标体系的构建、汶川县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和汶川县居民幸福感调查分析等三方面,旨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指数,用以衡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及主观幸福感提升的总体水平。该指数的设立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能衡量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二是变量少且易于计算和管理,三是既包括经济又涵盖社会,还触及主观感受,四是有充足可信的数据来源和保障。

根据汶川县的个案分析,大熊猫文化背景下基于“大健康”引领的“大发展”实践之路,是集休闲、健康、慢生活以及无忧之地的闲时体验文化,其核心在于“发展健康经济、营造健康环境、培育健康文化、倡导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五大体系。也就是说,从人、熊猫、自然三者关系角度,构建出一套适宜的生存-健康-发展之路。

四、结语:大熊猫文化面向“人类世”的核心议题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大熊猫文化强调的是人、大熊猫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与和谐共生关系,这正好可以放到当下多物种民族志(Multi-species Ethnography)中最为关切的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中进行讨论。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Jozef Crutzen)首次提出了人类世一词。他认为自1784 年瓦特(James Watt)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足以产生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就是“人类的世纪”或者说“人类影响并统治世界的时期”,即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以往的历史截然不同,人类生活深刻影响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⑤戴维斯,张振.另一种人类世——与杰雷米·戴维斯教授的一次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11):48 -56.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将自己当作地球的主宰者,毫无节制地掠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一直致力于将自身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因此,人类世时代的全球环境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呈现出非线性、突发性以及难以预测性等特征⑥孙凯.“人类世”时代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治理[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1):43 -49.。人类世概念就是对这种以人为宇宙中心⑦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8 -14.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的一种反思,并开启对“后人类世”思想的探索。①吴冠军.人类世、资本世与技术世——一个政治经济学—政治生态学的考察[J].山东社会科学,2022,(12):47 -57.②王治河.人类世、生态文明与有机过程思维[J].鄱阳湖学刊,2023,(1):26 -37.虽然这一术语的提出在学术界曾引起激烈争论,但据《自然》(Nature)杂志2019 年的报道,经权威科研小组“人类世工作组”投票决定,认可人类世为地球新的地质年代,以标识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巨大变化。②目前,人类世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都成为了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大熊猫文化的概念内涵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大熊猫以及各自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当代价值深刻体现了人、大熊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这种突破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强调互动基础之上的和谐共生关系的大熊猫文化,正好摒弃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将作为生物体的大熊猫与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共同置于自然之场,是对人类世概念中所关注的核心议题的回应,也是对普遍宇宙法则的重新审视,为我们当下的发展提供新的参照体。人类活动能够且已经对地球造成了巨大影响,但是人类也能够像构建大熊猫文化那样,通过改变自身观念与行为模式来调试与自然的关系,进而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大熊猫文化正好回应了“人类世”关切的核心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大熊猫文化的构建及其当代价值正好为这一路径的实施提供了理论逻辑和实践经验,还为人类通过改变自身观念与行为模式来调试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目的提供了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大熊猫人类生态
我们都爱大熊猫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大熊猫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大熊猫也消暑
水中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