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运用生活化手段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

2023-02-05李守吉

考试周刊 2023年52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连接。生活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较受欢迎的教学手段,强调将生活与课堂有机串联,以生活情境、现象、问题为主要内容展开教学,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切口。以此为角度,文章提出了“运用生活化手段”展开语文教学的策略,致力于让语文教学重新“活起来”“律动起来”,达到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2-0023-05

作为一门基础语言类学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连接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进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生活的重要性,知识是知识,生活是生活,并未将生活元素运用于语文课堂之中,致使两者出现割裂现象,学生不知何谓语文,为何要学语文。通过生活化手段的运用,将语文课堂导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导向生活中的情境,能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兼顾其生活观念的塑造,这无疑对学生的终身化发展大有裨益。因而,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的必然之举。

一、 生活化手段的理论依据

语文是一门社会类、人文类学科,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对生活内容的更加深刻的诠释和应用,两者充分关联,相互依存。生活化教学手段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其本质在于将课程导向生活,驱动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悟,进而在生活化学习中取得良性发展。它强调学习和成长不仅仅发生在教室或书本中,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及实践中收获的知识,往往更容易理解,更为牢靠。除了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外,著名教育家卢梭也在自然教育中提出了“实物教育”一词,这里的实物便是生活中的事物。此外,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个体的人格和自我实现,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自由化,这与生活教育的关注个体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密切相关。以上理论的提出,为运用生活化手段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 运用生活化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生活化教学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前瞻性,对直到今天的语文教学而言都具备较强的启发意义和价值,不管是对教学方法的优化,还是教学实践的落实,都有着重要启发。

(一)对教学方法的启发

教育贴近于生活,而知识又来源于生活。生活化手段重点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连接性,这也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方向。在生活化教育的启发下,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充分融入生活元素、打造生活情境,打破理论与实际的藩篱,根除语文与生活割裂的现象,有利于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教学实践的启发

生活化手段以实践应用为核心。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的元素对学生语文学习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语言交际也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只有生活才能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因此,在生活化手段的启发下,语文教师也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在今后的学习乃至生活中,能够站在语文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三、 运用生活化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管是对学生兴趣的调动,还是知识的获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抑或能力与素养的提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作用和价值,这是由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一)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提高其创作水平

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手段,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情感和生活体悟,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启迪,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写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章,为小学生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奠定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生活化手段同样是落实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在生活内容的驱动下,学生能有效转变对语文学习的观念,意识到语文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够学会将语文知识深刻、高效地运用于生活,并对生活产生更深的感悟。当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交际、交流时,也能够站在语文学的角度去组织语言、思考和辨析,从而有效实现其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样,生活教学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生活观念,使学生逐渐形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记录生活的习惯,從而又反过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创作文章。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语文是一门语言交际性学科,从本质层面来看,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内容、概念、情感更加深刻的诠释,也是对生活的总结和运用。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不难发现此阶段的学生思维普遍较为活跃,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生活元素及情境的导向下,能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共鸣,能以更具能动性的姿态投入学习进程中,这对教师更加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条便捷之径。

(四)提高学科融合能力

生活化教学可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将各个学科联系起来。例如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历史背景,通过探究自然现象感知科学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思考,通过设计实践性任务,学生能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五)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生活化教学侧重于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会更容易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使学习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能够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不仅仅学会了语文知识,还培养了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展现团队合作、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素质对学生的综合发展非常重要。

(六)加强家校合作

生活化教学需要老师、家长共同参与,共同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支持,这促使了家校合作的深入,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使学校和家庭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了家校合作。因此,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 运用生活化手段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的路径

在生活化教学手段的实际应用实施进程中,教在首位,学是本位,要想高质量地展开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和律动起来,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厘清如何选择生活元素、如何应用生活原料及如何开展生活实践三大课题。只有弄清楚教学的根本目的及方向,才能让学生受到全过程的生活教育,取得最优发展。

(一)抓取学生需求,科学选择生活原料

在运用生活化手段的进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推动者,其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决定着整堂课的最终效果。针对运用生活化手段,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科学选择生活原料是前提,亦是重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低年级小学生有着独特的学习特点及兴趣特征,虽然对语文的喜好程度不一,但对生活内容普遍充满激情,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生活中的事物,且好奇心强,敢于尝试。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仔细关注学生的兴趣特征、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以此为依据选择生活原料。而为了找准小学生的兴趣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安排学生讲述自己的一天、周末活动、节假日经历等。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走进学生的生活,再以此为依据选择生活原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趣味的导入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带动学生的头脑风暴。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用恰当的导入手段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后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过程。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存在广泛的互通性,因而生活情境导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十分奏效的导入手段,通过联系生活中一些奇妙且富有探究性的情境导入,可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共情,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语文探究中,这无疑对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大有裨益。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可以播放歌曲《秋天的歌谣》,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带领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哼着小调,开启秋日之旅。在正式开课前,教师再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同学们肯定都经历过秋天,那你们印象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呢?秋天有哪些现象和场景呢?”对这类生活类问题,学生通常会热情高涨,七嘴八舌:“有火红的石榴,有金黄的稻田,还有……”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得以调动,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后续的课程也能够高效展开。

(三)构建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

所谓的生活情境,即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相关的具体环境、情景或场景,在这些情境之中,个体与周围的环境互动,经历各种事件、情感和经验。生活情境源于生活,常见于生活的各个场所,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生活情境作为“生本”教育的主要体现,为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提供了方向,亦为学生的知识理解、知识应用提供了平台。如在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一课中,对升国旗这一幕,同学们生活中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学校每周一的早上都会举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设计一系列问题,如“每当我们在国歌声中看到国旗缓缓升起,我们内心都在想些什么呢?你有哪些感受呢?”等,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第一次看“升国旗”的经历,想想国旗升起时自己的心路历程,将学生带入情境。在生活情境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情感,也能受到更为充沛的爱国教育。

(四)设计角色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

创设角色情境秉持“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是增强学生个人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前提。角色情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为学生分配或要求学生扮演某个角色来创设的一种学习环境。在生活化手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立足于生活中的一系列场景、现象和案例构建场景,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情境之中,由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既能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表演能力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益处。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为例,这篇课文形象地讲述了小鸡、小鸭、小狗、小馬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生动,富有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和体悟,知道鸡鸭狗马这四种动物的蹄子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情境活动。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见过这四种动物,对它们的爪子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模仿这些动物,还原动物们的各种特征和习性。如此一来,整个课堂充满了乐趣,课堂的活跃度大幅度增强,学生也能够从中收获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五)信息技术赋能,丰富生活资源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电子白板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师运用生活化手段提供了更为新颖的渠道。信息技术资源丰富,功能性强,可将生活中的一系列场景以音视频的形式立体化还原于课堂中,这对加深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大有裨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善于、乐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灵活运用于课堂当中,为学生营造出更具生活氛围的情境,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感受生活的魅力。例如,在《四季》一课中,春夏秋冬四季可谓各具特色,各有美感,为唤起学生对四季的回忆,体悟四季的特色,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加以呈现,如播放一段“春雨到来”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想象:春季到来,小村庄里春雷响动,淅沥的小雨击打在屋檐和窗户上,滴滴答答落在碧绿的树叶上,学生的思绪跟随音乐舞动,仿佛回到了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中,课堂体验得以增强,其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力也在此过程中形成。化虚为实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生活场景会更加真实,更具代入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为生活化教学注入活力。

(六)搭建生活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班级环境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地,也是滋养学生的润土。班级氛围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导向效应。因而,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将生活化的目光局限于课内,而是要延伸至整个班级、整个学校,营造出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真正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班级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墙壁、黑板、教室周围贴上标语,如“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在春天的阳光下,我们快乐地学习”,在此氛围下,学生能够很好地燃起学习的兴趣,也能在无形中形成生活观念,学会站在生活的角度思考和探索事物。同样,为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时刻处在生活的熏陶中,教师也可以设置“生活语文学习角”“生活语文宣传栏”等。通过生活环境的构建,让班级内时刻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在此环境下,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实现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

(七)设计生活作业,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学生没有经常性地对生活有所思考及感悟,那么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再多的生活化内容也是做无用功。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还应积极设计生活化作业或者任务,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学会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元素,生活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让学生能够真正站在语文的角度学会观察生活及感悟生活。例如《秋天》这篇课文主要赞美了秋天的美好,但也体现出了作者善于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和记录生活的思想情感,由此,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课后作业:“秋天的世界是丰收的,是美丽的,是绚丽多彩的,秋天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值得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体悟。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找找生活中或者大自然中秋天的痕迹,可以结合课文的描写,将之记录下来。”这一作业集实践探究为一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大幅度提升,且在实践中,学生也能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和记录生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八)丰富教师生活经验,提高生活教学水准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素养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由此,语文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广泛从生活环境中提炼素材,收集案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化、历史、人文内涵的景区进行旅游,以开阔自己的视野,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所见所闻,在丰富生活经验和素养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实现对生活原料的“信手拈来”,将语文课程真正导向生活。此外,教师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所不同,觀察生活和体悟生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时,不能用自己的生活情感代替学生思考,而是要找准学生的需求,站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层面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产生心理层面上的共鸣,确保生活教育在课堂中发挥最大化效果。

(九)展开家校合作,促进家校共育

家校合作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家校合作可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够与家庭生活有机结合,起到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作用。教师可以建立稳定、高效的家校沟通平台,包括线上和线下形式,为家长提供了解学生学校学习情况的机会,也能及时了解学校对家庭作业和阅读活动的要求,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可以让教师详细介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效果,以及家庭如何配合学校进行生活化教学。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好处和实施策略,鼓励家长参与对孩子的家庭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共同制订孩子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阶段性评估,使家庭作业和阅读活动更有针对性、生活化。还可以定期组织家庭阅读活动,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分享读书心得,让阅读成为家庭共同的活动,增强亲子关系。家校合作是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促使孩子全面发展。加强家校合作,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家庭作业设计和阅读活动的协同,将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十)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体系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和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综合素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定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激励学生努力提高,并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作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评价其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口头表达、辩论等方式展示所学知识,评价其口头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定期布置书面作业,评价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创意能力。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价,同时也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评和同伴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多元评价体系是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合理设计多元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 结论

文章分析了生活化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和启示意义,并提出了几点实践策略,相信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生活的教学价值也会不断凸显。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深入探析生活化教学的内涵、意义,结合课程的具体特征,科学融入生活原料,构建生活情境,才能有效搭建起生活与语文的桥梁,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萍.论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J].考试周刊,2015(16):50.

[2]刘畅.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J].文渊(小学版),2019(2):557.

[3]刘翠艳.生活化小学语文隐性课程开发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52,113.

[4]廖国君.开展生活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析[J].中外交流,2020(23):188.

[5]蔡雯.构建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旬,2018(12):37.

作者简介:李守吉(196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学区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