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3-02-08彭千芮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西部共同富裕差距

彭千芮,杨 芸,陈 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2021 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14 万亿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GDP 比重超过18%(名义汇率计算); 人均GDP 达到12359 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1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①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 -8.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升级使得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技能含量增加,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求不断上升,从而更加依赖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来看,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达到中等收入的重要群体,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普惠化是优化社会人力资本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有效路径。因此,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针对高等教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可见,在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建立高水平、区域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尤为重要。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严峻,主要表现为区域间高等教育规模差距明显、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过大、教育质量区域不均等。从短期看,高等教育的区域差距将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既不利于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提升,也不利于高等教育普惠化目标的实现;从长期看,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会限制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降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潜力,阻碍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加剧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态势,给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厘清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理论逻辑,明确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在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助于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与理论逻辑

(一)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内涵

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本质上是教育资源供给和经济社会效能的有机统一。具体内涵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供给在空间分布和内部配置上要实现均衡性与协调性,要求构成教育发展总体的诸要素之间保持协调,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要达到均衡;二是在经济社会效能上高等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目标。从高等教育公平论的视角来看,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投入,肩负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但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地区间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负外部因素,降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普惠的内在要求。①方泽强,欧颖.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与政府理性决策[J].决策与信息,2016,(7):101 -107.从高等教育效率论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据此,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也应该包含上述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来看,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首先体现为高等教育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性,保证不同区域都有与之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用来看,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致,能够达到区域战略目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二)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理论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结合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本文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体现为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能够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总体富裕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劳动力参与就业、创业活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社会创新水平等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对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促进劳动者进行就业或创业等经济行为,进而扩大社会财富生产。按照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覆盖水平、培养质量相对较低。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使得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更好地实现社会总体富裕水平的提升。其次,经济发展依赖于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供给上有更大的优势,随着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①赵庆年,刘克.高等教育何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规模、结构和质量要素的协同效应分析[J].教育研究,2022,(10):62 -82.高等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原有的资源优势,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整体上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在区域间的协调配置,进而提高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社会总体富裕水平的提升。

第二,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等路径提升经济发展的共享程度。一方面,人力资本差距是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来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为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普惠的高等教育,有利于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尤其是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强其致富本领,畅通居民向上流动的通道②张楠,迟景明.高校扩招促进代际流动了吗[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3):68 -78.,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费投入差距等问题,使得有些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有些地区则相对贫乏。均衡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好处,打破人才培养的地域限制,增加教育资源欠缺地区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提升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共享教育资源水平,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从而改善地区发展条件,有效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公平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能够通过提高地区风险应对能力,提升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性。面向未来,区域发展将面临来自生态、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风险挑战,提升地区风险应对能力是提升共同富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高校在服务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解决地区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问题。此外,人口流出和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口危机也是限制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地区人才培养能力,降低人口外流风险。同时高等教育服务公平性和普惠性水平的提高,能够降低居民受教育成本,提高居民的生育意愿和养育能力,进而提升地区人口规模。

二、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现状

2022 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了稳固基础。在经济新常态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失调问题日益显著。尽管从20 世纪末到2019 年底,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的数量由200 余所增加到了711 所,但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相对规模、高等教育质量水平、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以及协调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依然显著。

(一)高等教育规模区域差距较大

从各地区高等教育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来看,2021 年东部省份普通本科在校生平均规模是西部省份平均在校生规模的1.8 倍,本科生招生规模是西部省份平均值的1.81 倍,而东部省份人口规模仅为西部省份人口规模的1.52 倍,人口规模差距远小于普通本科在校生差距。其中,2021 年广东、浙江、江苏地区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均超过了120 万,这一数量远超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从高校数量来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 年,我国高校数量共计3013 所,拥有普通高校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167)、广东省(160)和山东省(153),西部省份高校数量均值仅为61 所,东部地区高校数量均值是西部地区的1.7 倍。从高等教育学校质量来看,全国一本高校拥有量最高的五个省份分别为湖北(68)、北京(67)、山东(67)、广东(64)和辽宁(64),而最低的四个省份分别为西藏(4)、青海(4)、宁夏(8)、海南(7)。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区域差距比较明显。

(二)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差异显著

师资力量和人力资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评价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准。2014年至2021 年,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规模逐年扩大,从156.6 万人增长至188.5 万人,但高等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在地区间体现出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2021 年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博士占比分别为47.9%、35.3%、6.8%,东部地区高水平教师数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按照韩晶晶等(2023)的测算结果来看①韩晶晶,贾梨淙.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53 -361.,我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7个省份中,有6 个省份位于东部地区,而教育资源最差的6 个省份中有5 个省份位于西部地区。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东西差距问题突出。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每百万人拥有的优质学科数量”是中部地区的2.4 倍②本研究中的优质学科是指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等级及以上的学科。由于学科评估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所以其评级也能全面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西部地区的3.1 倍,是西九省区的15 倍;中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3 倍,是西九省区的6.4 倍③本文西九省区主要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自东向西呈阶梯式下降态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④李硕豪,王婉玥.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结构性差距指数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0,(8):42 -51.从高校质量来看,2019 年,我国东部地区每百万人拥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数是中部地区的2.5 倍,是西部地区的2.1 倍。

(三)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明显的区域和央地差距

2021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5.78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3%。但高等教育投入的区域差异显著。一方面,从教育经费投入而言,东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占比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由此带来了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支持的显著差异。从固定资产积累来看,贾枭和曾剑雄(2022)发现,1999—2017 年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累计增加固定资产占全国比重超过50%,而西部高校固定资产积累仅占23%。⑤贾枭,曾剑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根源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22,(4):12 -21.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和央地差距。2019 年,我国中央属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为68392 元,地方属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为32223 元,央地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超过2 倍。从地区差距来看,2019 年东部省份高校生均经费是中部地区的1.52 倍,是西部省份的1.12 倍。其中,生均教育经费东西差距较小的原因是中央对西部省份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

除区域间差距外,区域内部省份的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发展同样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从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测度结果来看,西藏、云南、广西、河南、江西、内蒙古等地区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极度失调区;贵州、湖北、山东、黑龙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调区。

三、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构建与地区人口规模相适应、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与区域特色相适应、与国家战略全局相适应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⑥李立国,田浩然.共同富裕与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使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5):11 -19.,同时也要建立完善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统筹机制⑦张发旺.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多维目标选择与战略统筹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 -10.。具体而言,一是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需求,逐步构建跨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二是优化地区高等教育结构,聚焦地区发展战略,实现多样化、多层次办学,提高不同层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⑧段从宇,李松林.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制度安排:基于资源的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7 -103.;三是建立高校与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高校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输送的方式支持地方企业发展,企业反过来为高校的教学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以此持续推动地区产业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四是平衡高等教育的城乡结构,提高农村人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中的收益规模和程度,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①张应强,姜远谋.超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背景、现实挑战和道路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22,(8):1 -28.; 五是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针对上述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实现途径:

(一)加大对地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经费投入差距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不协调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的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薄弱环节。一方面,要拓宽对中西部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渠道,依据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要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明确教育经费的专用性,实现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需求。同时,要提高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和目标定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健全教育经费的使用机制,在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建立高等教育合理的转移支付分配机制和转移支付的教育投入监督机制,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等教育事业的需求、学校学科专长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强化高校对教育经费使用过程和结果的跟踪与监督,保障高等教育经费的高效合理使用,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区域协调。

(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立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服务需求,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提高地方高等教育供给水平,形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适应这些地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以符合当地人才需求;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则要注重对教育基础命题和应用实践的指导,从而逐步提高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供给水平。此外,提升“产-学-研”一体化水平,积极整合相关领域并加强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合作,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更为完备的整体高等教育体系适应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推动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共建、共治、共享

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深度共享,建立并完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在师资力量方面,共同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调度区域内的优秀教师资源,优化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从整体上推进课程建设、项目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同时,采用“跨院校”“跨行业”培养方式,鼓励区域内的高等院校之间开展相互支持性质的联合培养模式。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开展区域教育联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推进学科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采取课程共享模式,相互分享先进教育成果,不断地更新教学资源,扩大学科建设的开展范围,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搭建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库,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高教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此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四)强化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

经济发展水平是限制地区师资力量、招生能力、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一方面,要主动打破一家独大的本位主义思想,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国际科学前沿、国家人才培养等重大议题,不断开放办学理念,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要逐步出台有利于高校跨区域合作的政策法规,包括教师互聘政策,跨省高水平团队协作创新政策,双向经费支持政策和成果共享政策等,并逐步形成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

四、结语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作为提升社会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为提升高等教育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不仅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在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区域间高等教育共建共治共享等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中西部共同富裕差距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