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①

2023-02-06杨晓丽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外语思政素养

杨晓丽 王 敏

1.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在教学中逐步重视起科学知识与思想价值的融合,并不断加强两者融合对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培育价值观的促进作用。从课程思想政治的角度来看,由于外语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想政治显得尤为重要。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党中央对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从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不过3年时间,高校的课程思政可谓进行得如火如荼。该通知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2021年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要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要求。一系列教育纲领及重大会议屡次提到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课程思政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发文数量近几年总体呈递增趋势,有关“外语课程思政”这一主题的研究热度在国内持续上升,研究成果丰硕。研究的关注重点主要围绕“外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一体化建设和立德树人”这三大主题展开。胡杰辉(2021)从外语课程思政视角探讨教学设计的路径;文秋芳(2021)聚焦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出了外语课程思政的框架。黄国文、肖琼(2021)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所涉及的6个问题出发讨论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6个要素;郑爱香(2021)主张高校外语教师应该从“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和团队建设3个维度提升自身思政能力;王守仁(2021)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外语教材建设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杨丽敏(2022)立足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外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不足,探讨了高校外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策略和方法;钱百慧、王清(2023)以“立德树人”目标为依托,分析了高校外语教师育德能力现状,探究了外语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提升外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路径。

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现状与不足,并积极探索提升其课程思政能力的路径。外语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一门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水平的关键因素。(韩宪州,2019)课程思想政治能否有效推进、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本研究围绕教师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与教学素养的提升路径,将思政育人的效果评价纳入外语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体系中,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性循环。

2. 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应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断夯实思想教育的文化基础,进而牢牢占领思想斗争的高地。这是高校的历史责任和担当。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推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执行者和“主力军”。教师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育德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意义重大,其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达到“润物无声、融盐于水”的水平,这是对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思想文化积淀的考验。

2.1 提升教师政治素养,自觉承担育人职责

教育的使命与价值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师是立国之师、兴教之源。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修养不仅影响学生,而且直接影响课程思想政治的实施。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教师自身行为端正、做出表率时,学生就会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如果教师自身行为不端正,纵然是费尽心机地强调或灌输传统优秀文化,学生不但不会心悦诚服,反而可能背道而驰,这样起到异化甚至丑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离间学生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应谨记商鞅“立木取信”的典故,发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追求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只有自己深信不疑,才能使他人不言而信。诚然,思政教育不是外语教师的专业,大部分外语教师并没有对思政教育的内涵、本质、模式及影响进行过专业地、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其政治素养主要来源于学习生涯中的政治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以及由工作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前者中的大部分内容早已遗忘,后者中的内容零散而不成体系,因此很难真正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然而,新时代社会观念的日益多样化、多样性和多变性,迫切需要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同舟共济,共同落实“育德育人”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立场,加强政治理论自学能力和课程思想政治能力。

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提高其思政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与动力之源。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教授哪个专业,都要有清晰的思想政治站位,尤其是外语教师。教师只有清楚自身的职责所在,才会明确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教师明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是新时代外语教师有效实施“课程思想政治素养”的保障。外语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要多了解世情、多了解党情、把握时事,培养政治敏锐度。此外,也要系统研读教育部印发的政策文件,如《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等。这些都有助于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自身思政素养。近几年,各语种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经出版,认真学习该系列著作既有助于增强外语教师思政能力,又有利于外语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同时,外语教师还需要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意识,通过参加专题培训、研讨会等,正确认识到课程思政实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从主观上更加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潜移默化地在专业课讲述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外语教师要自觉承担育人职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大势所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地位突出,并在不断加强。在许多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传播和灌输资产阶级思想,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并将其作为保证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工具。公民的思想教育往往是隐蔽的,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外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观察、分析、解释、推论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2.2 培育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外语教师试图将思想政治融入外语教学,但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不能将思想政治元素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这反映出教师相关知识的积累是不足的。外语教师由于长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充分,造成外语教师普遍人文素养水平不高。

第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身示范来传道授业解惑。近年来,国家提倡新文科建设,这是一个促使外语类教师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良好契机。专业课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打破相近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才能具备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的素养。优化个人的知识架构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知识及掌握新方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自学有权威性、高质量的慕课资源,积极参加学术讲座与研讨会。还可以将《中国日报》、“学习强国”等权威平台、媒体等纳入积累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学习渠道,拓展课堂思政教学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使其更加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例如,在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们关心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为切入点,观照中国的士大夫制度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之间的异同点,让学生了解以文治国与以宗教治国的利害关系,进一步对比中西方在教育体系中的异同点;在讲授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及雪莱的诗歌时,可以将诗人描述的和黑死病相关社会背景与中国近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对比介绍。

第二,外语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就要努力研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外语教师既具有研究中西方文化异同的主体性,又具有不同文化交融的客体性,发挥好主客体的兼性优势,更有利于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鉴与包容,更易于教师提升个人修养和开阔视野。例如,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谨的形式逻辑和盛行于16世纪和18世纪欧洲的理性主义是英语的哲学背景,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分析思维模式,善于抽象思维。他们在用英语描述和解释事物时,习惯于由小到大,由特殊到一般,由个体到整体。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根植于《易经》,其哲学背景是对儒释道的理解,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容易忽略细节,倾向于对相关事务提供模糊的图景。外语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加深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广泛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辨别力,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擅长外语教学,成为优秀的教学能师。既善于做学生传递专业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学生价值观念引领的“人师”,培养出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进的新时代人才。

人为因素也是影响畜牧养殖业动物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农户的科学养殖意识不高,对养殖设施的设置不全面以及用药和管理不当等,都是造成动物发病的重要人为因素。同时,农户在进行养殖前选址不当也是造成动物发病率较高的一个因素。在动物疾病的防控中,很多养殖人员缺乏专业的动物疾病防控知识,出现疫情乱用药等也会加重疫情的传播,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另外,养殖中缺乏专业的消毒措施也是使目前动物疫情频发的重要人为原因。

可见,外语教师在课程思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自身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及知识储备的问题。信息的高速传播、知识的更新换代,以及目不暇接的新事物新问题都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2.3 加强教师教学素养,落实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在理论知识方面,教师的政治素养与中华文化素养的提升为高质量课程思政教学保驾护航;在实践教学中,外语专业教师还要与思政专业教师密切合作,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才能将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首先,外语专业教师应该与思政专业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密切合作,大力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确保教师在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做好价值素养方面的指引。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原本属性,而是要充分提炼其蕴含的价值基因,通过隐形融入、元素融合等方式,在专业教学中开展包含精神指引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张驰,202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明确要求“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外语专业教师由于专业的性质,长期学习与阅读西方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更加熟悉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外语教师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疏离,对中国当下的发展形势不甚了解,在教学与生活中难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言传身教。专业思政课教师的加入既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又可以从与外语教师的讨论与合作中更加全面地、创新地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源于农耕文化的整体思维模式、伦理性文化特征与源于商业文化的分析性思维模式、科学性文化特征互鉴互补,有利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长远利益。

其次,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依托具体的课程,课程思政的2个关键要素是教师和教材。“教材是开展思政教学的抓手,在课程思政育人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陈法春,2020)为了使学习者掌握地道的目标语,以往的外语教学教材其内容大多由国内权威的几所高校主编,由几所专业领域的出版机构出版,所选取的教材内容主要是由西方作者创作,有助于学习者体味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和现实生活。不可否认,这些教材中的外国文化与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外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对比,恰当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必要时甚至可以重构教学内容或自主研发适合区域特征、学校性质及学习主体的新教材。每一个城市、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了解不同的历史与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最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应贴切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以确保学科知识的获得与现实价值的提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威震四海的汉唐盛世,有跨越欧亚的蒙古帝国,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和星河灿烂的文学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经济体制、外交政策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外语教师只有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灵活恰当地引经据典、通晓古今才能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肃然起敬,对党和国家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发挥思政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健全课堂思政效果评价体系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李国娟,2017)因此,教师在思政教学中的育人效果是关键。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语言与思想政治内容分离,教学评价仍以语言知识为主,无法整合思想政治要素来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因此,如何将课堂思政效果评价纳入日常评价和期末测评之中就成了检验立德树人效果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订具体的措施与方法跟踪、检测课堂思政的育人效果是非常必要的,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中。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加大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支持力度,并做好保障工作,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引领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最终培养出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文化意识、人文素质,以及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

4. 结语

在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衡量高校外语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尺,探索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策略,是推动高校隐形思政教育理念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培养品德高尚、学术优秀、教学优秀的教师,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推动高校外语教学符合育德育人的教育宗旨。

从牢筑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教学素养、效果评价4个维度稳步提升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关爱学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品格修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教师思想政治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从而培养出具有正确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外语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