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学力提升探索
2023-02-05陈明弘
摘 要: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大原理,深入探究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选题、活动、应用新模式,从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价值,激发学生对生活中问题的兴趣,深化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体认,最终达到提升小学生学力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综合实践;学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2-0011-04
一、 理论阐述
(一)生活教育与小学综合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要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构成。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实际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活动方式开展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中可以发现,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实际,同时课程也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学力提升
《辞海》中提出“学力”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宋朝,而“学力”一词在教育科学领域的界定主要来源于日本。我国著名学者钟启泉教授总结日本教育研究者的成果,把“学力”概括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借助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所习得的能力的总体”。学力提升,包括学生知识水平提升,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 探寻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生活教育
(一)“生活即教育”,探索源于生活的综合实践思维导向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许多可进行教学的知识。通过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教学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深化,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很多知识都源于生活,而生活也缺少不了教育,生活与教育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纵观多地小学综合实践教材中的主题,绝大多数课程主题均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可以研究的问题,但小学生往往会轻视甚至忽视了这些问题。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能帮助学生关注生活、丰富认知,进而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
需要重视综合实践课程主题的选择。一些教师在刚接触综合实践课程时缺乏经验,不知道该怎么上,最后只能根据教材逐步推进。虽然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无法充分达成教学目标,这也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些研究主题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太遥远,学生不能根据生活实际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造成课堂上出现一问三不知或者答非所问的情况。在小学综合实践的课堂上,研究主题的选定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既定范围,对生活中一切值得讨论的、有价值的问题都可以开展研究。因此,我们可以将选定研究主题的权力归还给学生,教师提出一个话题,交由学生去讨论,通过思维的碰撞、言语的交锋缩小选题的范围,从中选出一个主题展开研究。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思维导图是体现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虽然简单却能有效建立逻辑联系,并且还能拓展思维的宽度与深度,是一种实用的思维工具。
例如,在研究“中秋赏月”这一主题时,可以通过建立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建立完整的思维网络。当提问“你想研究月亮的哪些问题”时,学生经过思考,会提出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月亮的大小、重量、外形等,以及月亮被古今中外人类所赋予的意义等研究。随后,鼓励学生提出补充意见“月亮的大小和质量都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知道”,从而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解决第一轮提出的部分问题。又有学生进一步提出月球表面存在很多坑,他想研究这些坑的成因,但又有学生告诉他是陨石撞击造成的,继续往下深入,又有学生发现陨石坑的大小、深度都不尽相同,于是又提出了“陨石坑的大小、深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研究主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层层筛选,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解决一些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抽丝剥茧,剔除没有研究价值或不适合在课堂研究的主题,同时,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互相讨论,肯定或否定一些提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适当进行引导。
在另一个班级中,学生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准备着手研究月亮对古今中外人类的影响。有学生提出了一些科学读物上国外科学家对月球的解读,有学生想研究中外神话故事中关于月亮的典故,也有同学从月亮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上进行思考,提出通过研究中国从古至今的诗词歌赋来探讨月亮对中华民族的特殊意义。当研究到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时,又有学生萌生了研究月亮阴晴圆缺背后的科学规律。这样可将提出的问题分类整理,厘清脉络,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建构起完整的思维体系,帮助学生对研究对象形成全面的了解。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定研究方向。一方面避免因为意见不统一造成效率低下的情况,另一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及时查漏补缺,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做好铺垫。
在对生活中问题的探究上,学生能更好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地参与交流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投入研究性学习中来,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进行研究,在生活中学,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二)“社会即学校”,建立关联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
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曾形象地指出:“‘社会即学校’,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两个部分的设置更强调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地点不应只局限于教室,甚至于学校内,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通过近距离地观察、感受、思考,收获最真实的价值体认。仅仅靠课堂内的讨论和讲授,对源于生活的实践性学习来说,还有着一定的距离,缺乏真实性。而当学生靠近自然、融入社会,才能对研究的实际意义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我是小法官”这一主题的研究学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法庭的构成以及案件审理的流程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马上想进行模拟法庭的展示,但是在实际的模拟过程中失误不断:扮演被告人的同学滔滔不绝,扮演检察官的同学只简短地说了几句便沉默不语,而扮演法官的同学在面对两边的陈述时不知如何是好。在初次模拟失败后,班上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分析了模拟法庭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但通过讨论却无法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适时播放真实的法庭案件审理的录像并出示法庭审理流程中的注意点。课后,可以邀请法院的工作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制订采访方案,对法官、检察官分别进行采访。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成功进行模拟法庭的展示活动的同时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再如,在对“传统中医药”这一主题探索研究时,学生对中医药的认识水平差异很大。部分学生知识储备丰富,能认出很多中药材,部分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却仅限于“中药”这两个字。这对之后研究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利。由此,教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医馆,让学生亲眼认识常见的中药材、中医器具,对中医进行采访并动手制作中药包。这样的实践方式能让学生在具备一定认知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样的职业体验过程中,课堂上仅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猜测和分析无法充分地解决真实情况下产生的问题,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能使学生对真实情境有充分的认知。例如法庭、中医等情境距離学生日常生活比较遥远,通过采访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真实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其更好地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分析并解决问题。社会能够给予学生很多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知识,以多种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体现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做合一”,构造归于生活的综合实践应用模式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
要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会并能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特定的问题,同时还要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多次的尝试运用,养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例如,五年级学生在研究“死海‘不死’”这一活动主题时,在研究清水中沉底的物体可以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漂浮起来的成因时,会使用到科学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进行鸡蛋漂浮的实验。通过教授这种实验方法后,学生基本都能通过控制清水中加入的盐的量来使鸡蛋漂浮,从而完成实验,并完成探究目的。那么,学生通过使鸡蛋漂浮的实验初步认识并掌握了控制变量法。之后这批学生在六年级进行“高空抛物的危害”这一主题的研究时,需要在研究中进行物体下落高度、物体本身的质量对破坏力的影响这一实验。在此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得出两种实验方法:一是保持下落高度不变,更换不同质量的小球测试破坏力;二是使用同一个小球,通过在不同高度下落来测试破坏力。通过实验,他们得出了下落物体的破坏力与下落高度和本身质量有关的结论,并进一步得出下落物体越重,下落高度越高,所造成的伤害越大。那么,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说就是真正掌握了方法,将既有的知识技能转变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锻炼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反之,观察另一部分没有掌握的学生,或急于求成,没有进行实验计划的制订;或问题频频,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这时,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适时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陷入僵局的时候茅塞顿开,从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并不是处于绝对主导位置,而是指导者、倾听者、参与者。并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是学生想研究什么,教师就指导学生研究什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持续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没有接触过的知识,那么这时候,为了能持续做好活动指导者的工作,势必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学什么。老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做是第一,知是第二,教学做合一”。
三、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综合实践学力提升实践
(一)强化学生认识水平与思维方式
对小学生而言,其生活经验决定了其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特别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感知,这也决定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以垃圾分类为例,在垃圾分类刚开展的时候,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一些孩子受家庭教育影响,从小接触劳动,会帮助家长扔垃圾,那么这些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概念会比较容易接受,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包括“为什么玻璃属于其他垃圾而废灯管属于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为什么要分开”“各类垃圾回收后怎么处理有什么后续用途”等。与之相对的,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这一类的体验,他们初次接触垃圾分类的问题,仅停留在表层,如“玻璃、茶叶、用过的纸巾分别属于什么垃圾”。由此,小学生生活经验来源于实践,对同一个问题的认知差异,影响了学生思考的深度。所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这部分生活经验相对较少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在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要进一步强化其思维模式。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之后注重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运用到的常用方法,形成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在另一个问题中尝试验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从而促进其学习力的提升。
(二)提升教师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
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和求知欲望的增强,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基本素养。教师需要配合学生的能力成长,强化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做出指导,帮助学生进入下一步研究。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先于学生进行研究与思考,提出多种预设,同时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以保证活动的展开。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局限于教材内,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在活动设计中融入创新性思维,能为学生带来新的思考方向,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小学生在设计新方法、新作品时,需要教師适当做出提示,这样能帮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并尝试实现,同时也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学生的思维方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适当引导的教学策略。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生活中的问题融入教材,把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社会、自然联系在一起。问题来源于生活情境,解决于生活经验,并最终运用于生活实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为用而学,在活动中让学生收获知识,建立信心,产生满足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生活中问题的兴趣,深化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体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课堂的提质增效和学生学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2]王中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2021(9):227.
[3]徐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示[J].新课程,2020(41):21.
作者简介:陈明弘(1991~),男,汉族,江苏苏州人,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