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府绿道多元场景营造的调查研究

2023-01-27何洋漪杨慧李佳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4期

何洋漪 杨慧 李佳

摘要: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成都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天府绿道被赋予了全新的理论内核与打造目标,将实现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的根本转变。作者结合天府绿道规划与目前相关场景设计的实例,详细论述天府绿道场景营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在“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完善天府绿道场景营造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多元场景营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自此,成都拉开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序幕。省委书记彭清华前往成都市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时指出“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按照这些指示,成都市在天府绿道建设过程中,充分注重彰显绿色空间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突出功能复合要筑景成势的标准,实施“绿道+场景营造”工程,推动绿道与社区生活、公共空间、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相融合。天府绿道建设与场景营造已经形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一、天府绿道建设及场景营造现状分析

天府绿道是公园城市的生态基础,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绘就全域一体、城乡融合新形态的重要内容。

(一)天府绿道建设情况

近年来,成都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公园城市建设,以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担当先行先试的责任,突出生态惠民价值取向,城市生态品质实现突破性提高;及时启动“全域增绿”行动计划,确立了全面建设天府绿道体系的目标,将天府绿道建设作为重大支撑工程,使绿道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形态优化、产业发展、破解城市拥堵等方面发挥出“纲举目张”的牵引作用。天府绿道体系从“0”开始,到目前累计建成4408公里,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已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1065条,未来将持续建设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骨架的总长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形成贯穿全域、覆盖城区、连接主要功能区,兼具着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旅游、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交通网络。

彭州市作为成都北向交通门户枢纽,担负着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重任,按照成都市统一部署,启动了天府绿道规划建设相关工作。2017年,彭州市遵循《成都市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方案》,编制了《彭州市绿道体系专项规划》,构建起“官渠绿道、泉水绿道、湔江绿道”三大体系,共计990公里。四年内先后完成了葛仙山花源绿道、牡丹新城体育公园绿道、小鱼洞渔江楠绿道、龙门山宝山绿道、濛阳蔬香绿道等建设;初步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共27条,包括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绿道、成彭高速入城段绿道、牡丹绿道及官渠郊野公园滨河绿道等。2021年彭州市按照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立体山水公园城市”总体定位,在市域绿道体系专项规划中,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心城区绿道体系规划,有力推进城市社区绿道建设组网。目标任务确定为全市建设2个绿道成网成链示范区,建成天府绿道40公里(含乡村绿道20公里),规划建设4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10处,打造2个具有特色、天府文化内涵的绿道公园,发布2条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绿道精品旅游路线,新增2个绿道科普教育点位。

截至目前,彭州市绿道建设情况如下:一是有力推进天府绿道建设组网。已建成绿道成网成链示范区1个,新建成濛阳河滨水绿道、红照壁南街绿道、丽春镇天鹅村绿道等天府绿道10公里(含乡村绿道6公里),累计全市绿道170公里;正在加快建设牡丹绿道(西段)、锦阳社区小游园绿道、丹景山镇沿河绿道、桂花镇三圣林盘绿道、桂花镇双红村绿道等,预计还将建设50公里以上,以便大力促进城乡绿道网络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打造完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已初步建成社区绿道4条,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10处,结合公园城市示范街区打造完成了以红照壁南街绿道为代表的社区绿道及配套建设,展现出美好的生活场景。“一廊三境十三美”立体山水公园城市格局精准画像逐步完善,“一轴一带两核三心六镇”全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优化,“多中心、多组团”空间格局基本呈现。

(二)场景营造现状分析

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与天府绿道设计打造中,均强调了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思路转变,主旨在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促进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使城市公园在具备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在绿道中植入更多的公共空间场景,实现“人、城、境、业”的和谐统一,目标是深度体现场景精神、充分考虑使用体验、全面营造特色场景。

结合公园城市建设与天府绿道设计理念,场景营造的类型包括:一是生活休闲场景。生活休闲场景是绿道设计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直接体现,将运动、游乐、休憩等多元活动融为一体,展现开放乐活、和谐共享的生活之美,提升市民获得感与幸福感;二是文化艺术场景。文化艺术场景内涵极其丰富,且呈现形式各不相同,是绿道中画龙点睛的亮点,也是最有别于其他场景的唯一性和独创性的特质所在;三是自然生态场景。自然生态场景是依托于周遭环境、自然格局、地域文脉的场景类型,呈现出原生、乡土的地域特色;四是消费场景。构建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场景,是天府绿道场景营造与传统的空间建造最显著的区别。依托空间,策划活动,植入业态,着眼于长效、动态的使用和运营周期中,保持场景可持续的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目前彭州的天府绿道场景营造做到了以下几方面,一是结合社区发展治理。结合公园城市特色街区打造、街头绿地建设等,通过社区绿道建设及场景营造,将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公园绿地以及产业功能区相结合,形成方便市民上下班和娱乐休闲的绿道。例如红照壁南街绿道植入健身器材、党建宣传等各类景观小品、望蜀里小游园绿道增设饮水点、地埋式垃圾桶、户外工作者休憩站等便民设施,通过社区绿道引领,营造文体、智能、智慧相关场景要素,激活社区单元的发展活力;二是在改造中,按照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指引,打破传统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的布局模式,按照“可进入、可参与、可阅读、可感知、可体验”的原则,将人行道优化成社区绿道,将传统绿化带升级为带状公园。例如牡丹绿道、官渠郊野公园新增运动健身器材、运动场所及相关配套设施等10余处,完善绿道场景,增加綠道新活力,变革了人行、慢行及绿化空间,完成了上班、回家路径在公园中穿行的探索,构建起符合公园城市特质的“绿道慢行交通+绿色生态空间+生活消费体验场景”的组织方案;三是有序推进绿道连片成网示范区打造。通过区域级和城区级绿道场景的营造,增加地块出让附加值,增加周边项目招引的吸引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休闲场景有待优化

一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绿道中人群交叉分布,需要不同的基础设施配套。目前相应配套建设不科学,公共座椅过于密集,而公共厕所、避雨亭廊缺乏;各类安全防护措施存在缺陷,防护栏、电力管井、排水管道等设置不足;没有合理规范的停车区,多数车辆乱停乱放阻碍道路交通;河岸桥梁太少致使游客需绕路折返;二是告示标志不美观。绿道是净化眼球、放松心情的好去处,而随处可见的高压线不仅挡住视线还造成安全隐患;各类安全警示牌简陋、不统一且随意摆放,有碍观瞻;霓虹灯光或颜色暗沉、或过于刺眼,群众愉悦度大打折扣;三是游憩锻炼设施不多元。绿道游憩群体包含孩童、年轻人和老人,娱乐需求各不相同,目前幼龄儿童及亲子类游戏设施缺乏,娱乐项目受众面窄且趣味性、生活关联性不强;四是服务管理不如人意。各项设施的常态维护不够,烂旧设施维修更换不及时,井盖破损、路面损坏等情况偶有出现;夜间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部分绿道沿线路灯偏少、偏暗,甚至缺失;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智能设施设备和响应机制不完善。

(二)文化艺术场景不够突出

一是本土文化符号不鲜明。彭州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天彭古蜀源,仙居牡丹乡”之称,但诸多红色文化,如“刘邓潘”起义旧址、“秉彝亭”、“猎枪会”等缺乏展示引领和宣传,人文地标鲜为人知甚至无人问津。场景营造中未及时将本土文化符号植入绿道建设,文化与场景缺乏高效的有机结合和互促相长,导致“见绿不见文”;二是宣传内容枯燥、载体单一。绿道作为向人群传播文化的载体,科普教育相关的场景营造过于单一,宣传内容呈现方式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展板、画报及画廊,加之内容枯燥、受众不明、无年龄分层,场景吸引力大打折扣;三是活动形式同质化。绿道日常开展的各类活动千篇一律,与新技术、新理念融合、创新、赋能等方面几乎零相关;且活动低端无趣,无自身特色,科技创新等体验项目开发力度不足,缺乏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三)生态场景还需加强

一是原生景观的保育不足。绿道周遭的原生景观是最优质的生态资产,当前场景营造时常忽略原生景观或植被,破坏原有自然格局和地域文脉,利用山林、农田较少,反而刻意移植景观石、园艺植物、雕塑等,不仅与原有风貌不协调,更增加了景观营造的建设成本;二是因地制宜的创新理念不足。场景营造时常被单一理解为铺路、植树、种花,比较依赖公园、湿地、河堤的改造,忽视了作为居民可触可及、步步皆景、串联节点的乡间小道、社区便道;在串联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特色区域,打造多元化特色营造方面还比较缺失;三是日常养护管理还需加强。因经营维护主体不明确,导致日常养护管理缺失,常见于绿化养护不到位,树木生长不良、偶有虫害,树下杂草丛生,植被修剪和垃圾腐物清理不及时。

(四)消费场景供给不足

一是消费业态低端。绿道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利用生态价值外溢带来消费客流的重任。目前的消费场景营造缺乏统一规划,售卖摊位随意搭建,生产垃圾四处丢弃,形成低端、零散且混杂的局面;小商小贩占道销售,存在经营不文明、卫生条件堪忧、造成油烟噪声污染等问题,与广大群众以休闲、放松、娱乐为主的绿道属性需求存在较大出入;二是体验性消费供给不足。大部分消费场景营造由传统零售商业模式主导,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内涵不丰富,缺少品质性和多样性的互动,难以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创意型、特色型的消费供给不充分,使得消费者选择少、体验感差、参与不足,进而导致消费场景吸引力不足、消费黏性低、人气聚集不够;三是绿道与新业态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绿道的消费业态目前还存在着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度不高、功能复合叠加成势不够以及综合效益统筹兼顾性不够等问题,绿道经济尚未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对新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绿道的品牌运作效率不高,造血功能不足,影响到绿道的生态价值转化。

三、对策及建议

(一)配套支持,协同完善各类设施

绿道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实现公园城市“奉公服务人民”的目标,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有了更优质更高端的追求向往,配套设施的增设需完善城市功能,铺就高品质生活。

一是以人为本,科学设置。打造可及便捷的绿道系统,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休憩节点的设置、不同人群活动场地的安排、座椅、灯具、导视系统等的设计,均能展现绿道场景营造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通过网络调查及现场随机抽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大众需求,相关部门根据真实数据反馈,拟订方案,投入资金,科学合理地增设完善各类设施。确保主要交通干道与绿道场景的合理有机衔接,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统一,围绕人的需求,增强空间归属感。错位加强座椅凉亭、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卫生医疗、文体商业等设施,优化美化绿道基础设施,增强景观性,实现“有綠化有标识,有驿站有公厕,有游客有咨询,有危险有提醒”的全方位支持。

二是因地制宜,精准整改。根据“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天府绿道规划体系分类(图1),区域级绿道场景营造依托生态资源与山水格局,应重点整改生态和旅游配套设施;城区级绿道场景营造与城市慢行系统紧密结合,应着力完善交通和商业配套设施;社区级绿道场景营造串联各类公共服务,应主要推动“绿道+公共服务”建设,助力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以绿道开敞空间为载体,加强休闲和运动配套设施。各级绿道要有机衔接,方便市民上下班和感受自然。不同层次设施配套有不同的缺陷,要及时发现问题,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配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现将绿道与生活优化相结合、叠加链接诸多生活功能的全方位服务。

三是科技赋能,优化管理。惠民便民设施是群众绿道游憩,进行休闲活动的基础保障,优质完备的服务是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重要支撑。建议进一步明晰相关建设、运营及服务的主体责任,同时在已有的基础服务上,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构建覆盖绿道系统的智慧管理平台,从文化、体育、旅游、商业、农业五个方面,为市民游客、企业商家及政府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数字化服务。让市民通过手机即可熟悉景点状况、规划出行线路、线上预约消费、导航各类景点;建设智慧安全韧性绿道系统,及时为游客提供安全预警,预防绿道安全事故,并全面推广智慧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切实为市民游客、运营主体及政府部门提供更加规范、智能、高效的服务,实现后期运营、服务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与完善绿道便捷功能的紧密结合。

(二)根植文化,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一座城市的独特性源于它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绿道建设应将触角延伸到文化资源,用绿道把历史遗迹、文化点位与市民联系起来,让人们更好地去体验和感受,带来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绿道文化场景的营造,应在梳理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明确定位,营造氛围,从而提升群众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一是展现文化底蕴。历史是文化的根源,是文化形成的基础,民俗风情与群众艺术就是对历史、对文化最好的记录与传承。彭州的文化底蕴丰厚,有历史名人李一氓、何秉彝、杨石琴,有本土特色如牡丹文化、陶瓷文化等。文化场景营造中要深入挖掘相关历史名人和本土特色的背景故事,在景观设计中以名人雕塑、历史建筑、本土文化主题打卡地标等形式予以植入,并与周遭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等串联,融合牡丹文化、陶瓷文化、创新创意文化等元素,展示本土文化典故,以绿道为载体“讲好彭州历史文化故事”,体现彭州的历史传承意义。

二是丰富宣传载体。“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主流文化不再可能像以往那样以一种垄断强迫的方式让大众接受,只能遵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并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去赢得大众。”在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思路时,应借鉴大众文化的通俗性、趣味性、流行性、商品性和媒介性。如在宣讲历史文化名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采用微电影、小视频等创新形式,将枯燥、无声、无形的文字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立体形象,拉近官方主流与普通大众的距离;除了传统的图文宣传,还可引入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及文创项目,提升文化价值。

三是拓展活动形式。要凝聚群众的文化认同,需要组织大家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传统的歌舞表演等文化拓展活动缺乏互动性,应当增强群众的参与度,以本土文化特色为切入口,打造年轻群体追捧的音乐交流会、家庭成员喜欢的亲子互动游戏、个人团体乐于接受的民俗体验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彰显文化特质。

(三)生态筑基,创新融合绿色发展

生态自然景观的品质是影响绿道游憩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场景营造应当以生态为抓手,牢记“绿水青山”理念,提升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环境。

一是保育原生景观环境。生态场景营造应当按照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以天然的河流湿地、原生的乡土田园和繁茂的川西林盘等优质生态资源筑基,辅以地域文化景观,真正让生态绿意浸润社区院落、惠及千家万户。尽量保留原生植被,保持自然生长,根据原有景观进行整体规划,特色打造,突出原生性;新栽植物可强调每个分区的主题特色,利用花草树木和田间作物的轮作、间种,构建四季有景的生态景观,突出融合性;科学设置人造景观,最大程度上减少“为了建设而建设”的人工痕迹,避免场景营造的同质化。

二是增强绿化养护管理。绿化养护管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三级联动,需要确定经营维护的主体、明确各方职责;需要积极探索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管理和维护,加强有效資金的投入;还要提高专业养护人员素质,定期考核绿化养护工作,建立科学的养护体系。在养护管理中做到及时对绿植进行整形修剪,增强透风透光性,促进植物合理生长;加强病虫害防治,药物遏制病虫害,促进苗木健康生长;日常定时定点灌溉、及时清理杂草枯苗死苗,确保苗木存活率;对绿地内的排水设施进行检查疏通,保证雨水顺利排出,防止出现汛期积水现象。

三是营造特色地域业态。《成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推动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营造自然、经济、社会、人文有机交融的景观风貌”。生态场景营造要充分结合绿道网络、水系脉络、乡土田园等特色资源,重塑城市发展形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助力将城市建设模式从“城市中建公园”转变为“公园中建城市”,积极探索“绿道+林盘”“绿道+景区”“绿道+产业园”模式“串珠成链”的核心功能,助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并依托“农业+旅游”“农业+康养”等发展契机,打造以山地运动、森林康养等为主题的生态场景,着力推进三级绿道建设,串联特色镇与川西林盘,助力打造“点、线、带、面”相结合的全域休闲旅游格局。构建“农业景区/园区+林盘+特色镇”的发展模式。

(四)以人为本,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消费场景营造是一项构建新经济、新业态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全局观念、创新思维和长远眼光,针对绿道体系吸引的目标消费群体,立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和真实体验,引入国际前沿消费风尚,吸引名家名人名企名品入驻,构建消费新场景,将“消费流”转化为“商业流”,形成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持续抓好“细枝末节”,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一是提升消费品质。相关部门应合理规划,推动绿道传统商贩零售模式向流动性便利店发展,打造主题鲜明、服务便捷的宜人环境,狠抓占道销售、经营不文明、卫生不过关、油烟噪声污染等问题,按照统一的形象标识、服务管理、设施配置等要求,推动商业消费向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综合评估人流量、消费力、场景可行性等,科学设置消费点,增强消费便利度,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二是丰富供给类型。通过创造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产业,打造生活消费场景,将绿道消费场景打造成为彭州的一张闪亮名片。在保证一般群众日常生活性消费需要的基础上,丰富消费模式,支持发展中高端业态。重点打造“食、游、购、娱、体、展、演、住”等在内的多元消费场景,如游乐消费、民宿消费、运动锻炼消费、文创项目消费等,提升群众消费的黏合度;引入有特色的新型体验式业态,如亲子厨房、巴士餐厅、虚拟超市等,补充当前休闲娱乐业态的不足,满足大众以休闲、放松、娱乐为主的消费属性需求,带来不一样的消费体验。

三是延长消费时间。根据商务部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大部分消费都发生在夜间和节假日;因受疫情影响,短途周边游成为消费新方式,并呈逐步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夜间和节假日消费潜能巨大,短途周边游更是主力军。绿道消费场景的营造应着眼“本土居民享受”和“外来游客留宿”两方面,一是打造“夜游+夜宿”的主题场景,形成全方位沉浸式的“夜生活综合体”消费模式;二是打造绿道特色消费打卡地,稳固“后疫情时代”节假日短途近郊游模式。

参考文献:

[1]罗疑惠,李渊.郊野型绿道品质、游憩满意度与健康效益研究——以成都市郫都区郊野型绿道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6):111-120.

[2] 张小丽,向燕琼,张竹萍.城市绿道中的道路景观研究分析——以成都市三环熊猫绿道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12):111-113.

[3]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26(12):88-93.

[4]何徐兴.浅析新零售时代下城市特色街区消费场景营造的路径——以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市民休闲区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0(33):3-5.

[5]王洁.城市绿道文化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成都锦城绿道为例[J].四川建筑,2018,38(06):10-12.

*本文系2021年四川省委党校调研课题项目“公园城市背景下天府绿道多元场景营造的调查研究——以彭州市为例”(项目编号:DY2021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何洋漪、杨慧,中共彭州市委党校;李佳,彭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