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初探
2023-02-07石新兰李玉广
石新兰,贾 静,李玉广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43)
医学生不仅要熟悉医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临床技能,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良好的职业操守,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情怀,善于沟通,懂得换位思考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良好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多元价值背景下,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业课教师应明确教学使命,将德育目标增加到专业课教学目标中[1],将隐性的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2]。临床病理学是在学生已系统学习病理学及其他基础医学课程,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后开设的一门必选课,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培养学生临床病理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非常必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课题组进行了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更新了教育理念,改革了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更新教育理念,深刻认识在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临床病理学与其他医学课程一样,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的传授,职业道德、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医德医风的弘扬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临床病理学课堂上,教师侧重于“教书”,讲授专业课的知识点和病理技能,没有充分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也很少进行“育人”实践,对学生缺乏思想价值引领,这种教学模式与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很远。造成“重教书、轻育人”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堂时间少而教学任务重;二是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在引领大学生思想价值中的重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努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的特点,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教师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课程,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新育人格局。近年来,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较多[3-5]。研究表明[6],将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较好,可以继续应用于后续教学中。临床病理学也需要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思政教育自然渗透到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不断努力。
2 改革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在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
临床病理学传统教学采用讲授法,即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大纲要求讲授的内容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因此课堂时间基本只能用来讲解重点及难点内容,进行课外拓展的时间非常有限,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越来越普及并广受欢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逐渐应用于医学教学中[7-9]。翻转课堂是指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颠倒,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观看教学视频,思考和回答教师精心准备的相关思考题等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汇报、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为主,达到对课前预习的进一步巩固和内化,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场所。翻转课堂将学生学习知识点的时间前移,不占用课堂时间,这样课堂时间相对充足,可以更多地用于问题讨论,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能更充分地融入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同时,在课前预习视频的制作中,也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以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3 集体备课,深度挖掘,充分拓展,建立临床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库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间接内隐和有机渗透的方式,把正面的思想认识、政治观念和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10]。临床病理学教研室召开专题会议,向教师讲解课程思政的概念,培养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并动员每一位教师深度挖掘临床病理学思政元素。临床病理学包含的思政元素是指在临床病理学专业知识、相关历史大事件、医学名家的先进事迹、相关热点新闻中,能体现臻于至善的学习与研究精神;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祖国的情怀;不人云亦云、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勇于献身医学事业的担当精神;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等。开课前两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主讲教师介绍其挖掘的思政元素及教学设计,要求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避免生搬硬套、“两张皮”的现象[11]。其他教师给出点评意见,主讲教师进一步完善后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后向学生了解教学效果、满意度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于改进教学。
4 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4.1 将臻于至善的学习与研究精神融入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
在讲解临床病理学检查诊断的基本知识时,告诉学生临床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医生是“医生的医生”,这不仅凸显了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性和病理医生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病理医生责任重大以及病理报告的严肃性。为获得精准而高质量的病理报告,病理医生经常需要仔细观察病理切片,研读专业书籍,查阅相关专业文献,反复推敲诊断标准,不断向同行请教并讨论。因此,对于病理医生来说,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学习与研究精神非常重要。
4.2 将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融入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
术中冷冻病理诊断是病理科的日常工作之一,在肿瘤定性、确定手术范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术中冷冻病理诊断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风险,特别要告诉学生错误诊断的严重后果,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一步拓展并请学生思考避免错误诊断的办法,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除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诊断能力之外,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可以有效避免错误诊断,同时,了解临床病史及手术前检查信息,充分而周密的讨论分析,与临床医师之间充分有效的沟通也是避免错误诊断的重要措施。例如,组织病理学制片技术(石蜡包埋HE染色制片技术)是病理科最基本的技术,虽然其原理不复杂、技术不高深,但是完成一张普通的HE染色切片需要经过二十多个步骤,步骤繁多且环环相扣,任何一步操作失误都会导致所制切片不合格,任何一步试剂不合格或浓度不合适都会影响制片质量,从而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甚至导致错误诊断。因此,确保每次都制作出质量优良的HE染色切片尤为重要,这看起来简单的但不易做好的事,需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及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4.3 融爱国主义教育于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
自1967年12月3日Christiaan Barnard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心脏移植手术已成为挽救晚期心脏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移植后患者存活时间已由最初的十几天到现在最长可存活超过20年。尽管如此,移植患者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慢性排斥反应,尽管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能大大减轻和延缓器官排斥反应,但还不能完全阻止排斥反应的发生。排斥反应是机体排除“异己”,自我防护的免疫反应,而免疫反应则是护卫机体安全的“生物长城”。器官移植后,受者的免疫系统很快就会识别出这些“异己”,并派出抗体、免疫细胞等有效杀敌武器到“异己”周围,形成千军万马围攻“异己”之势,直到把“异己”攻击得“粉碎”,失去功能并从受者体内完全清除为止。以此可以引申到万里长城,它是我们祖先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护体系,而今,斗争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如金融战、信息战、太空战都可能成为斗争的手段,而我们应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中国人民的利益。
4.4 融哲学原理、不断探寻生命本源的精神于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
近100年来,乳腺癌的治疗从单纯的手术治疗演变为手术、放射、内分泌、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治疗模式。手术治疗由1894年创立的乳腺癌根治手术,20世纪50年代的扩大根治手术,60年代的改良根治术,演变为80年代的保乳手术[12]。21世纪,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发现同一组织形态和组织学类型的乳腺癌,采取同一种治疗方案,疗效可能不同,引起不同疗效的原因是不同患者的分子分型不同。肿瘤细胞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不同,相关基因扩增与否,细胞增殖指数的差别等都会影响疗效。基于这些认识,乳腺癌的治疗从千人一面的治疗方案演进为个体化治疗以及精准医疗,乳腺癌的治疗理念和治疗策略发生了巨大变革。纵观乳腺癌治疗模式和方法的演进历史(见图1),每一次变革都体现了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实践反过来推动理论进步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数以万计的医学家不断探寻生命本源和崇尚真理的执着追求。
图1 乳腺癌手术治疗模式的演进与相关理论认识的进步Figure 1 Evolution of surgical treatment mode for breast cancer and progress in relevant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4.5 融敢于质疑、勇于献身、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于临床病理学课堂教学中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 Warren),发现并阐明了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发病中的致病性。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胃溃疡、胃癌及胃淋巴瘤发病均密切相关,使溃疡病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而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以及其致病作用的明确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13]。在1981年Warren发现胃黏膜活检标本存在幽门螺杆菌(当时称为弯曲菌),1983年Warren与Marshall从胃黏膜活检标本培养出该菌之前,最早于1893年,就有多名医学家直接或间接观察到在动物和人的胃黏膜存在幽门螺杆菌定居,但当时的观点认为胃内是高酸环境,因而是无菌器官,因此,这些研究成果未得到重视,甚至遭到怀疑和否定。20世纪80年代初,病理学家Warren教授在多数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活检标本中观察到弯曲菌的存在并用银染证实后,虽然也遭到了很多医学家的质疑和否定,但是Warren教授仍然坚信自己的发现,敢于质疑当时普遍被接受的理论和观点,并说服Marshall教授进一步从活检标本中培养出了幽门螺杆菌,为证实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的致病作用,Marshall教授以身试菌,自愿吞服幽门螺杆菌并导致胃炎的发生,用自己的身体证明了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及可导致胃炎的事实。可见,敢于质疑、勇于献身、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对医学进步和发展十分重要。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临床病史及各种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独立思考,制订科学的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医治疾病,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一味地因循守旧、人云亦云,没有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不敢质疑权威,就不可能取得先进的科研成果。
总之,临床病理学专业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及思政元素,教师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牢记立德树人的宗旨,潜心研究临床病理学教材,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道德、有情操、有技术、有能力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