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农林类院校做好就业工作的路径

2023-02-05李欣妤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农林毕业生校企

文/李欣妤

农林类院校是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摇篮。作为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科研攻关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能够为农林类院校本科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就业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发挥好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驱动作用,对实现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农林类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智慧农业转型,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农林类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也逐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显著提高。但受限于多种因素,毕业生就业仍面临一些挑战。

学生自我定位不准。一些农林类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基本能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但却未形成完善的专业认知和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在传统思想影响下,部分学生更愿意前往大城市工作,而农林类专业学生若想发挥专业优势,需要前往基层工作。一些学生无法明确自身定位,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没有坚定目标。

业内就业占比不大。农林类院校以培养行业专业化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由于行业薪资不高、地理位置偏、上升空间小等因素,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并未从事第一产业,而是转向互联网等热门行业,导致“所学非所用”现象较为突出。尽管高校在持续推进教育改革,但相较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改革速度稍显滞后,特别是针对“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还需要加强专业对口人才的培养,支持产业发展。

基层工作能力不足。乡村振兴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林类人才的大力支持。当前,农业正朝着更加开放、立体的发展方向推进,需要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农林类人才。但自愿扎根基层的大学生人数有限,且大学生掌握的农业、林业专业知识仅来源于校内课本,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从事农业、林业一线工作的劳动力年龄偏大,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时存在交流障碍,不易融入其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此外,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缺乏明确的晋升机制和渠道,导致他们缺乏提升工作能力和长期从事第一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综合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也为高校推动就业工作提供有力抓手。随着校企合作实践的不断推进,合作形式逐渐丰富,育人层次进一步深化。

促进高校学科布局改变。随着高校本科招生人数增加,招生规模扩大,原有师资规模和硬件环境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需要对学科布局进行改善,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今年4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发展的旧学科、增设新学科。对于高校而言,判断学科的“新”与“旧”,一方面是看学科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需要与用人单位密切沟通,通过企业反馈来确定人才培养是否达到实际需要。

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将理论知识传授作为教学设计出发点,把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落脚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校企合作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传授不再局限于固定课堂和校内的实验室,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够更加直观、全面地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能够了解企业实际用工需求,找到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差距,发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优化培养方案、调整教学侧重点等方式,不断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强化专业技能和提升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一些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对所选专业没有准确认识,对自己没有清楚的定位,在读书期间没有制定明确且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集中精力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毕业时找工作比较盲目。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进入企业实践,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增加对专业的了解,不断调整个人就业观念和职业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校企共建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路径探索

整合校企资源,吸引企业进校揽才。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育人目标,而吸纳优秀毕业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高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可以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再结合院校特色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学生成长目标和学生培养方案,不断培养满足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专业人才。农林类院校应当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将培养立志强农兴农、践行知农爱农的新时代涉农专业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提升学生对“三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农林类企业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充分了解毕业生的特点和专长,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研判企业用人需求,通过整合现有岗位职责、分工,全面量化、细化选才标准。可制定企业人才引进“五年计划”并动态发布需求信息,形成吸纳优秀人才为企业降本增效、企业利润提升为员工提高待遇、优渥薪资待遇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的良性循环,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鼓励入企跟岗,改变学生就业心态。校企合作为学生深入企业实践提供了便利,学校应当为学生完成岗位实习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和提升技能。学生要充分把握跟岗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夯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行业基本信息和职业发展路径,并结合个人意向等因素逐步明确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质量。通过走进田间地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发现农业之美,立志将基层作为个人成长的起点,深耕勤作,扎根乡土。同时,学生要在提升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行业专业技能,真正做到将“所学”化为“所用”,通过实践了解“三农”最新发展动向,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力争成为行业复合型专业人才,提高个人竞争力。

推行“双师”制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随着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质量有较大提高。但教师长期在校园内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缺乏对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生产需求的了解。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第一时间跟随时代发展而调整培养方案,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相较于校内教师,尽管企业导师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有所欠缺,但企业导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有着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提升实践技能。因此,引入“双师”制度,有利于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互相学习,既能促进校内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方向,又能促进企业导师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双师”制度有利于教师和企业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农林类高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高地,应当千方百计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通过采取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从整合校企双方资源、鼓励学生入企跟岗、推行校企“双师”制度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乐于知农爱农且立志强农兴农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农林毕业生校企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