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缩短社区内居民社交距离的路径

2023-02-05李坚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12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社会工作者社交

文/李坚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以社区为单位的生活场所出现人与人之间社交距离增大,由“熟人”社会发展为“陌生人”社会。社区居民社交距离扩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社区居民社交距离扩大的原因

根据社区的制度、人员构成、专业服务人才方面进行分析,社交距离扩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社区的制度方面。当前,多数的社区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居民在社区参与中没有得到保障。社区在组织活动时,居民更多的是被动参与,较少发挥社区居民能力。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也是靠口耳相传或社区微信群的消息,对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有时会错过参与社区内的活动。而社区任务繁忙,许多工作流于表面,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报表数据和政绩考核上,一些社区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意见,没有承担应负的责任。因制度的不完善,工作流于形式,使得社区居民没有一个良好的参与环境,对于社交距离的缩短未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社区中的居民在社区参与方面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意识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弱化了社区功能,制约了社区的发展。

社区的人员构成方面。城市中一些老城区的社区发展相对落后,设施不完善,导致社区居住环境较差。而在老城区中,部分社区因政策规划拆迁后整体设施较为完善,在老城区中常见老式建筑附近开发了新建居民楼,居民群体之间受主观意识影响交往较少。对于拆迁或外来务工等人员的搬迁,使社区内的人口构成较为复杂,使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为缺乏,不利于居民间的互动,居民之间的关系不牢固。由于搬迁时间短,居民也很难短时间内对当前所处社区产生感情和依赖,不会有主人翁精神和意识。因此,对于社区中的公共事务也较难产生热情,参与性不高。

社区内专业服务人员方面。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群众自治基层组织为基层服务机构,为社区中的居民服务。然而当下的社区服务部门的工作行政化色彩较重,一些社区在工作方面流于形式,由过去“围着居民转”发展为“围着业绩转”,不能更好关注居民的实际需求。社区中的服务人员多为群众推选、政府外聘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和自发形成的志愿者组成。对于群众推举的服务人员来说,他们更多时候能融入居民当中听取他们的声音,但他们的缺点在于专业性不高。对于政府外聘的社区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对于所处社区熟悉度不高,专业知识有时无法合理应用于实务,导致社区的一些组织活动不能合理举办。而社区自发组织的志愿者专业性不足,仅能提供部分支持作用,且人员流动性大,有时无法组织起志愿者为社区服务。对于社区内服务的专业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负担加重,除了要对所负责的居民区服务外,还要忙于填报各种数据,这样一来,实际为居民服务的功能减弱,不能及时掌握居民的需求。

缩短社区内居民社交距离的路径

社区内实现缩短居民社交距离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社区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多重角色,然而社区的建设不仅靠社会工作者单方面力量,同时还需社区内的居民参与其中。为了能够实现社区居民从“陌生人”转变为“熟人”,使其融入社区当中,笔者从五个方面给出建议。

建立关系,提升居民主体意识。社区参与是缩短社区内居民社交距离的重要途径,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点,社区组织者要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来策划适合本社区的活动,以此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具体要考虑社区内的人员构成、居民的实际需求等来设计活动。通过居民的参与来拉近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由于社区内的居民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较为模糊,社区社会工作者应多接触社区居民,在与他们沟通交流中宣传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关系的建立是社区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的第一步,社区社会工作者要与所服务的社区居民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根据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鼓励居民多参与社区活动,宣传社区是居民共同维护和促进发展的,促使居民提高参与意愿,使居民对于社区的发展具有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优势,激发他们的参与主动性。

整合社区资源,科学规划社区空间。社区社会工作者要加大与社区的联系,对于社区内的资源要合理利用和分配。应扮演好中间人和协调者的角色,在服务中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做好资源的有效链接,搭建好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改善居民的生活,合理的空间利用也能推动社区居民缩短社交距离。当前部分社区设施不完善,空间规划不合理,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使社区中的居民社交距离有效缩减,可在社区内建设活动室为其提供活动空间。还要呼吁各方力量为老旧社区进行改造,推动老旧社区的电梯建设计划,为老年人出行提供更多便利。社区内的公共空间还可根据居民的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健身场所或“袖珍公园”,以此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户外活动,从而达到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缩减社交距离的机会。加强社区建设,多开展社区活动,通过社区活动促使人们在互动中更了解周围环境,接触人群,走出“封闭”状态。

提升社区服务人才专业度,壮大服务组织力量。社区内的服务人员如果专业度不高,将会失去社区居民的信任。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应提高机构的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工作,加强对机构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当前,社区的服务人员在充分发挥其易于融入群众的特点同时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对于政府招聘的社区社会工作者,要使其在服务中充分发挥专业价值,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服务能力。对于社区内组织的志愿者群体,在上岗服务前要为其提供专业的培训,为了增强其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可采取奖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志愿者可在社区进行表彰。同时,要充分挖掘社区内的优秀人才,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加入社区服务中来。要科学管理机构人才,合理分工,将社区服务者的工作价值发挥到最大,使其扮演好协调者、组织者、倡导者等角色,提高其服务热情,同时要设置合理薪资待遇,不出现人才流失的困境。顺应政策要求,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督导机制,提高机构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评估体系。社会工作者要参与项目的管理。由于当前的社区工作人才流动性较大,对于项目的管理有时会因人员的专业性不够、责任意识较差、产生纰漏,或遇到机构内负责项目的人员调动、离职等情况,导致项目管理不健全。而有的项目人员缺乏管理工作实践,项目工作责任制度不明确,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社区机构在项目初期要做好应对策略,建立专业的责任督导机制,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投入,避免出现工作因人员变动可能带来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为保证能如期完成目标,需要在项目结束后开展结果评估。通过项目管理的加强和评估体系的健全,有效保障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立的公共管理中,从社区参与中缩减与他人的距离。

完善社区服务,提高居民归属感。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居委会的社会组织为依托,在社区开展的具有福利性的居民服务。针对社区中居民间的社交距离较远问题,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社区线上互动的微信小程序或APP,设置基本服务项目的模块选择,模块设置要简单易操作,便于老年人和儿童使用。社区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宣传促使社区内的居民通过小程序或APP 提出自己对社区的意见和服务要求,社区接收到相关的内容后有针对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提供科学化的服务。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小程序或APP 内增设社区居民互动模块,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利用线上互动,在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引领下逐渐发展为线下活动。为了实现社区服务的有效性,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可采取网格化、多样化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服务。要充分调动资源,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前期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细致摸排,将社区内的情况录入系统,通过系统化的信息管理,使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精确到人的专业服务。同时要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时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素养,使居民提高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通过对社区工作的认可形成对社区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在社区内有较强的归属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去的“熟人”社会逐渐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大,人们之间的交集减少,具有共同精神文化和归属感的“传统社区”已经在城市中逐渐没落。人们在所居住的社区没有归属感……为了使人们走出“冷漠”,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可从社区内服务的完善、人才队伍的建设、合理整合社区资源等方面出发,缩短社区内居民的社交距离,使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意识增强,责任感、归属感提高。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社会工作者社交
社交之城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社交距离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