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背景
2023-01-30石国海
石国海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甘肃 临夏 731100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在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中指出:“实施教育信息化2.0,要构建完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推进落实‘智慧教育行动计划’,到2022年时逐步完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促进新技术支撑下课堂教学的和生态重构和模式变革。”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新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不断推动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动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方式变革”。[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鼓励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2]。
在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中,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针对‘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适应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推进虚拟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3]”;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又明确表示“一是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化能力,二是鼓励职业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等教育新形态,满足多样化学习教育需求,推进教育教学变革;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催生新兴专业,并优化各类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和完善各类教学资源,推进线上+线下、泛在教学等混合模式的教学,改进教学管理和学习考核,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4]”。适应信息技术变革,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由此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已深入职业教育,信息化、智慧化教学正深刻改变着职业教育课堂生态,促使传统“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迈进,如何构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实情的智慧课堂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要求。
二、高职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架构模型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支撑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经典的教学理论决定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在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如何进行“教”与“学”,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建构主义理论、TPACK框架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等现代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对高职会计智慧课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
信息化和智能化“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变革下,建构主义理论为“互联网+教育”推进智慧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性理论支撑。该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斯腾伯格、维果斯基等教育学者基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对此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通过教师及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并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协作交流,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自己当前所学内容[5]。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主体对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动态化变革,以此构建对客体意义更深层次理解的过程,而非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强调了知识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以及社会性。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是“学习环境”(包括“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的构建,突出和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互动”作用。据此形成的教学策略有认知学徒制、交互式教学、教学支架、合作探究式等。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智慧课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TPACK框架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舒尔曼(L.Shulman,1986年)提出了“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概念,被简称为PCK框架模型。此框架下,教师知识总体上可概括分为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内容知识等三个核心的方面。2006年米什拉(P.Mishra)和科勒(M.Kolhler)提出“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知识构成的一个重要要素,进而在舒尔曼(L.Shulman)PCK框架的基础上拓展引入技术知识(TK),构建了融合了技术因素的动态学习框架模型,即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概念框架,其中包括有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方法知识(PK)等三个核心要素,TPACK框架学习理论三要素关系如图1所示,并且这三种要素通过相互叠加和动态整合又分别形成了四个复合的知识类型要素: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6]。因此,TPACK框架学习理论也是智慧课堂构建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图1 TPACK框架学习理论三要素关系
(三)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从学习整体的设计和学习内容的促进视角,引导、启发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二是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中心地位,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自主构建不同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在于对教学活动中所有组成要素进行再科学合理性选择,并进一步优化组合,促成“教”与“学”的相关成本达到最优状态,“教”与“学”的目标效益获得最大化。其最本质核心就是探索教学过程中运用哪些合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从而促进有效学习。混合学习理论可概括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关键就是对媒体的合理有效选择与优化组合。
混合学习理论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为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如何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有效融合和获取课内外知识形成全新的学习方式等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四)高职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教学的理论架构模型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现代智慧教育新理念,以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为基础,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教育与学习理论、各种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之间科学“整合”和“融合”,在智慧教育理念下对新型教学设计进行探索与构建,其基本范式可定义为“在智能信息化支撑下,基于云端而顶层构建,基于学情而先学后教,进而实现以学定教,智慧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智慧课堂以建构主义理论、TPACK框架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等作为理论前提,在综合已有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和实践依托新道ARE虚拟仿真教学软件作为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支撑,构建的高职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架构模型如图2所示[7-8]。
图2 高职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架构模型
三、高职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以本校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综合实训(ARE虚拟仿真教学)》课程为例,具体探索智慧课堂教学在高职会计实训课堂的中实践应用。
首先,课前环节,授课教师对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和智慧教学环境三部分进行前端分析,并进行课前“导学”,将教案、PPT 课件、微视频、讨论题等资料通过学习ARE虚拟仿真教学教师端智能推送到每个学生的电脑端,进行自主组内协作、讨论探究学习,并把疑问难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平台反馈给教师,任课教师在进一步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情完善和优化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其次,课中环节,通过ARE在线云课堂学生管理模块中的签到功能,掌握学生在虚拟企业上岗出勤情况。并以各小组虚拟企业六个岗位(总经理、财务主管、销售主管、生产主管、仓储主管、采购主管),推送实训任务、通过合作探究、团结协作、共同探究、问题反馈等完成各位岗位实训任务。
最后,课后巩固及学习评价环节,在ARE平台发布课后情景实训中的作业和相关拓展资源,学生在手机APP或者学生端电脑完成测验,与不同小组、不同成员间进行讨论交流,巩固已学内容、进行学习反思,教师及时在云端课程批改并反馈评价,学生根据生成的反馈评价,对自己的实训情况进行查缺补漏、反思总结。学习结束时在ARE虚拟仿真实训在线平台系统自动进行任务完成率智能评价、教师评分、学习日志自评、组内学生间互评、小组汇报与组间交流互评等多元化综合评价,有效促进过程性教与学的复合型评价提升。
四、结语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等作为教学设计理论依据,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先进教学理念,依托新道ARE网上云课程作为智慧课堂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对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综合实训(ARE虚拟仿真教学)》实训教学流程进行重构,探索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架构模型,并通过对课前、课中、课后以及课外四环节进行AR技术赋能,打造新型的会计实训课堂应用学习体验,进而提升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技能,进一步服务于高职会计知识型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