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研究

2023-02-07马志芹孙梦倩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四史共同体中华民族

马志芹 孙梦倩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人民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演进,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20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的概念[1],引导各族青少年深刻了解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民族地区高校要抓好学生“四史”教育,厚植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鉴于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将其有效融入“四史”教育,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学术界十分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价值、路径等方面。在实现路径方面,学者何星亮认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制度导向与非制度导向相结合、正向控制与负向控制相结合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学者李秋丽、张梦潇、王洋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注重宣传,在宣传过程中要明确传播主体、科学分众传播、采用全媒体融合和多样化方法、明确传播内容主线、加强宣传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设[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四史”教育的重要资源。现阶段有将“四史”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研究,例如学者杜娟、蒋明的论文《逻辑、价值与实践:民族高校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5]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整体来说具体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较少。

基于此,新时代要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的价值,并结合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其融入路径。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四史”教育之间的关系

民族地区高校要加强“四史”教育,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四史”教育在时间、内容、目标上的关联,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有机融合。

(一)时间上相互交融

时间是历史的重要元素。“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6]一个国家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努力。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谱写的,其时间跨度几千年[5]。清末民初,“民族”一词从外国传入中国,梁启超将“中华”和“民族”两个词语结合起来,创立“中华民族”这个词语。“中华民族”一词一经出现就成为当时社会最流行、最重要的产物,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被赋予符合社会实际的新内涵。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再生产:“汉族”指向、“五族”指向、“国族”指向、“宗族”指向、“民族”指向[7]。发展至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挽救国家,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将中华各民族团结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各民族逐步整合于同一政治体系,在政治上相互认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四史”教育来看,“四史”是以时间为线索。党史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新中国史是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是逐渐走上富起来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从16 世纪的“乌托邦”开始,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创立、发展到完善的历史。“四史”之间接续传承、融会贯通。在时间上相互叠加,改革开放史是从1978年开始,新中国史是从1949 年开始,党史是从1921 年开始,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从1516 年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开始,由此看出它们是大时段与小时段、前后包容的关系。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社会主义发展史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结合产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抵御外来侵略建立新中国,新中国在发展中进行改革开放,由此看出它们在内容上的关联性。

纵观“四史”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矛盾尖锐、救亡图存任务艰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转向了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走向繁荣富强,这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了自强的特点。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四史”在时间上相互交融、在历史上共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内容上相互融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四史”教育内容相互融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四史”教育的基础。

一方面,两者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新时代要让真理武装头脑,让真理指导实践,让真理引领未来,让各族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中国国情的创新性理论。我们党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把民族问题放在大历史视野中观察,把握民族问题发展规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二是“四史”教育贯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主要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另一方面,两者都蕴含着“五个认同”。一是“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只有不断增强各民族青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8],才能使各民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促进各族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四史”教育包含“五个认同”核心内容。各族青年通过学习“四史”可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了解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易、改革开放之后在重重考验之下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易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不易。

由此可见,两者在理论内容上相互融通,他们都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都致力于增强各族青年的“五个认同”,都在不同层面和视角教育各族青年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9]的核心问题。

(三)目标上高度契合

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四史”教育都是为了引导青年学子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坚定理想信念、凝心聚力,继续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险时,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它使各族人民相互认同、团结互助,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时代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正本清源,激浊扬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磅礴之力。

从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目的来看,“四史”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提高政治认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四史”教育能够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不易、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不易、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并从中领会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等精神,在精神滋养下坚定方向、磨炼意志。

民族地区高校通过挖掘“四史”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以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凝心聚魂之基,帮助各民族青年汲取奋斗力量、培养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磨炼意志,攻坚克难,提升自身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担起重任,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砥砺品格、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的价值

民族地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性地融入“四史”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内容,提升“四史”教育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演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是“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可以丰富“四史”教育内容,提高“四史”教育的教学成效。

首先,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阶段。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通过成立少数民族委员会来探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还帮助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建立革命政权,增强各民族抗战的自信心,强调全面抗日、全民抗日。其次,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出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和措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构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各民族平等,明确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坚决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再次,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汉族地区[10],这时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方针政策,制定了多项扶贫开发专门规划。例如,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增加改善民族人口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稳定发展阶段。2014 年5 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期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词的演变表征着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不断重视。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高校的特殊性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与“四史”高度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四史”教育使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内容得到丰富。

(二)有益于帮助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成熟完善,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正确的历史观是人们前行的力量,学史可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民族地区高校拥有各个民族的青年,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有利于民族高校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从而担任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打着人权的幌子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破坏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施行,并且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来做文章,其根本目的是搞乱人心,挑起民族仇恨,制造社会恐慌,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11]。历史记忆是认同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历史记忆,就有什么样的民族认同。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是未来推进团结进步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要充分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讲授各个时期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设国家、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新时代在历史故事的滋养下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自觉增强民族认同感,明确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明确各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的关系。

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可以帮助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厘清在“四史”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有助于践行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初心和使命,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初心和使命是为党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5],民族地区高校是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践行办学的初心和使命,从而维护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使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促使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从而推动国家繁荣富强。青年强则国家强。“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开展好“四史”教育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贯穿“四史”的一条主线就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四史”教育是培养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勇担时代使命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抓手。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的路径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能够引导各民族大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从而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要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就要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环境、学生群体及大学生身心特征的特点,将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宣传教育相结合。

(一)显性教育:以第一课堂教学为核心

课堂教学是“四史”教育的重要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需要以第一课堂教学为核心,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及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自主意识强等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队伍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基础。

1.注重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要贴合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是“五个认同”,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要深入了解“五个认同”的重要内涵,明晰“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把“四史”教育和“五个认同”的内容有机结合。在“四史”教育中,以近代以来面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背景之下,各族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各族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述,分析在此历程中,中国人民做出的4 个历史性选择,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选择。讲清楚唯有各民族大团结,国家才有发展,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在此基础上增强各族青年学子的“五个认同”意识。二是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要有地方特色。例如,“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是新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之一,高校教师要把握“大一统”思想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和深化,梳理它与“五个认同”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联。自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的管辖和治理。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曾派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一批共产党人赴新疆工作,为团结新疆各族人民支援抗战,促进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教育内容的贴合能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

2.注重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高校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首先,高校教师要明晰当前形势,认识到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发挥着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思想、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研究,遵循历史的逻辑事实,系统把握、深刻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搞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厘清其融入“四史”的理路和遵循,做到有效有机融入。最后,高校教师要强化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积极参加专题培训、集体研修活动,学习相关的讲话精神,提高自身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四史”教育的能力。尤其是民族高校地区,要聚焦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各民族地区有相关基地的高校还可以互相交流,开展培训和送教工作,从而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注重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当代大学生学习空间大大扩展,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他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查阅参考书、撰写读书笔记或论文、听学术讲座等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要遵循学生特点,沿用好的方法,改进老方法,探索适应民族高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新方法。一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可以提前确定教学主题,让学生根据“四史”教育主题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查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教学中将自己查阅的资料与教师进行互动。二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论文的方式巩固或者完善学生的课程知识。课程论文是高校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常用方式,教师通过布置课程论文督促学生去阅读相关文献和著作,学习优秀论文。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可以将“四史”教育课程的期末考试内容确定为一篇以“四史”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为主题的小论文。这样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会查阅大量文献,从中阅读到自身所处地区民族及其他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真正起到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作用。

(二)隐形教育:以第二课堂宣传教育为辅

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他们会参加实践活动、教学实习等。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在“四史”教育中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融”工作,即融入“四史”教育实践活动、融入校园宣传、融入多媒体技术。

1.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有利于提升毕业后与社会衔接的能力。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民族特色活动,充分发挥熏陶、引导、感染师生的作用。一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文化活动,民族地区高校积极举办民族舞蹈、诗歌朗诵、演讲等活动。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实践活动,带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到博物馆、红色根据地等地方参观,将“四史”教育课堂搬到红色根据地、纪念馆等地方,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其中,真听真看真感受,让学生真正理解国家各项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引领其深悟精神之伟大、革命之真实。例如,广西高校以百色起义纪念馆为教育基地,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活动。百色起义纪念馆于1999 年9 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7 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纪念馆内设有“革命英杰”“邓小平与百色”“建设新百色”等多个展示厅,广西一些高校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听专业人员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举行百色起义和开辟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老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从而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要注重校园宣传

随着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更喜欢自我探索。校园宣传标语和宣传栏是校园宣传的主要方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标语及宣传栏以教育、激励为导向,以时事热点、党史内容为题材,民族地区高校内随处可见“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宣传标语,“四史”教育宣传栏内有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简介,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地区高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四史”教育所付出的努力。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多媒体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融入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宣传作用。一是影视作品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广泛,可以轻松实现“寓教于乐”。大学不同于中学,大学校园设施设备完善,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每周放映一部反映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电影或者纪录片。二是抖音、快手、微信等传播媒介影响广泛。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App 发布与宣传各民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图文与视频,还可以转发相关部委官方网站的最新动态、时事新闻,让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轻松获取正能量的信息,深刻理解当今幸福生活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四、结语

历史记忆是认同的基础和起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知史重史的基础之上,只有敬畏历史,才能坚定共同体意识。将历史这份营养剂输入各族青年心中,从而加深各族青年的爱国情感,增强各族青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引导各族青年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养成小家融入大家、小我融入大我的高尚情操,这样才能汇聚四面八方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四史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队史连“四史”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