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

2023-02-07张无忌董杜斌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张无忌 董杜斌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为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依据身份职业对网民进行划分,人数最多的是学生群体。进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而高校大学生是接触网络人数最多、最活跃的群体,必须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因此,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中之重。

话语权往往和领导权结合在一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98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统治阶级获得政治领导权的基本途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社会统治阶级以网络为媒介,利用网络空间生成网络话语,使其思想观点、政治信仰、价值理念向普通大众渗透、传播。在我国,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党在网络空间的领导权与统治权,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指导地位。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产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专门探讨与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0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的《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当前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又一次新的飞跃。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亦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青年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所在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交流更加频繁,“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已过时”等观点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国内。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网络技术优势,不断对我国网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与信仰。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大多是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时期。高校大学生是网络常驻民,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理性思考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升,这些多元思潮、纷杂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必须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增强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感。

(三)加强党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绝对领导的内在要求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高校。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建设好网络空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亦是加强党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绝对领导的内在要求。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方向性的保证。

(四)把控社会信息化发展和塑造主流价值引领的迫切要求

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局限于教育者课堂传授、面对面的谈心谈话等形式,知识、信息主要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体现了话语主体的单一性。随着世界互联网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及各类网站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兴渠道,尤其是5G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可以获取更加便捷、全面的意识形态信息。话语主体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话语的传递路径由原来的单向传递变成多向传递,主客体的信息实时交互,实现了多向自由的传递。“慕课”“微课”“云课堂”等网络思政教学形式,大大增强了师生互动。新兴网络话语也层出不穷,把控社会信息化发展、塑造网络主流价值引领是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的迫切要求。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一)主流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主要以老师为主,对教育内容严格把控,传播模式也比较单一。然而,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技术赋权使得网络平台提供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传者双向交流的机会,信息传播不再是教育者的特权,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信息内容的专业度与权威性也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出于好奇心或者逆反心理,少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非主流话语信息传播。还有一些大学生倾向于娱乐八卦性的话语主题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凝聚力与引导力。长此以往,高校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影响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主流声音在网络空间可能面临“失语”的境地。在网络空间持续扩大主流声音,巩固高校主流价值的引领地位,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技术人才相对缺失

第一,互联网发展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转移到网络空间,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人手中,国际互联网规则的制定权也基本由美国制定,全球互联网上英文信息量达90%以上。”[3]157西方国家凭借网络技术优势,在网络空间有着极强的话语主导权,不断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第二,从网络人才储备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聘往往以专业知识为主,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掌握不到位。不关注网络热点新闻、不熟悉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不了解网络文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各大网站、新媒体平台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少部分高校不够重视网络人才队伍的培训培养,相关人才引进力度不够,人才存在外流现象,这些都是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现实问题。

(三)内容相对单一

新媒体平台呈现的话语方式具有平等性、便捷性、互动性、自由性,符合青年大学生个性化、自由化的互动交流需求,这是新媒体平台受高校大学生喜爱的原因之一。然而,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通常以课堂灌输为主,教育者倾向于用经验化话语表达方式、行政化传播和指令性的灌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需求,忽视话语受众平等的对话交流需求,没有尊重话语受众的主体地位,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话语内容来看,部分内容枯燥无味、抽象、晦涩难懂,缺乏吸引力,“我们大家都是俗人,耳朵最听得顺的是日常的俗话”[4]。有待将书面文字、理论文件转化为符合大众思维的通俗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有待强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及社会热点事件的及时回应、解释说明。需要进一步结合网络空间背景,将充满吸引力及感召力的正向网络流行话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话语内容创新力度不够,将主流话语转化成生动的图片或者柔和的生活化语言,有待突破传统的话语体系,充分借助表情包、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更富有灵活性与艺术性。

(四)话语环境杂乱

随着各类自媒体平台的崛起及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情绪、意见、观点宣泄的阵地。网络信息传播的飞速性及匿名性给网络舆论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例如“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在网络空间不断传播发酵直至被顶上热搜,更有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将热搜事件恶意夸大,在一定程度上,使舆论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这些错综复杂的舆论信息依托各种新媒体平台肆意传播,真假难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力。另外,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多途径、多渠道地分布在网络空间,通过精心包装,在一定范围内向广大高校学生传播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潜隐话语,穿梭于网络空间法律的边缘地带,长此以往将影响高校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路径

(一)完善网络话语议题策划

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指导地位,掌握网络话语议题设置权,通过对话题的重要性排序向高校大学生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抢占话语传播制高点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力。

第一,紧紧围绕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设置议题。党的二十大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设置网络议题时要紧紧围绕这些新思想新概念新战略,及时向高校学生宣传解读,并号召组织高校教师、学生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精神,抢占网络意识形态舆论阵地,从而增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

第二,及时关注国际热点事件,关注国际形势,如乌俄战争、美国大选等。要善于抓住时机,分析时局,精心策划国际热点议题传播并坚定中国立场,表明中国态度,着力回应高校大学生对国际热点事件的困惑,最终完善网络议题设置,从而牢牢掌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三,紧紧围绕高校大学生关注关心的热点新闻事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2]72。主流价值观要想在高校网络空间获得流量、获得点赞、赢得话语权,就必须贴近高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高校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使高校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个人的关注关心,以此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创新内容

网络空间片面化、碎片化的信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专业度和权威性,为此,话语内容必须守正创新,实现其创造性转化。

第一,坚持话语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与发展开发性,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新时代,面对各种思潮、重大热点事件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崛起而充斥于网络空间,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对现实热点事件的解释力与引导力,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内涵与现实重大事件的契合点,以此指导新情况新问题。“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程度”[5]。理论只有越透彻、密切联系实际,具有实用价值、科学性,才能让群众信服。主流意识形态要想在网络多元思潮、纷杂舆论观点的斗争中赢得主导话语权地位,不能只有强行灌输,还要在传播中具有科学的合理性解释力,这样才能获得广大高校大学生的认同与支持。

第二,促进话语内容贴近生活。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一味地强调理论性而脱离实际,就容易让高校大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新兴网络话语是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因此,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的构建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以身边生动的事迹作为案例,将传统的理论说教叙述改成间接引导,让广大青年学子容易接受,从而入脑入心,以此增强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另外,话语权内容的构建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以此作为内容创新的着力点。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问卷调查等线上线下方式了解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际需求,把符合大学生精神需求和实际生活需求的话语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而提升话语权建构的现实价值。

第三,推进学术话语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 世纪,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但是不能以教条式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应该继续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置于网络空间,与时代结合,赋予其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与时俱进。对于其经典的、有生命力的学术话语,要充分发挥它在网络话语中的引领作用,继续发扬其经典价值,要充分挖掘它背后的思想精髓,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活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实现学术话语内容创新,必须在网络背景中找到合适的着力点,主动学习新兴网络热词,将晦涩、抽象的学术话语与网络热词结合,使其通俗易懂、接地气,增强经典学术话语的时代感与吸引力,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度与接受度。

(三)强化技术保障,加强主体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6]。互联网技术是争夺话语权的关键,是境外意识形态渗透的依托。因此,在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必须强化互联网技术保障,加强话语主体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加大对互联网硬件及软件的研发与自主创新。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从根本上筑牢高校网络安全的防火墙,打破西方网络话语的霸权地位。此外,高校还应加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投入,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对网络空间一些不实信息、有害内容及评论进行筛选,及时发现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风险因子,从而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一些新颖独特、充满正能量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可以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提高主流话语权的竞争力。因此,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的自立自强及运用,以网络技术为后盾,从而保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路径的提升,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塑造高校网络主流舆论新格局。

第二,加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与效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培养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创新一流科技团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化网络技术的人才支撑。此外,高校还应加大培养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力度。高校意识形态理论宣传者不仅需要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国内外网络空间舆论走势,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不仅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还要能结合网络空间背景,借助图片、表情包、短视频等传播方式,用广大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与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照本宣科式地向高校大学生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将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趣味性、生活性有效结合起来,从心理上拉近与高校大学生的距离,增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加强话语主体人才队伍培养,才能在网络意识形态博弈中不失声,从而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力。

(四)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媒体平台管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共享、思想碰撞、言论表达带来高度的自由与便利,然而高度的自由不等于“自由泛滥”,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同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强化新媒体平台管控,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一,推进网络空间制度建设,完善网络空间法律法规。尽管目前我国网络空间已经实现有法可依,但在网络信息言论发布及传播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不规范的边缘地带。因此,有关部门要根据网络综合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不断完善网络空间的法律法规。要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实名认证等制度,运用法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进行规范与管控,塑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换言之,完善网络空间法律法规,让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建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二,强化网络媒体平台建设与管理,优化网络环境。互联网快速发展使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媒体在释放言语活力的同时,不乏一些低俗化的言语内容和非理性的情绪表达。“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7]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及互联网相关企业的治理与管控,不仅需要设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黑名单机制、行政问责机制、内容监管机制,新媒体行业更需要自觉参与网络空间治理,自觉提升行业自律,加强传播内容整改,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