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

2023-02-03婷,程

教育观察 2023年33期
关键词:幼儿园院校标准

李 婷,程 茜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常德,415000)

一、引言

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与提质建设的全新征程。[1]高职院校师范类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独特的教育类别,既有传统师范教育的文化底蕴和培养模式,也存在诸多困惑与不足。在学前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践行师德与专业思想养成教育的逐渐消失、职业技能训练传统的逐步弱化、高职院校与幼儿园一线教育的疏离、学生中心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实效不显著、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多重困境。[2]要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专业建设是关键,而专业教学标准是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是专业评价达标的主要依据。[3]标准先行、质量为先成为职业教育治理共识。[4]专业教学标准是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标准化、操作性、过程性、教育性与实践性等特点,是高职院校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学徒制是将企业学徒训练与学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它是一种集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现代学徒制的设计和实施会产生一定的教育成本,若构建合理、实施得当,其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它能够对就业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有效协调学校人才培养制度与社会企业、市场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举。结合地方企业发展特色和各院校自身专业需求,合理建立并有效运用现代学徒制,对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应对社会就业形势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此,本文拟从现代学徒制的项目特色和优势出发,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程序,厘清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思路,并探明具体开发步骤,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参考。

二、开发思路

现代学徒制项目下培养的专业人才既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能将两者融会贯通,能够在真实特定的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对个人和社会负责,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反思,最终整体化地解决复杂问题。[5]因此,基于该视域制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应对教学标准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有更高要求。该标准不是在现有的专业标准上进行修订,而是需要依据国家政策导向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及校本特色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构,具体开发思路如下。第一,理论研究。包括现代学徒制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比较研究及相关行业专家的咨询论证。第二,调查研究。包括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课程专家、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在内的问卷与访谈调查,通过对不同主体的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供需现状,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第三,标准开发研究。基于上一阶段的调查研究,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组织课程骨干教师编制相关课程教学标准。第四,实践改进。将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应用于实际教学,记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和反思,结合专家咨询,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学标准。

三、开发步骤

(一)解读标准,聚焦核心精神理念

目前,我国颁布的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高度相关的标准依次有《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上标准都从不同角度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提供了依据,也指明了发展方向。要培养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合格教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基于多重标准开发和实施专业教学标准,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强调对标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贡献率。[6]课程设置强调以岗位典型工作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主张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创新校内外课程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做的统一与整合。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新要求,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强调,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意识,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理实一体化。[7]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将教学主体转向学生,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操作实践的体验性,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探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反思学习和深入研究的能力。《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强调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内容涵盖幼儿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等六大板块。[8]《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主要遵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课程内容要体现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专业性,同时也要融合其科学性、实践性等特征。[7]《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师德规范这一职业根本前提。[9]在专业能力发展上,该标准详细列出了环境创设与利用、生活活动组织与指导、游戏组织与指导等八大方面的能力,高度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凸显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基本特点。上述文件虽各有侧重,但基本精神和理念一脉相承,即人才培养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知识与能力缺一不可,培养过程要兼具主体性、专业性、科学性、活动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二)凝练问题,挖掘专业发展制约要素

对照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明确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的组成,这是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教学基本条件及质量保障。

在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院校需要因地、因校制宜的要素主要是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与学时、教学基本条件和质量保障。结合区域教育发展需求、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本校实际情况,对照多重标准的理念,深入剖析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培养规格是否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需求,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是否符合要求且合理,教学基本条件与质量保障机制能否满足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并实现持续改进和完善。以上问题该如何解决?梳理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调研取证。

(三)调研取证,争取各利益方共同受益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毕业生、在读学生、人事部门等多方的切身利益。在凝练问题后,高职院校应开展多方调研,力争各方共同受益。调研论证环节由以下两部分构成。其一,相关情况分析。具体是指调研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同类专业发展情况、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情况,并对上述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其二,人才培养现状调研。具体是指对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幼儿园园长、人事处负责人、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毕业生、在读生等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调查,了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招生与就业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与论证工作完成后,高职院校需撰写调研报告,梳理研究结果,并结合研究结果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例如:政策指引和多重标准引领、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导向下的培养规格调整;基于毕业要求的成果导向式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依托合作园所打造“双师型”师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等。

(四)形成文本,保障专业教学有标可循

文本撰写应建立在调研数据汇总和专业分析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咨询业界专家、合作企业负责人、本专业负责人等多个主体,综合考虑,多维举证。

1.培养目标与规格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校的专业办学层次和定位,确定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储备与职业能力上的基本要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理实并重、知行合一,结合专业特色和幼儿园实践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乐教爱幼、德高业精、合作创新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政治立场、人文科学艺术素养、教育理念与情怀;知识目标主要包括通识性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幼儿园保教专业知识;能力目标包括《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涵盖的能力,缺一不可。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专业知识体系保障专业能力的提升,专业能力的达成助力专业素养的养成,三者形成有效循环,最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2.课程设置与课时

根据国家标准要求,三年制的高职院校总学时不应低于2500。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标准,深入对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研究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需求,对照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幼儿照护、保育师、育婴师及器乐艺术指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商讨课程设置,实现“岗课赛证”融通,科学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五育并举的专业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集中实践课程包括认识实习、岗位实习、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与考核、劳动与社会实践。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高职院校应在罗列好国家规定课程及学校特色课程后,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确定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等类别和具体科目。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应与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相适应,课程内容应切实联系幼儿园的职业岗位需求,突出专业性与实践性。一般来说,高职院校需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与选修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常包括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与幼儿保育教育密切相关且能够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几门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或选修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培养规格中的能力构成、区域特色与教学基本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

(3)集中实践教学课程

集中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岗位实习、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与考核、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在校内外进行国防教育、教师基本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模拟教学、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各类综合实训。实践性教学课程原则上占总课时的50%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一般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在课程设置时,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关系矩阵,确保课程内容体系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支撑度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支撑度矩阵

各类课程应根据知识能力点重构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单元数量、内容、学时、师资要求、实训设备要求等。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基于工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为宗旨,了解合作企业对岗位人才的实际需求和长足发展,重构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标准。

3.教学基本条件

教学基本条件由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三大要素构成。

(1)师资队伍:双导师团队联合培养

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需考虑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专业背景、匹配的主要技术岗位(领域)等,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及专业带头人的条件需满足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除了上述保障,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项目合作企业的导师资源,为学生遴选优秀的企业导师,校内外导师共同商议,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并制订教育指导计划。高职院校和实习基地应定期联合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督导,评选出优秀实习基地和优秀指导教师,保障实习基地的高效运行,促进双导师的有效履职。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团队的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建立健全教师园方协作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基于现代学徒制项目,高职院校应开展多渠道的校企合作,着力打造校企协作共同体,开展全方位深度融合,实现真正的校企双元育人。

(2)教学设施:校企合作全面保障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幼儿园。完善的教学设施能够保障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项目制、任务制教学改革的实施和“一践行三学会”幼儿园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校内设施设备方面,高职院校应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室中的作用,提升教育质量。信息化技术应覆盖学生学习的专业教室,学生日常上课应使用多媒体教室,教室均配备网络覆盖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和智慧黑板等现代技术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前教育专业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校内实训室,如智慧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幼儿卫生与保育实训室、幼儿游戏实训室等,以满足常规教学活动实践实训的需求。其次,在合作企业(主要是幼儿园)方面,高职院校要对合作幼儿园的办学资质、诚信状况、管理水平、教学师资、工作环境和安全防护等方面提出合理化要求。最后,幼儿园应具备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儿童观,办学理念应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在本地区或本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社会形象良好,发展前景好。幼儿园应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实训设施和业务指导,有较强的基地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能够制定并严格贯彻教育实习生管理条例,能够达到学校对实习基地的评估检查要求。

(3)教学资源:多重资源开发利用

教学资源主要指教材、图书文献、数字教学等资源。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应对接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动态,紧跟国家政策法规,及时学习前沿的专业理论、教学模式,确保教学资源具备实时性、动态性、科学性、前沿性,有效保障教与学的质量。首先,在教学资源的遴选、采购、开发与利用上,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特点,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其次,在教材开发与建设上,高职院校可基于“1+X”证书融通,鼓励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开发集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培训资源、教学评价等为一体的模块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合作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编写校本教材,并在校内推广使用。最后,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建立能代表行业水平、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学前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开发常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国家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全方位服务教与学。

(4)质量保障:三重闭环持续改进

质量保障主要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教学管理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持续改进机制等要素。其一,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上,高职院校应坚持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实施成果导向的过程性考核。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双导师制度的优势,结合课堂与岗位实际表现,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过程和岗位实践过程进行全面考核,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其二,在教学管理机制上,高职院校应完善校级与院级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师公开课制度、学生综合评价制度等,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成效的考评,结合考评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其三,在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上,高职院校可通过召开教育实践基地、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的意见反馈与交流会等方式,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与成效、岗位需求的多主体调研,定期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其四,在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上,高职院校应成立由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行业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结合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发展情况和行业需求,深入研究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教学设施、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建设,通过有标可依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等措施,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专业教学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其五,在持续改进机制上,高职院校应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三重闭环,助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专业教学标准各条目之间既要有较强的逻辑关系,又要体现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精神。职业面向应协调好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合作企业的学徒培养要求、典型工作岗位的任务与学生的专业自主择业、反思与持续学习发展之间的多重关系。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切实考虑现代学徒制项目合作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规格和质量水准。课程设置及学时应助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毕业要求。教学基本条件和质量保障应调动人才培养涉及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投入与主动创造,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培养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学生、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的互利互惠、共生共赢。

四、结语

本文从现代学徒制的项目特色和优势出发,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程序,探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思路和实施步骤,高职院校应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明确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的组成,基于多重标准开发和实施专业教学标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合格教师。

猜你喜欢

幼儿园院校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爱“上”幼儿园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