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教学中“读”的指导
2023-02-23王述旺
文 /王述旺
引 言
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古诗文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璀璨绚丽。古语曰“三分诗七分读”,钱梦龙也主张“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品其韵。怎样读才有效,才能让学生喜欢,才能扣人心弦呢?笔者认为,不外乎初读、悟读、诵读三步。
一、初读,拨开云雾见天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古诗文教学的初读很重要。在古诗文教学的初读阶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提醒学生反复地读,为后续学习铺设一条平坦的大道。怎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读,才能激发学生“读”的热情呢?
(一)同桌互读提实效
在古诗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在让学生自由练读之后,教师不妨让学生用同桌互相听读的方式进行初读。其作用有三:一是读的面广,二是彰显合作精神,三是提高读的热情。同时,同桌互相纠读是一种以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它既关注到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能使学生在互相听读中纠正自主练读的不足,还可促进学生赛读的热情,提升读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个个过关”之效[1]。
(二)检查初读巧提点
当学生充分练读后,教师要进行初读结果的检查和评价。在此阶段,教师可借初读检查发现“学困”,把握“学情”,并从中提炼教学要点,突破古诗文教学的难点。以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为例,初读检查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里有个多音字(点红“挑”字),同学们看看该读什么?为什么?
生:这里要读“tiǎo”。因为这个“挑”是用小棍子拨弄的意思,所以要读“tiǎo”。
师:你从哪里知道“挑”的意思?
生:我从下面的“注释”里知道。
师小结:谢谢你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重要的“工具”——注释。(点出“注释”)原来,对于古诗中难理解的词语意思,编辑都将它们放在“注释”中。当遇到一些读音不太确定或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时,我们就可以请“注释”来帮忙。
古诗文里常遇见多音字,要想读准多音字的字音就必须理解它的意思。再看《伯牙鼓琴》的初读教学片段。
师:文言文最难的就是读,想读好不容易,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刚才练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些句子比较难读?
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拗口。
师:这个句子之所以难读,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你知道这句话中“足”的意思吗?请把你理解的意思带进句子里,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足”是“值得”的意思。这句话是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谁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做好停顿,把句子的节奏读出来?
师:真不错,他不但读好了节奏,还在“为 、无”等字上拖长了音,多了一份味道,听老师读一遍,来,像老师这样一起读一遍。(齐读)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初读文言文的困难是节奏把握不好,而把握不好节奏的原因又是不理解文言文中句子的意思,于是对其中一句进行细致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读好节奏、读出味道的方法。这样的初读不但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古诗文读准确、读流利,为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奠定基础,而且能够轻松突破初读难点。
二、悟读,情动于心而言于形
悟读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式。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换句话说,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搭建古今文化的桥梁,才能达成诗者与读者的心灵沟通,才能入其境,表其情[2]。下面分享几个激发学生想象悟境悟情的教学片段。
(一)静心吟诵,呼之画面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渔歌子》就有此魅力,通诗28个字却包蕴了9个物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开、流水欢、鳜鱼肥、箬笠青、蓑衣绿、春风斜、春雨细。你不管驻足哪一个物景,眼前都有一幅秀丽的春光图。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走进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呢?教师可这样引导。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吟咏这首词。(师带着学生轻吟,一遍,两遍,三遍)
师:你们的眼前有画面了吗?如果你眼前没有画面,就请再次轻轻地吟咏,直到有画面。
师:描述画面的形式不止一种,可以是说,可以是写,也可以是——
生1:画!
生2:唱!
……
师:好,就用你最拿手的方式来展现你看到的画面,先小组合作,再全班交流展示。
接下来的学习甚是热闹。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在教师的点拨下,演绎了一幅又一幅秀丽的“春天乐钓图”。因为悟出了境,自然读出了情。
这个片段中两个方法都值得借鉴。一是轻声吟咏,古人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渔歌子》这一首词理解其意并不难,难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自己对春天已有的感知对词所描述的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走进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走进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教师无须过多点拨和分析,只需轻声吟咏,便可使人怦然心动。二是自由展示。如果给学生太多想象方式的限制,必然会打击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而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展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想象的欲望,那么“有感情地读”就水到渠成了。
(二)拼图想象,还原画面
古诗文中常常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不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学生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文中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在《夜书所见》一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诗文插图还原画面,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准确地把握了诗情,教学片段如下。
师: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一起来轻声朗读这首古诗,至少读三遍。我相信,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画,我们要不要来试试?
师:诗中哪些景物让你看到画面了呢?请把它圈出来,再跟同桌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生1:我圈的是“秋风”,我看到这样的画面:一阵秋风吹过,几片枯黄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打着卷儿落在江面上,随着江水漂走。
生2:我也看到了秋风,我仿佛看到秋风吹动诗人的头发、衣裳。
师:诗中哪个字让你看到了诗人?
生3:“客”。
师:诗人为什么称自己为“客”呢?
生3:因为诗人此时不在自己的家乡,漂泊在外,好像作客一样。
师:还有谁看到了不同的画面?
生4:我圈了“秋风”也圈了“梧叶”。我仿佛看到了秋风呼呼地吹着梧桐树,梧桐叶发出哗哗的声音。
师:你还会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真好!你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一定是这样的——(点出文中描写“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插图)谁来读这两句诗,把刚才同学们想象的画面读到我们跟前。
生5:我圈的是“儿童”,我仿佛看到两个孩子举着灯笼捉蟋蟀。
生6:我补充,我看到两个孩子在篱笆下捉蟋蟀……
师描述:你们看到的一定是这样的画面——江边有一座小茅屋,茅屋旁边的篱笆下亮着一盏灯,作者猜一定是两个孩子在捉蟋蟀。(点出相应的画面)是这个画面吗?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把这个画面传递出的温馨感读出来。看来,借助课文的插图也能读懂古诗的内容。
学生很少看见梧桐树,对飘零的梧叶寄托的孤独的思乡情更是难以理解。这个片段中笔者将学生零散的想象画面在课件上逐一呈现,最后拼成一幅完成的插图,整首诗的意境也随其呼之欲出,既符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又降低了想象的难度,轻松突破了悟读的难点。
(三)配乐创境,引出画面
《长相思》作于词人由京城赴关外盛京途中,抒写了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怎样引导学生于无法“思”之处,悟思乡之情呢?
师:边塞是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的京都呢?那么,此时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播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师引述:也许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生:纳兰性德和朋友赏春饮酒,畅谈诗书之乐……
师:也许那是一个月光皎皎的夜晚——
生:纳兰性德和朋友对月吟诗。
生: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师小结1:多么美丽,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可是现在,这些画面都碎了——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关怀,只有——你来读……
师小结2:在这里,看不到皎洁的明月,听不到牧童的短笛,只有狂风,只有暴雪,还有那颗被风雪聒碎的心——你来读……
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恰当的音乐与文本相结合,可以使读者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古典诗词教学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创造令人陶醉的学习情境,深情吟诵,使学生与诗文进行深入对话。
三、诵读,守得云开见月明
古诗文教学的最后阶段是诵读。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最铿锵有力的余音。借入情入境的诵读可以开启心智,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自由地翱翔于绚烂多姿的古诗文中;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情感,感悟人生,自觉生成语文素养,提升人文品质。我们来看看这个课末诵读的片段。
师:(《渔歌子》背景音乐响起,字幕出现)现在,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配乐齐读《渔歌子》。
师: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唱起《渔歌子》,师生轻哼《渔歌子》。
师:(隐去字幕,剩下画面尝试背诵)最后,让《渔歌子》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一起来背诵《渔歌子》。
在一诵一唱一背的过程中,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在学生的心中定格。
在这个片段中,复沓式的师生配乐合作读把课堂教学带入高潮,诗人那浓郁的江南情结在师生优美的口诵心惟中韵致毕现、情趣盎然,提升了诗歌情感。
结 语
古诗文教学中的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润养身心、化育灵魂的“读”。古诗文中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读,其意义在于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它的教学应在初读中拉开序幕;在想象中穿越古今,在沉醉中积淀经典;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升华情感,在余音缭绕中完美落幕。古诗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