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2-05杜珊珊
文/杜珊珊
自2012 年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可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是势在必行。
科尔沁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围绕区情、农情、牧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组织科技力量和推广队伍,综合运用多种方式,通过农牧民培训提升科技致富能力。近年来,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的新型专业农民培养,使得本地农户的经济收入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让他们的生产和管理能力有了提升,这也促使他们改变生产管理观念,学会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转变生产管理模式,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科尔沁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确定培训模式。科尔沁地区以推动高品质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为方向,围绕适应农牧民观念、知识、能力的需要,重点提高培育的品质和效率,通过开展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为科尔沁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结合本地农牧业发展实际,大体将培训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时事政策解读、高素质农牧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常用法律知识解读、现代农牧产业新思路、农产品营销、电商及网上销售等课程。专业能力课包括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玉米的品种选择及管理、肉牛的疫病防治、配种改良及牛的养殖技术、饲料的基础知识等。能力拓展课程主要有体能训练、晨读、文体活动等。
注重教学质量。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段式”“集中式”和“分散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培训,开展实践操作,并持续跟踪指导。在理论训练中采取按专业分组,按班分组的方法进行教学,现场教学则选择科尔沁区内、区外的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如通辽市玉米科技示范园、其其格庭院养殖、科尔沁区木里图镇冬来养殖场、孔家科技示范园区等基地实训。通过听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学员现场提问或实操等交流互动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掌握关键技术。在实训过程中,安排学员到其他旗县和外省比较知名的示范教学点观摩。通过观摩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拓宽视野,达到更新理念、提升产业升级的目的。
做好延伸服务。采取集中回访、单独回访、电话回访、微信回访等方式。其中,集中回访采用把学员集中到一个乡镇、合作社或一个村(户),通过开座谈会、师生交流、学员自述的形式,了解学员生产经营状况和需求后,做现场指导和后续服务计划。单独回访采取对有创业精神和带动作用的重点学员进行入户回访,内容包括帮助学员做好发展规划,指导学员建立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学员在一定区域内起到带动、帮扶、引领作用,对先进的事例进行及时的宣传和推广。
注重宣传引领。科尔沁地区通过微信、电视、广播等推广方式,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项目取得的实效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对优秀案例进行报道,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使其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做到政策扶持。加强统筹协调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推动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纳入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政府公共服务考核体系。加强部门间的通力协作,争取财政、发改、教育、人社等部门配合。要发挥市场化的作用,大胆开拓、大胆改革,积极扶持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承担农业产业化的责任。制定支持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政策,争取相应的农业机械购置等补助,以及其他的社会服务。
科尔沁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思想与观念仍然陈旧。农业认可度不足,主要体现在收入水平偏低、整体社会评价较低等方面。农民受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农产品是不值钱的,随之也就放弃了提升自身价值、改变现状的想法。他们没有意识到可以依靠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农业潜力,更没有信心能够依靠提高技术水平而改变生活现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不完善。近年来,培训存在着走过场的倾向,造成成果转化效率低下。按照实施方案的资质认证管理规定,必须完成一定的课时量,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试,并在实践课后进行教学考核,通过后由农业农村部统一颁发等级证书。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试存在作弊行为,在实践评分环节,授课教师为了达到培训任务而疏于管理。政府则因为上级考核的压力,给一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学员颁发证书,造成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资格证书含金量越来越低,降低了学员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各级政府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有一定的困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培训不是孤立的,必须有其他地区的兄弟单位来帮助。师资力量不足,这就需要当地的高校、农村科研机构给予支持,可现实情况仍有差距。
提升科尔沁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培育对象参与意愿。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广培养成效。可利用电视、电台等媒介,对政府有关政策、课程设置、培训模式以及取得的实效进行宣传报道。特别要对他们说明的是,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面资助,不用为培育费用发愁,让其能更好地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和接纳。另外,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等培养单位,对学员进行跟进回访,与其他农民进行近距离交流,讲解参与培训给参训人员带来了哪些提升,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力。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调查显示,92% 不愿参与培训的农户表示,他们期望培训点能在自己所在的乡镇或是本地区,把适合本地特点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宣传和推广,让培训中的所学能更好地转换为职业技术和经济效益。然而,在当前的培养工作中,大多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还发挥着实习基地的作用,学员们也只是进行了一次程序上的观察,并不能真正了解其具体特征。当前科尔沁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大程度上已经覆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政区划,潜力巨大。因此,相关部门应联合全区各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农业教育资源,以达到培训要求,提升整个区域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水平和本地现代农业发展潜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来看,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急需扩充关于市场及产品的营销信息、创业知识与技能、农资价格优惠以及农业保险政策等方面的师资库,需要政府对外招聘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从业骨干,充实师资队伍,增进师资水平。
构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健全基金投资机制。在科尔沁地区,到目前为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全部由国家直接拨款,资金有限。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消费方面,如食宿、交通资金等,所占比重较大,导致在教授专业技能、农牧业知识等方面存在资金缺口。因此,要针对资金投入体系采取完善措施,培养经费除通过中央拨款外,也可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经费投资方式,保证人才培养所需的基本设备、教师等资源得以不断、稳定地投入。针对培养目标,可制定相应的经费预算,上报地方财政审批拨付。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参加培训的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少文化教育,对科学知识特别是其认为与农业生产无关的课程不够重视,自制力较差,很多课程的培训效果难以保障,所以需要严格管理、设定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学员能够认真参与学习,避免培训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