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艾”科普模式在粤西高校中的构建与实施
2023-02-07杜玉杰杨丽冬岑楚青
杜玉杰 ,杨丽冬 ,岑楚青
(1.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37;2.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湛江 524084)
随着艾滋病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新增的形势日益严峻,落实好预防艾滋病(以下简称“防艾”)科普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受到政府、高校与社会的多方关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出指导性要求,提出健康生活方式、安全应急与避险、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5方面核心内容及教育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工程,要求各高校强化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活动,以解决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健康广东”工作,要求大力推动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坚决遏制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上升势头,将其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因此,在高校广泛开展性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营造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既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首要环节,也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要求的重要途径,还是关系大学生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 艾滋病在高校中的流行现状及原因
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医学院教授张林琦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社论——HIV upsurge in China's students(《中国高校感染艾滋病毒学生数量“飙升”》),描述了我国高校令人担忧的艾滋病毒传播状况,近几年新诊断的感染HIV的大学生人数年增长率从30%~50%不等[2]。而广东省的艾滋病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省艾滋病流行特点之一是青少年和高年龄组病例所占比例持续增高;2007年至2020年,18~24岁学生HIV感染途径以同性性行为为主;2020年新增学生确诊病例中,仅15.6%的同性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65.6%偶尔使用安全套,8.9%从未使用安全套。
造成高校成为艾滋病感染重灾区的直接原因有两个:(1)性教育和“防艾”科普教育缺失。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年轻人可接触到大量与性有关的、混乱的、矛盾的负面信息,而家庭、学校在性问题上却表现出尴尬和沉默。调查显示,约有一半的大学生接受过性教育,且性教育内容少、较保守,很少涉及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播疾病的预防、艾滋病自检、艾滋病歧视、同性恋等内容。(2)大学生随意性行为的态度开放。受性观念逐渐开放和低俗网络信息的影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无保护性行为逐渐增加。调查显示,大约60%~80%的大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且有多个性伴侣,HIV病毒阳性和性病阳性的个人隐瞒其身份,在人群中成为隐形疾病传播者。近年来,各种社交软件的兴起促进了对各种潜在性伴侣的便捷联系。除常用的社交软件之外,还有一些同性恋交友软件,如我国最大的同性社交软件Blued,拥有5000万用户,其中约有50%的中国用户是年龄在18~25岁的年轻人[3]。这些都导致高校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重灾区。
2 “防艾”科普在高校中的开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坚持立德树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协同推进大学生艾滋病防控工作。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艾滋病防控领导小组,在艾滋病防治科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4]。个别高校依托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App、校内邮箱等渠道,运用“互联网+艾滋病防控宣传”开展高校艾滋病防治工作,实现了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信息的定期推送及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如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面向高校全体学生的艾滋病宣传教育;一些高校将2016年教育部与智慧树网联合开发的“艾滋病、性与健康”慕课纳入学校选课系统,包含本科学生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一些高校开放了跨校学分共享课程——艾滋病、性与健康;华中科技大学通过“心灵之约——心晴贴士”邮件系统,向全校师生员工发送主题邮件,普及艾滋病防治及同性恋相关知识。然而整个粤西地区高校开展“防艾”科普教育工作起步晚,工作形式相对单一,多以宣传、讲座为主,很少有大学生社团、同伴教育组织策划参与的活动。因此,本次“防艾”科普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为粤西地区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防艾”科普活动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3 “防艾”科普教育模式框架的构建(见图1)
图1 “防艾”科普模式图Figure 1 "AIDS Preven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ode
3.1 强化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
运用健康教育理论,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增强艾滋病的可预防性,增强自我效能,加深青年学生对艾滋病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及极易感染危险行为的认识,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全面落实“防艾”教育工作,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各方共同参与的“防艾”健康教育模式[5]。同时,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艾滋病感染者,不歧视、不抛弃,鼓励其投身艾滋病相关研究、教育及公益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紧紧围绕学生展开,引导学生在掌握“防艾”知识的同时,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性健康观念。
3.2 强调全面性教育
全面性教育是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的意义的教学过程,能使年轻人具备一定的性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对色情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明智的恋爱决定并保持足够安全的恋爱关系,预防性暴力,具备构建安全、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态度和技能。
3.3 融入生活技能教育
性知识是必要的,但仅有性知识而缺乏生活技能,会导致不能自尊自信地对待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特别是和恋人相处,也不知道两性交往中如何做出有效的关于性的决定。已发生的很多案例(恋人反目成仇、凶残报复,感染性病等)提示,低质量、低效率、暴力沟通会妨碍两性间的有效交流,造成误会和争执。生活技能教育能使青年学生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关于性的问题,帮助青年学生做出更明智、负责任的关于性的决定。Pattanaphesaj J等[6]认为学校性教育与生活技能培训相结合能有效减少学生HIV感染的发生。
3.4 凸显同伴教育的引领作用
只有年轻人知道年轻人在关心什么,只有年轻人知道年轻人想要什么,只有年轻人知道该如何说服年轻人,教育只有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才能实现其目标。利用同伴教育、学生社团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将性道德、性责任、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作为教育重点,突出增强个人健康责任意识、减少不安全性行为,有助于从源头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7]。依托“防艾”同伴教育,实现新生全覆盖性教育,提升“防艾”知识知晓率,通过同伴教育的带动作用,形成届届相传的同伴教育氛围和教育形式。
3.5 重视班会团学活动的补充作用
通过班会团学活动与课堂主渠道的配合,优化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专题教育,利用高校学生感染者典型案例开展多渠道警示教育,提高学生对预防HIV感染的警惕性。通过高校学生社团支持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渠道,在校内开展“防艾”教育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减少高风险行为,实现预防艾滋病的目标[8]。
4 “防艾”科普模式在粤西高校中的实施
4.1 多渠道打造“防艾”科普队伍
(1)坚持“走出去”。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高校性健康和预防艾滋病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提升骨干教师性健康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防艾”社团开展性健康和预防艾滋病教育;选派社团骨干参加大学生“青春健康预防艾滋病教育”培训营,提升性与生殖健康、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科普能力,培训同伴教育技能,有效提升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效果;加入广东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成立的“广东省学生防艾社团联盟”,加强与广东省内各高校“防艾”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防艾”社团独立设计、主持同伴教育活动及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预防艾滋病教育项目的综合实力。(2)坚持“请进来”。邀请广东省同伴教育的优秀工作者到校开展培训工作,手把手传授先进有效的同伴教育工作经验,利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在愉悦的气氛中提高教师同伴教育技能。
4.2 多主体协同开展“防艾”科普教育
成立青春同伴社团,把对青春健康工作有热情、有兴趣的学生培养成“防艾”科普骨干,打造同伴教育队伍,让同龄人教育同龄人,让同龄人影响同龄人,将性道德、性责任、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作为教育重点,突出增强个人健康责任意识,减少不安全性行为,有助于从源头端降低感染风险。培养大学生妥善处理青春期矛盾以及解决恋爱、失恋、性行为决定等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保持身心健康,形成届届相传的同伴教育氛围和教育形式。依托青春同伴社,联合广东省疾控中心下属粤青联组织,举办“首次亲密接触”“爱必须有一套”等系列讲座,通过游戏、互动性问题、情景表演、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大学生的“防艾”知识得到普及,从而消除对性和艾滋病的误解,学会保护自己并敬畏生命[9];联合湛江市疾控中心、湛江市湛同志愿服务中心、湛江市妇幼保健院普及应对高危性行为“三步走”策略、宣传“四免一关怀”政策、普及VCT(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检测流程等。
4.3 多手段组织“防艾”科普活动
以广东省校园抗艾防艾项目和高校预防艾滋病线上小额资助项目为抓手,组织“校园知性防艾情景剧挑战杯”大赛,开展校内尿液自检和安全套推广活动,开展“防艾”知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活动,分析“防艾”宣传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识别容易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情境、主动规避危险行为、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大学生知艾防艾的整体水平,为其青春健康保驾护航。依托青春同伴社,参与承办由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协办的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联合多主体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防艾”系列讲座及宣传活动,组织校园“防艾”手抄报大赛,注册“防艾”社团公众号发送“防艾”科普推文、注册抖音号发送“防艾”科普小视频,使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切实落实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创新性开展“防艾”教育与青春健康促进活动。充分重视大学生团学和班会活动。通过“防艾”科普教育和班会团学活动配合,优化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专题教育,利用高校学生感染者典型案例开展多渠道警示教育,增强学生对预防HIV感染的警惕性,促进高危行为改变。推介岭南小伙伴、不尬青年、非常小伙伴等公众号教育平台,让每一位学生知艾、防艾、不恐艾。
4.4 抢抓新生入学教育先机
新生入学前,随入学通知书邮寄“防艾”小册子,“见缝插针”实施“防艾”科普教育,确保向每个新生普及性与生殖健康、“防艾”的基本知识。新生入学后,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开展“防艾”专题讲座、现场咨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高危性行为,如何避免高危性行为,一旦发生高危性行为应如何应对,为新生打好“防艾疫苗”。切实落实大一新生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专项教育计划,提升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效果。
5 结语
“防艾”科普教育模式在粤西高校中的实践表明,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提供有用的性知识和技能,有效开展“防艾”科普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依托大学生“防艾”社团,凸显同伴教育引导,创新“防艾”科普形式是提高学生参与度、普及“防艾”常识的重要途径;联合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医院等多主体协同开展“防艾”科普活动是优化“防艾”科普内容的重要手段;申报高校校园抗艾防艾等相关学生社团项目,是“防艾”科普系列活动的重要抓手;重视大学生团学和班会活动是“防艾”科普系列活动的重要补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无保护性行为活动的增加使加强“防艾”科普教育工作变得更加迫切。当前粤西高校的“防艾”科普教育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仍有发展和改进的余地,应当结合已有问题和实践经验,继续探索、创新科普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使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保护自己,提升重点人群的干预效果,消除大学生对性和艾滋病的误解,降低艾滋病感染率,提升高校“防艾”健康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