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家校共育的策略探究

2023-02-07罗海明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罗海明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程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非常关键。而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与学校教育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共同体。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推动家校共育是必然的。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家校共育的积极意义,探讨了具体的共育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家校共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0-0215-03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学生的综合发展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离不开每一个环节的影响和作用。由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活动中,家校共育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育人模式。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巨大,只有将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全面推动学生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建立家校共育机制,积极地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家校共育策略,以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學中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及良好人格品性的核心学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获得审美能力,实现全面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不能局限于课堂,也不能局限于学校,而家庭是学生的心灵港湾,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性格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由此,语文教学就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协作,才能让学生全面获得语文能力,实现综合素养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家校共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家校共育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全面推进语文教学工作。学校教育依赖教师的专业性和教材的指导,在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难以企及的领域或内容,而家长具有多样性与其他领域的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能有效对语文知识进行拓展,全面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帮助教师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其次,家校共育能促进家校的相互理解,有效保障语文教学活动。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和文化素养有着巨大影响。如果实现家校共育,那么学校与家庭就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相互理解,家长有效参与教育工作,学校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由此,语文教育体系就能全面建立,有效保障教育活动的实施。最后,家校共育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家庭与学校具备不同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学生的个性品质往往要结合学校与家庭才能充分培养。在家校共育中,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培养,由此就能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他们有效领悟语文内涵,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此时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教师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维度出发,积极地推动家校共育策略,让家庭积极配合学校,让学校有效指导家庭,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才会更加快乐、丰富,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一)加强共育宣传,搭建合作基础

家校共育的基础是家庭和学校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充分认识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价值,并积极主动地相互配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与学校教育的相关性,由此在家校共育中表现为消极的态度。对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此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受到关注,在家庭受到关心,渴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理解和鼓励。因此,依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教师应积极加大共育宣传,让家长、学生都能知晓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推进作用,由此就能夯实家校共育的基础,使家长更好地与学校合作。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时积极与家长沟通,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家长传达家校共育的理念,还可以在召开家长会的同时,向家长表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以及双方协作的价值,使家长逐步建立共育的思想认知。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时,教师可以具体化地宣传共育方式方法,让家长、学生都能感受到共育的积极意义,从而更加乐于开展合作。比如该单元以想象类的文章为主,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神话、寓言、童话故事等,让学生在多样阅读的基础上掌握故事内涵和道理,获得内心思想的熏陶。如果教师只依赖课堂上的教学,很难达成丰富学生阅读素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加强共育宣传,鼓励学生在家庭中拓展阅读内容,并与家长共同开展阅读,在家长的引导下更好地拓宽阅读视野。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家长联系,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或者开展一些针对阅读书目和内容的交流,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学生深入思考阅读文本,从而提升阅读的层次性和全面性。由此单元主题就能更好地获得深化,学生的阅读水平也能显著提高。

(二)挖掘共育资源,促进家校合作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活动,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感悟和发展。而家庭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环境有着与学校环境全然不同的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家庭中同样拥有很多丰富的教育资源,能辅助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如家长资源、情感资源、互动资源、体验资源等,这些资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将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也要充分结合家庭的资源,使学生在家校有效联结与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地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教学资源以及家长资源,让课程教学变得更加趣味、生动,具有综合性。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白求恩同志的故事,他的舍己为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学生身处和平年代,生活阅历不足,很难理解课文中白求恩先生的行为和思想。由此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学校和家庭资源来丰富教育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亲子观影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共同观看有关白求恩的影片,从真实的影像中体会白求恩同志的思想追求。同时有的家长可能是医生或护士,又或者在纪念馆、博物馆工作,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家长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到医院参观了解医生治病救人的艰辛过程,到博物馆、纪念馆去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和人们奋斗的场景。通过这些资源的共同协助,家庭和学校就能更好地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学生也能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和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三)构建开放课堂,拉近家校距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但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只由教师负责,与家庭无关。这样的理念是不恰当的。课堂虽然主要用于教学书本知识,但其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需要从更多的方向予以拓展和延伸。如果教师只局限于课堂,就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发展。对初中生来说,开放式的课堂更能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有效地融入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这样就能充分渗透家校共育的理念,还能进一步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教学中,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母亲的生平,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歌颂了母亲的崇高品德,也强调了在母亲的影响下作者自己的坚定志向。对于革命年代,学生没有深刻的认知,但学生的父母以及祖父母那一辈对革命却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摈弃枯燥单一的课堂讲解形式,而是构建开放式课堂,邀请学生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来到课堂,为学生讲述他们革命期间的亲身经历。这样的形式不仅让课堂更具活力,也让学生从父辈、祖辈那里得到更多有关革命的知识,由此就会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使他们更理解父母的思想,从而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引导。通过开放式课堂的构建,语文教学就会变得更加有趣味、有活力,这样进一步促进了家校关系,有效地提高了共育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完善沟通机制

家校共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只有家庭与学校相互理解、相互认可,才能有效促进共育的实施。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难以及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够了解学生,家长也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由此就会使家校之间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推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促使家校之间沟通更加顺畅,从而有效地提升共育水平。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苏州园林》时,由于课文是说明文形式,语言较为晦涩,学生不易理解全文,由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真实地展现苏州各个园林的真实景观以及突出特点,让学生有全面的认知,并记录下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能力特点。随后,教师还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及时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状况以及学习目标共享给家长,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况。对于学生的薄弱之处,教师也可以和家长及时沟通,给予有效的引导和鼓励。此外,在平时生活中,家长有任何教育困惑都可以通过沟通平台来咨询,与教师共同商讨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案,使家长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时更加有底气、有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加持,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信息传递更加及时,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成长过程,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五)发挥家庭作用,推动高效学习

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家庭作为第一所学校,对学生并非只有情感和思想上的引导,学生的很多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建立。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障,也是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支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初中的所有课程都需要家庭的有效支持。尤其是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更加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挖掘,强调学生能看透课文本质,提升审美能力和个性品质,这些都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从专业教育的角色出发,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在家庭中也能进行高效性学习,从而提升整体语文水平。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时,由于课文是文言文形式,全文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文言文又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完全渗透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比如积极引导学生每天诵读文言文、古诗词等,让他们从诵读中逐步领悟古文言的美感和内涵,还可以鼓励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的习惯,家长可以利用空闲时间与学生一同阅读古文,并相互探讨古文的内涵,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古代诗人,对他的生平、作品以及思想抱负等进行探讨。这样的家庭环境能让学生沉浸式地开展文言文的学习和探索,能有效地拓展和延伸课堂所学,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所发挥的教育价值不可忽略。家庭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和人格品质的塑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从专业性、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家庭和学校教育都不可缺少。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家庭能有效地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后备动力。因此,教师要积极落实家校共育,在语文教學中加强共育宣传,搭建合作基础;挖掘学科与家庭共育资源,促进家校联结;构建开放式课堂,使家庭也能有效融入;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家校沟通机制;积极鼓励家庭发挥作用,参与教育过程,促使学生在家庭中高效学习。通过完善的共育机制的建立,学生就能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德.初中语文家校共育创建和谐环境分析[J].新课程,2023(30).

[2]张敏.“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17).

[3]刘巧利.当前家校共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德育,2022(06).

[4]蔡敦平.家校合作与评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14).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