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①

2023-02-06史丽琴周晓燕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史丽琴 周晓燕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从2020年开始,学术界围绕“大思政课”理念的核心要义、内在逻辑、显著特点、基本遵循、时代价值、发展路径,以及与“大思政课”有关的范畴关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从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抗疫精神和建党精神及脱贫攻坚实践等角度探寻“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使命。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从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研究讲好“大思政课”路径的文章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探索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

2. “大思政课”对高校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因此,“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新时代讲好思政课、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的基本遵循和重要依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有了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新时代开设“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对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 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能力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不是直接产生的,同样需要一个‘载体’向受教育者传输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法治理念、道德规范等教育教学内容和信息。这个‘载体’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所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前期准备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挖掘大量的实践教学资源和选取恰当的素材。

没有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和素材的选取,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就成了“无米之炊”的“巧妇”,实践教学的效果更是无从谈起,更无法让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感到满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强调效率,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塑造灵魂、传递信仰,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求:“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认识。思政课的生命力来源之一在于教学素材的选取。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目的的一系列内外部支持条件的总和”。所以,自然资源,如祖国的山川、湖泊、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多样的动植物品种等均可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化民族自豪感。

当然,中国是一个现代文明型国家,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未中断,丰富的历史资源有待深入挖掘。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明确提出:“不但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华大地上几乎每座城市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每个地方都流传着英雄的故事,这些历史痕迹和英雄故事都沉淀为地方的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建设好大思政课,要坚持立足实践,回应现实。”善用社会大课堂,必须深度挖掘地方实践教学资源,并将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按照历史文化溯源、革命红色文化传承、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科技知识普及、历史文化名人等几大板块进行分类梳理和充分利用,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和改革创新故事,注重历史事实和情感熏陶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从而能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2 实践教学教案的设计编写能力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科学,注意从理性层面加强理论研究非常必要。但人们还希望有人情味,有艺术境界,有人文精神,即非理性的人本化倾向。”教案的设计编写实际上就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水平。思政课教学不仅是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过程,更是师生思想和情感进行交流互动,以实现释疑解惑和价值引领目的的育人过程。所以,优秀的实践教学教案的设计可以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性和有效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案的设计和编写与课堂教学的教案设计和编写同样都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设想和系统构思,都考验着教师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如何优化设计,如何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语言的如何表达和教学节奏怎样把控等。但是,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场域的不同,课堂教学的场域在教室,更加注重理论的讲授,而实践教学的场域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更加考验教师将学生专业特点、课程内容及实践场域有机结合的程度。

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案的设计编写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增强教学效果,着重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对实践教学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够通盘考虑和整体把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案设计的经验和教学活动的思路,更要结合地域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教师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同时,实践教学教案的设计编写还应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充分发挥教与学两种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遵循学生在实践教学多样化的场域中的学习规律,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协调能力

教师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按照教学的场域来区分,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教学组织协调能力。实践教学的组织协调能力与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能力,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高校高度重视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因为教学过程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教学计划能否有效地实施关键就是看教师能否把课堂教学组织协调好。而在思政课教师入职试讲时,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已经展露无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会不断提升。

阻碍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组织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课堂轻实践”的认识误区。一些思政课教师偏执地认为,思政课教师只要站稳讲台就好,他们以课堂作为自己的“战场”,1本教材、1份教案、1个U盘就成了自己的“武器”,忽视甚至藐视实践教学,因而不会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而实践教学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参与或者组织每一次实践教学之后,经过“复盘”式的总结经验才能得以提高。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在思政课教师中行政教学双肩挑的教师毕竟少数,虽然有部分思政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但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因身份单一,与校内其他行政部门、二级学院及地方和企业的接触较少,从而缺乏与校内、校外的组织或个人的统一进行教学工作的协调能力及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协调能力。

2.4 实践教学成果的指导呈现能力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获得,所以,无论是平时的过程性考核还是学期末的考核,大多数高校均采取了传统的测验和考试的形式。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在文件中明确要求“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考核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性的方式,包括社会调查报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志愿服务的心得体会、摄影作品、手绘和手工作品等,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增加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契合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对课堂教学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提供了有益的补充,而且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个人才能。

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的呈现不仅是落实“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的关键一环,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对学生进行再教育的关键一招。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考核对教师实践教学成果的指导呈现能力构成了挑战。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指导,并从诸多的质量参差不齐的实践教学成果中选出优秀的作品,另一方面,更要将学生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以艺术的形式、传媒的形式呈现在师生及社会公众面前并进行总结。

3. 高校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高校要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22年7月31日,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闭幕式暨总结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了打造中国“金课”,锻造中国“金师”,需要满足政治强、站位高、视野宽和五术精4个条件。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通过生动、具体和深入的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把道理和真理弄清楚、讲明白,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折服学生,提高高校的思政育人水平。

因此,高校必须让社会实践教学主导者懂社会实践,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定期开展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走出高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对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把握,对世情、国情、省情、市情、村情、民情有深刻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地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梳理和研究。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能够丰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充实实践教学的素材,而且当徜徉于绿水青山,走近历史事件和人物,也会再一次被教育、被感动、被激励,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课教材内容,自觉地将鲜活的素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避免成为充满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嘴把式”和“假把式”,实现“真信”“真懂”和“真用”,从而真正达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目标。

3.2 开展教学能力培训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所谓育人先育己,要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教育能力。很多年轻的思政课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再入高校,从学生立刻转变为高校教师,站稳讲台成为实现身份快速转变的年轻教师的急切愿望。另外,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来源较为复杂,有些思政课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在进入高校任职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能力培训,对于如何撰写教案,特别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案更是无从下手。

所以,高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必不可少。但是,要促进思政课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还需要思政专业导师的引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当然,高校更应强化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有机衔接,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际交流和学习,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参加虚拟教研室,积极参与由各高校组织的网络集体备课,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专家的经验分享及优秀教师的现场教学展示,迅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案设计和编写能力。

3.3 组建校地融合实践教学团队

要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要纠正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更要组建校地融合实践教学团队,在团队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得以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除了思政课的思政教育外,高校的团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学生处等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展开的。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行政部门及二级学院之间缺乏经常的交流和合作,高校往往没有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格局,呈现出“各自为营、各行其是”状态,浪费了高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育人的碎片化。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主体——思政课教师、教学对象——学生及教学介体和教学环境。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是思政教育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大思政课”之“大”首先在于“大师资”。“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应形成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部门的学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以及各行业的模范人物等在内的校企地融合、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思政课”的“大平台”,实现社会全员协同育人的要求。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团队中迅速成长,补齐因身份单一而缺乏组织协调能力的短板。

3.4 加强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培养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媒体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连接媒体,人人都是内容的供给者,也是内容的传播者,任何个体的价值都可能得以放大、升级、汇集、传播。“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国际竞争突出表现在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空间里对我国的思想渗透更加变本加厉,方式和手段可谓层出不穷,攻击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个体或群体言行活动,妄图解构中国精神、瓦解中国意志、颠覆中国政权。因此,“主流价值的认同建构成为优化网络空间秩序的新课题。”这里的“主流价值”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可信、可敬和可靠,就必须严格律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传递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因此,在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在网络上也应学会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进行甄别、选择和判断,传播主流价值,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当好学生的网络“引路人”。学生的思政课优秀实践教学成果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高校的网站、思政教育类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进行呈现与传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传递主流价值,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更具有感染力,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反馈,激发情绪共振和情感共鸣,从而达成价值共识,实现主流价值认同,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提升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应该永远在路上。

4. 结语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了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要求。落实这一要求,讲好“大思政课”,首先要在“大师资”上下功夫。这里的“大师资”不仅是指思政课教师数量足、来源广,更是指符合“六要”要求、教学能力强的优秀师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能力、教案的设计编写能力、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实践教学成果的指导呈现能力等,打造思政“金师”,推广思政“金课”,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