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

2023-02-05杨罗生

考试周刊 2023年52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教学改革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但前提是教师创设轻松开放的授课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动脑思考,产生更多的解读视角和创意想法,丰富情感体验和学习收获。文章主要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进行阐述,希望对育人模式改革起到参照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2-0082-04

小学数学思维逻辑性较强,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机会少,学习思维固化,参与度低。现代教育观念和模式要求教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限制,让学生有更多新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和养成能力素质,让教育回归本质。

一、 在理论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相对抽象,采取灌输式教学等方法,学生理解记忆不深刻,無法活跃思维。教师可立足学情与教学内容,创建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人民币单位,教学难点是学会用人民币买卖东西,会基础单位换算。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的现实经验入手,开展创新性与开放性的育人活动,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介绍不同国家的钱币,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钱币的名称,创设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兴趣。在认识一元人民币的教学环节,教师不提前说出辨识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认出。学生思维活跃,说出了大小或数字、颜色、图案等识别方法。针对学生提出的“人民币上各图案象征的意义”“为什么更新人民币”等创意问题,教师鼓励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线上搜索答案,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使其积极动脑与动手解决问题,积极发展数学能力。

(二)巧妙设计探究问题

问题设计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课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灵活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但探究性问题设计不能一蹴而就,需始终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渗透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通过观察、思考和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高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立足学情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问题,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创意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传授数学思想方法,将其融入问题设计中,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策略解决数学问题。二是经历知识的构成。教师从以往的主导者角色,逐步向启发者和引导者等角色过渡。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后,给予学生更多的提示和启发,让学生独立探究思考,或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及集思广益中拓展学习思路,得出完整性结论。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及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及其蕴含的解析方法及新知识,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及处理中,不断挑战自我。引导学生探索与总结学习方法,最终在创新思维的带动下,实现知识与方法的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三是将理论知识渗透到问题探究中。教师本着先学后教的思想,不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尝试解决探究性的问题,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切实在问题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四是探究问题整合生活实际。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大,需要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将抽象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简化抽象的问题,加深概念理解。五是简化描述探究问题。课上提高学生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使其养成自主探究和自我评价等综合素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描述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主动运用所学新旧知识解决探究性问题的意识,自然而然地发展创新意识。

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合理表述问题。如在学习“除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展示“桌子的长是110厘米,宽是68厘米”与“人的体温为37度,室温25度对人最为舒适”等教学资料,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学生发现桌子宽与长的比是0.618,体温与舒适室温的比也接近0.618,教师趁机渗透黄金分割等延伸内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培育和尊重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等思维精神,使其多视角解读教学内容,有更多的学习发现,实现创新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渗透多学科融合理念

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让学生喜欢与会学数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多学科融合教学中拓展更多的学习思路。一是整合美术学科。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鼓励学生用七巧板自主设计不同的图案。学生想法奇特,设计出金鱼和飞机等图案,表现欲和成功欲很强。学生在创新设计的环节灵活运用旋转、平移及对称等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是整合书法课程知识,拓宽思维。如在引领学生认识“角”的相关知识时,借助书法中“字的笔画”等相关内容去直观形象地阐述直角与钝角、平角等概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其有更多的学习想法和情感体验。三是整合音乐课程知识。如在学习“分数”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从传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中脱离出来,教师利用音乐中节拍的知识点,直观表述分数的形式,如4/4、2/4拍等,介绍数学与音乐知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其由分数知识自然联想到1/8、3/8等音乐知识。四是渗透信息技术知识。如在解决鸡兔同笼等数学问题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编程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大胆创新教法,让学生享受与快乐学习,切实端正学习态度。学生课后自主尝试用编程等多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科素养。

二、 在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课内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理论学习有反哺作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一是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活动。如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相关内容。本单元内容是生活数学的直接体现,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多位数加减法和乘除法奠基。随着教学进度深入,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思考算法,准确心算出得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商店”课内实践活动。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收银员,在实践活动中快速口算两位数的加减法。基于日常购物的生活经验,学生参与课内实践活动兴趣浓厚,会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发展抽象思维、创新意识。二是组织开展动手实践的活动。如学习了“周长”的知识后,教师布置包装桌椅边缘的活动任务。学生在活动中测出桌椅的长和宽,计算所需的材料数。各小组比较方案,得出最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学生完成包装任务后,教师评价学生的创意成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角度分析设计方案,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欲望被激发,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三是组织开展一题多变的训练活动。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开展一题多变的训练活动,在原有问题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创意改变问题的情境、条件及提问方法等要素,带动解析方法和运用数学知识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学生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问题的深度,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变适用于课堂讲解或习题训练等环节,如例题:“一个正方形的花池,每边放16块鹅卵石,各顶点放一块,两块鹅卵石之间的距离相等,问四周一共放了多少块鹅卵石?”变式问题可以是“一块正方形的菜地,每边有12根篱笆,各顶点插一根,两个篱笆之间距离相等,一共有多少根篱笆?”转变问题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通过转变问题的条件或提问方法等变式,提出更多富有创意的问题,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加深学生对周长等相关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创意问题,如围绕“敞口容器的四周为玻璃材质,底板是铁质材料,长5分米,宽3分米,高4分米”的条件,引导学生创意提出“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板”或“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板”等不同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绪,深入把握学习内容。四是开展一题多解的训练活动。一题多解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产生多种解析思路,获得多种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训练活动有利于发散与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习题:“两辆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速度分别为55千米/小时、45千米/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距离。”解法一:先求两辆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即55×5=275(千米),45×5=225(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275+225=500(千米)。解法二: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即55+45=100(千米);再乘相遇时间,求出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00×5=500(千米)。解法三: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等于两辆汽车速度的和。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有x÷5=55+45,求得x=500。解法四: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有x-55×5=45×5,求得x=500。

(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需做到以下几点:①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表演、竞赛、游戏、观察记录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②活动素材适用,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特点,使学生发现学科理论的广泛应用性;③活动具备开放性,鼓励学生创新活动的设计或研究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及空间,切实发展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内容,体验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等过程,了解统计学的特点,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一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教师安排学生展开统计双手或单手投球距离的活動,通过真实的体育活动,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有更多的学习体会。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学习过程,对用数据描述现象和回答问题等方面的体会加深。二是鼓励学生创新活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如有的小组设计了调查一周内气温变化的统计活动方案,有的小组设计了调查不同班级运动喜好占比的统计活动方案等。小组之间合作分工,分别负责线上收集资料与设计活动方案、整理数据等,高效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深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等方面的特征。

三、 在作业布置环节,突出层次化与自由性

(一)课前作业

教师对开展预习活动加强重视,尤其是在布置前置性作业的环节,需考虑作业形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相关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看整时与半时;发展学生的观看能力;让学生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意识及习惯。在布置前置性作业的环节,教师布置线上收集整理记录时间的工具的发展史资料的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了解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强化民族自豪感。布置在家长的协作下,学生制作钟表的活动类作业,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审美和创意,在制作过程中有疑惑,家长可以课前进行有效辅导和思维指引。布置观察钟表的探究类作业,学生会发现钟表各指针活动的顺序,发现钟表上的时间刻度等内容。课前鼓励学生探索并总结自己认识钟表的方法,课上积极分享,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课上作业

课上作业以跟踪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提出层次化的练习题,让全班学生受益。层次化问题贴合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学习了“周长”的相关内容后,对后进生提出低难度和封闭性的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6米,长是宽的2倍,求其周长”等练习题,旨在强化学生的概念基础,实现对周长概念的灵活运用,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信。对中等生,设计中等难度与半开放性的问题,如“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和是10厘米,周长是10×2=20厘米”等判断题,旨在检验和发展学生课上所学知识点的触类旁通。对优等生,设计开放性与高难度的习题,如“求图形中的阴影面积”等应用题,旨在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新旧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课上集中讲解学生的错题,了解学生的思维固化问题,将错题作为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因思维定式造成的习题解析错误,需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可逆思维,通过对比分析等教学引导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三)课后作业

课后多布置生活体验类的作业,如到商店采买商品,体验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过,形成“凑整简算”的思想,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能力,增加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使其获得更多课上学不到的知识。布置动手操作类的作业,如学习了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后,布置制作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空间思维观念。在正方体与长方体变形结合等操作中,深入体会面积公式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课后布置探究类的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切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等。可通过“画数学”“说数学”等类型的作业,促进学习者思维过程的显性化。通过布置“做数学”类的作业,达到以做促思的目的。通过“联数学”类的作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进阶性提升,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和深化。鼓励学生创新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潜移默化地发展其创新意识及学科素养。

四、 结论

数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将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任务贯穿教学全程。在概念理论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作业布置环节,切实发挥作业发展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以此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孟云.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十四),2021:559-561.

[2]赵睿桐.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3):98.

[3]袁辉玲.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21(30):79-80.

[4]郭荣.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3):70-71.

作者简介:杨罗生(1972~),男,汉族,甘肃甘南人,甘肃省舟曲县大峪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教学改革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