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2023-02-06文/许萌
文 /许 萌
引 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备受关注。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的教不是在教书,而是在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与学会”。此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凸显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尚存在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导致学生成为“听众”,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事实上,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出了诸多新教学模式,如“先学后教”,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喜人成绩,弥补了教学不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先学后教”是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翻转传统教学流程,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的一种教学模式[1]。该模式由三个环节构成,即先学、后教和当堂训练。其中,先学是指学生课前自学,初步认知新知;后教是指教师以课堂为依托,立足学生学情,紧扣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当堂训练是指学生及时应用所学。已有实践证明,有效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便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体验系列活动,由浅入深掌握所学,切实锻炼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此,为弥补美术教学不足,教师可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如下。
一、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翻转教学流程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常言道,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课前自学,可以初步认知新知,便于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探究新知[2]。同时,学生课前自学情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便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导学案、微课、自主学习任务单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可以研读新知,设计学习“工具”,将其应用于课前,翻转课堂,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以“那一刻的我”为例,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研读教材,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预习任务,生成预习案(见表1),将其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表1 “那一刻的我”导学案——预习案
这样的预习案为学生指明了自学的方向。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带着预习案走进美术教材中,能有针对性地探寻美术知识。在自主性的作用下,学生对美术知识建构了初步认知,发现了学习问题,有利于在课堂上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动。同时,一些学生因体验自学过程,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堂教学,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重要构成,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逐步探究的教学活动。在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学情,引导学生探究。以“美丽的纹样”为例,教师可这样实施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了解学情
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有效的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学习的载体。美术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依据美术教学内容,应用一定手段创设的具体场景。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觉迁移学习经验,使教师了解学情[3]。
在“美丽的纹样”的导入环节,教师可结合语言讲述与多媒体技术,创设趣味情境。具体而言,教师可先利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今天一大早,老师收到了艺术宫的邀请函。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参加展览,欣赏与众不同的作品。现在,请跟着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艺术宫吧。”此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可把握时机,用课件展现美术作品(如图1)。
图1 美丽的纹样
学生能够为美丽的图片所吸引,自主欣赏。教师可顺势提问:“图片中的图案美吗?你们发现了什么呢?有怎样的感受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畅所欲言。其中,有部分学生迁移自学经验,提到了纹样,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了纹样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纹样的喜爱。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作答情况,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展示的是‘适合纹样’。大家知道什么是‘适合纹样’吗?‘适合纹样’有哪些外形?哪些图案可以用来设计纹样?”学生因这些问题陷入沉思。于是,教师确定学生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初步了解了纹样,但对‘适合纹样’了解不深。由此,教师便可将适合纹样的基础知识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由此可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驱动学生迁移自学经验,自主走进课堂,还可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明确教学重难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究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提问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便于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思考,一步步探究学习内容。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精准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研读重难点内容,发挥教学智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美丽的纹样”课堂上,教师确定了“什么是‘适合纹样’”这一重难点内容。接着,教师围绕此内容,先展现自己课前绘制的两个圆形纸盘子(注:一个盘子中的纹样是圆形的,一个是长方形的)。然后,教师发问:“观察老师手中的这两个纸盘子,比较其中的纹样。你们觉得哪种纹样将圆盘子装饰得更美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主观察,积极思考,从审美角度对比两个纸盘子,给出不同回答。其中,大部分学生觉得圆形纹样的纸盘子比较好看。而长方形纹样未占满纸盘子,四周光秃秃的,不好看。针对学生的表述,教师总结:“圆形纹样和圆形盘子比较搭配,这说明了装饰图案与盘子的圆形是相适合的。这样的纹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适合纹样’。”与此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适合纹样”的概念。
实践证明,学生受到问题驱动,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探究,对适合纹样建立初步认知。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学生增强了认知,加深了对“适合纹样”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获得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通过欣赏、探究,感受了“适合纹样”的美,初步储备了绘制“适合纹样”的经验,为创作美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2.展现任务,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互动为主,是班级授课制下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便于学生互帮互助,携手解决学习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合作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合作探究。
“纹样的绘制方法”是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提出学习任务:“与小组成员合作观看课件,分析范例图片,总结绘制纹样的过程和具体方法。”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能够认真观看课件,边看边思,在自主性的作用下,对纹样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建构认知。在观看课件后,学生可与小组成员交流,展现各自的认知。在个性差异的作用下,部分学生的认知结果不同。在合作学习时间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小组毛遂自荐,派出代表,到讲台上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一边介绍绘制纹样的过程和方法,一边动手绘制,画出简单的纹样。教师和其他学生要认真观看、倾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集体探究情况做出总结:选形、描绘轮廓(骨架)、涂色。此外,教师还可播放课件,展现其他方法,如剪贴、拓印、刺绣等,使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如此教学,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展现自主性的机会,还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锻炼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当堂训练,自由创作
当堂训练是“先学后教”教学的重要构成,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动手绘画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锻炼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综观传统教学,教师利用大量时间讲解新知,剩余少量时间引导学生创作,学生学以致用效果不佳。“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应用,减少了课堂新知讲解时间,便于学生获取充足时间进行创作。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创设当堂训练活动。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之后,教师可提出创作任务:“通过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相信大部分学生了解了纹样及其绘制方法。现在,我们来举行一场竞赛,看看哪一个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又快又好地完成作品。”接着,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自觉与小组成员交流、创作。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巡视课堂,了解具体情况,并适时辅助。在规定的创作时间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示各自作品,互相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展现给其他小组。最后,全体学生综合所有作品,匿名投票,选出自己喜欢的三幅。教师则统计投票情况,选出三幅优秀作品,对作者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要站在整体高度,对全体学生的作品以及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表扬和鼓励有良好表现的学生。
三、拓展课后,延伸学习
课后阶段是学生延伸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增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助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强调课前自学、课堂探究和课堂训练,也注重课后拓展。美术是具有生活性的学科。在生活中体验美,在生活中创作美是美术教学目的之一。课后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桥梁”,便于学生感知美,创作美,发展审美能力。因此,在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拓展课堂,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延伸学习。
以“风筝的魅力”为例,教师可立足学生课堂学习和训练情况,设计课后作业:“和小组成员合作制作风筝,利用周末时间,到公园放飞风筝。请拍照留念。”在作业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走进生活中,收集各种物品,设计造型,明确方案,制作出美丽的风筝。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风筝能飞起来,不少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信息,从“技术”方面完善风筝的设计方案,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制作和设计水平。在做好风筝后,学生相约放风筝,享受生活的乐趣。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学生为各种造型、各种图案的风筝所吸引,能在无形中受到美的熏陶。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实施小学美术教学,便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所学的理解,锻炼美术创作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提升美术学习效率。对此,在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创设先学活动、后教活动、当堂训练活动和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