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政课教师“六要”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3-02-07李庆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六要情怀共同体

史 璇 李庆澳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思政课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承载着铸牢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的最广泛认同的使命任务,是实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觉醒的关键课程。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与整体素质同思政课育人成效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简称“六要”)。这“六要”是在充分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价值和铸魂育人使命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职业道德和责任任务提出的要求。因此,应以思政课教师“六要”为行动指南,规范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教育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融合和自洽,以实现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认知—情感—行为的有机统一。

一、政治要强——坚守思政课政治原则

政治要强既是统领其他“五要”的原则要求,也是最能体现思政课教师职业身份的“标配”[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兼具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双重任务。通识教育层面指向大学生普及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政教育层面指运用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思政元素厚植大学生“五个认同”,以增进共同性,同构大家庭式民族关系,这需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严明的政治纪律等良好的政治素养作指导。这两点共同导引了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思政课教师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践行者、坚定维护者,贯彻落实“政治要强”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秉持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的主旋律,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要求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3]。

首先,坚定不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首要要义。立德铸魂,国之大计,思政课教师要以新时代教师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职业操守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政治要求和战略部署,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跟进学习领会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重要会议精神,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熟知国家和社会的变革与成就,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怀揣炽热强烈的政治责任,在始终保持初心的基础上讲好思政课,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有所作为。

其次,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4]作为先进理论的讲授者,思政课教师务必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懂、真遵、真用,扣好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颗纽扣。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功底,积淀扎实的政治理论,增强“政治要强”的底气。思政课教师要吃透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正确领会“真正共同体”中人与共同体天然稳固而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成易学易懂易吸收的学科语言,要立足原著讲清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精神要义,让学生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魅力,以形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以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最后,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体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展开,并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6]。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逻辑,讲好各族人民铸牢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故事,以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讲好各族人民情感共融的递进过程。思政课教师应按照人民性价值的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人民性和党性、人民性和国家性、人民性和民族性、人民性和法律性这四重辩证关系,切实铸牢“五个认同”[7]。

二、情怀要深——涵养思政课的家国情怀

情怀要深是“六要”中的关键保障和情感基础,首要任务就是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所谓家国情怀,就是个人对国与家的一种情感认同和心灵寄托,是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未来征程浇筑融合的深情大爱[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核心是维护以民族认同为核心的主体利益[9],而家国情怀的首要意义是建立主体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厚植家国情怀具有互通性、同构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智育与德育两手抓,因此要通过德育途径,搭建以情感认同为着力点的认知体系。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培育家国情怀是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语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10],需要思政课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学生对民族理论的内化,既将构建家国情怀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抓手,又作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目标。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家国情怀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实践中的时代要义,即超越个人抱负及族群意识、自为衍生出地、以为国尽忠为价值追求的政治文化,增强国家层面的民族凝聚力,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实现淬炼大学生国家认同、家国一体意识的现实功用。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凝练对家国情怀的情感认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中华民族”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和升华,表征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站在国家与民族整体性的高度把握个体发展与国家社会进步的关联性,明确自己与中华民族的归属关系与命运共同体联系,强化身份认同,凝练血脉相连的情感认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思政课教师要在“小家”与“大国”同构的格局中,明确作为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增强使命感,致力以“小我”促“小家”,以“小家”促“大国”,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自觉转化厚植家国情怀的实践成果。思政课教师养成“情怀要深”,是一项系统且庞大、需要持之以恒和久久为功的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家国情怀由“知”到“行”的转化。家国情怀,“家”表征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国”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大家庭[10],“家”“国”的深厚情怀共同指向了在对“家”与“国”的统一产生高度认同后,个体自觉投身于尊重各民族平等、促进国家层面民族大家庭手足相亲、和睦团结的实践行为。只有当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情怀养成”工程的成功;也只有当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才能与“政治要强”构成良性互促,理想信念才能更加坚定[11]。

三、思维要新——引领思政课开创新局

思维要新是高校思政课在全面了解与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思想、新特征的基础上,统筹新时代的现实性、新理论的发展性、新使命的价值性的改革创新之举,是增进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思维要新”包含新鲜的信息来源、新型的信息加工、新颖的信息输出3 个维度,可以导引思政课教师以思政课为媒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即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培育思政课教师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思维要新”要求思政课教师用创新意识引领思政课教学。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学计划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已经达到思政课的育人要求[12]。这容易致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应有的启发教育与情感培育失位,使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停留在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浅认知阶段,而对于作为着力点的情感认同的缺失,便很难助力认知演进,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深化。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话语方式,用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温情的话语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以饱满的情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思政课教师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是“值得信赖、能够畅所欲言的知心朋友”,搭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桥梁,形塑具有凝聚力、稳定性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熔铸到思政课中。

其次,构建聚焦中华文化、中国特色、中国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承载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自身文化底蕴、生成逻辑、现实感召[13]。因此,思政课教师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善用新技术、新理念创新表达,挖掘诗词典籍、歌舞戏曲、文化习俗、传统节日中潜藏的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充分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大学生在感受与读懂中华美学精神的同时,自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思政课教师要从理论视角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坚定“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自信,讲清大学生责任与使命担当、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间的关联,厚植大学生理论认同、身份认同,倡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思政课教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实践与伟大成就为素材,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感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展现了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点点星火,汇聚成炬”的信念体现了各民族共建未来的精神凝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昭示了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共同享受发展成果的内涵要义,各族人民都是中国国家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受益者;“各族人民亲如一家”阐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相互包容依存,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基础[14],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格局;“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朴素愿望承继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用这些最深情、最深刻、最凝练、最动人的话语讲出中国特色,讲出时代新意,系牢各族大学生团结一心的关系纽带,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最后,创新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教学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15],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借助更多有效手段和创新形式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新时代大学生具备新思想、新特征,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已很难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构建“活”的思政课课堂,在精准把握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大学生民族交往交流问题,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民族“三交”与民族团结互助观念。另外,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托高校当地的革命遗址等现有红色教育资源,实现思政课“走出教室,又走进课堂”,让学生实地感受民族精神、红色文化,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思政课教师还要提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运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相关的歌曲、影视剧等,以艺术形式将相关知识传播给学生,增添思政教育的趣味性,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体悟“各民族一致共创伟大民族”的情感内涵,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视野要广——拓展广而博的思政视野

思政课教师应以知识性与价值性统一为原则,扩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唯有如此,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肩负起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使命。

首先,拓宽广而博的知识视野。知识是教育的内容和载体,教育教学就是知识交流和传递的动态生成过程[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跨学科命题,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具备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广而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与坚实的理论功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讲解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对重大理论问题与历史现象做出合乎逻辑且有说服力的解释,促融铸牢民族团结进步基石。思政课教师还要融通不同的学术资源,打造有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堂,以广博的知识视野指导学生思想建设,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其次,拓宽广而博的国际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发展。国际视野是一种全球眼光、人类情怀、发展洞察、开放思维和大局意识[17]。思政课教师的国际视野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体现,反映了作为教育主体对国际事务、现象和规律认知的广度、高度与深度。世界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信息的高效传输、多维承载共同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交融发展,坚定以中华文化为根,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的方法论,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文化认同。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主动通过对国际国内的横向对比,对当代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文化、两种政党模式的比较,从理性认知维度铸牢大学生的中国道路认同,以形塑集民族精神、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于一身的时代新人。

最后,拓宽广而博的历史视野。历史思维、历史知识、历史视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历史视野,方能坚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方能站在历史规律的高度准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方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方能从历史长河中深入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演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 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18]这一论断为思政课教师拓展历史视野予以可循的历史轨迹,也为思政课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讲历史、讲文化、讲情怀理清了历史脉络。思政课教师作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务的承担者,重中之重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关键历史事实有客观、全面、充分的了解,并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根源、本质、发展脉络有正确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从历史中寻找规律,在现实中推动发展大势,发挥以史鉴今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的不足,不断拓宽历史知识和历史视野,强化大学生的历史和现实社会认知,认清狭隘历史观、民族观的陷阱。因此,思政课教师务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党史、国史、红色文化教育,以宝贵历史作为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扣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颗扣子”。

五、自律要严——堪当思政课的育人表率

自律是超越他律的更高阶段,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行动准绳的意识[19],即个体自愿认同并践行社会规范,将被动地服从变为主动地律己,把外部的要求变为自主的行动。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与立德树人的使命相呼应。思政课教师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课,就要以职业道德感形塑的意志力作为约束,塑造人格,调节情感,成为学生眼中“有信仰的人”。

首先,以“自律”严守课堂教学准绳。思政课教师肩负职业使命,在思政课课堂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格把握“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的底线,规范自己的言行。因此,思政课教师坚守“自律要严”,以促使自身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钻研以及对重大理论政策的及时跟进学习,同时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思政课教学,在“什么要着重讲”的理论学习板块讲明讲清讲透。

其次,以“自律”严守师德规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知识讲解外,教师本人也是学生的学习对象,作为人民教师要对“自律”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要严守师德规范。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与传授者,思政课教师更要严守“自律”底线,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以师德规范严格约束自我,坚决杜绝课上表面唱高调,课后却无视规定纪律的“两面人”。思政课教师要以完备的内在规范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信行”的统一,“增强战略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20]。唯有如此,才能将思政课讲好,才能坚守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六、人格要正——发挥思政课的感染作用

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其人格之高低对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进步会产生重大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拥有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凝聚教育力、影响力的学习榜样,内涵更多元、更立体、更广博的知识。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作用,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更直接地观察、鉴赏、体会高尚道德风范、优良思想作风、健全人格魅力的现实作用力,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自觉性。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发挥思政课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和楷模作用,激发学生对高尚品格、品行、品位的追求和向往,以构建学生正向的价值追求,使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大先生”和“指向塔”。“正人者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意识到独特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任何教材、任何箴言、任何激励都难以替代的[21]。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现实意义,胸怀以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观,做到在思想中铸牢家国情怀、在认知中增进民族共同性、在情感中孕育民族认同,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共同体理念的真理力量感召学生,时刻谨记作为教师,要以“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的人格修养,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赢得学生,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学为人的表率,引导青年学子不断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强化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民族复兴担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固本培元、凝心聚力的基础性工程,关系着巩固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的根本,是凝聚当代青年大学生力量的重要工作[22]。“六要”是立足新时代、身处新境遇下,对如何做好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的新标准和新期许。思政课教师要不断结合“六要”的内涵,努力成为“六要”的示范者、践行者、倡导者,为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凝聚感、归属感、向心力作出贡献,不断推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信行”的内在统一。

猜你喜欢

六要情怀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赣鄱情怀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共同体的战斗
做好班主任工作“六要”
初中生思想教育“六要”谈
遵循“六要”寿过百
幼儿游戏活动组织“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