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3-01-27葛燕石宏伟
葛燕 石宏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文化发展。但是通过研究发现,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如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民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亟须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健全体制机制、培养村民文化素养等策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分析;对策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工程。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础任务,乡村文化建设是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在新时期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涌现出一些新矛盾。为此,需要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提出切实的对策和建议,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一、乡村文化的相关概念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它是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而言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本文所研究的文化主要是狹义的文化。
(二)乡村文化的概念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村文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乡村文化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科学文化以及组织制度等的总和。乡村文化主要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的,植根于乡村传统文化,它承载着村民们淳朴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素养、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等,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一种精神寄托。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经济的反映,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人在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因素,广大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其文明素养的高低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让农民更好掌握诸如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的科学技能,从而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增产、增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利用数字化的网络平台,使广大农民成为运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的新型现代化农民,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另外,在新时代,文化消费作为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路径,在生活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文化作为人类相互沟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凝聚、规范社会群体的重要功能,乡村文化则对乡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重要影响,是维系乡村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变化,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农民开始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开展文明乡村建设,改善农民整体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让文明淳朴的乡风民风在农村蔚然成风,增强广大村民的乡村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使得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法治、德治和自治三者相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首先,法治是检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要实现现代乡村法治,必然需要在乡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律,让村民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做到更好地学法、懂法和用法,让基层干部自觉培养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普及法治文化,使村民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法律,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让村民更加尊重法律,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其次,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提高村民道德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都十分崇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个层面对新时代的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摒弃和剔除低俗、封建、落后、腐朽的文化,促使村民讲道德、守道德、崇尚道德。另外,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的不断健全,要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民主政治中,实现村民自治,需要村民拥有更高的文化素养,这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使村民拥有自治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民主政治,实现农村地区的“四个民主”。通过在乡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顿基层干部中封建、官僚的不良作风,让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有能力的干部领导班子进入农村,确保基层民主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
(四)实现乡村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根本,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有力的价值支撑。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根与魂,是实现乡村文化自信的基础所在、命脉所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先进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广大农民对家乡乡土文化以及正确价值观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农民自觉保护和发展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随着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一)乡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在农村地区开展了许多种具有当地特色、深受广大村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例如舞狮子、杂技、扭秧歌、戏班子下乡、乡村演唱会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活动,举办农村生态旅游文化节、农村读书节、农村运动会等,开展党史答题、诗词歌咏比赛等文体竞赛活动,使得村民们的娱乐休闲活动丰富多彩。
(二)乡村文化设施更加健全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乡村文化发展,在许多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乡村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大舞台、健身房、篮球场、体育馆、乡村藏书馆、电子阅览室、自习室、乡村电影院等,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场所、阵地和平台,为村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
(三)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加强
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和措施,大力宣传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建设乡村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随着乡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村民也比以往更加重视乡村文化发展,意识到不仅乡村经济要振兴,文化也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振兴。如今,农村各地基本上都绘制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墙,建立起了“好人榜”“最美家庭”“孝亲敬老”等宣传栏,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和提高自身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
(四)农村教育状况持续改善
在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农村各地逐步建立起标准化的幼儿园,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也有了更好的保障。另外,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也已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开始适应城镇化教学的发展,教育资源在配置上更加优化,农村的教育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升。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和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文盲率大大降低,村民网络普及率逐年上升。另外,近年来,随着村民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村民对其子女的受教育情况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对一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更加倾向于对其子女的教育投资。
四、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农村,很多地区虽然已经投入了一些基本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但仍然存在着文化设施种类少、场地面积小、文化场所地理位置设置并不合理等问题。再加上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保护,村民们自身也缺乏维护设施的意识,导致很多设施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很少能够被充分有效地使用,导致设施逐渐陈旧老化,其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最终只是变成了摆设,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第二,农民缺乏主动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少村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既没有意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自身作为文化建设主体对于鄉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而认为文化建设只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基层干部的事情,与自己并无多大的关系,因此其参与文化活动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只是抱着新奇和跟风的态度去参加,时间长了之后便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例如有些地区的农家书屋一年到头也很少有村民去看书、借书,举办农村运动会也鲜有村民报名,大多数村民对文化活动都不是很感兴趣,导致其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度较低。
第三,乡村文化建设尚缺乏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都缺乏一支质量好、素养高、年轻化的专业人才队伍,文化建设队伍大多都是由村里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还身兼数职的人员组成,普遍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培训的现象。文化建设队伍素质的好坏、能力的大小,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能否切实有效地实现有着重要影响。
第四,乡村文化活动内容不丰富、质量低,与农民的期望不符合。从总体上来看,不少农村地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很多文化活动只是应付完成上级部门传达的任务和指标,并没有尊重村民的意见和愿望,其提供的很多文化服务往往不符合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自然也无法吸引村民广泛、积极地参与其中,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通过对上述乡村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有关部门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远远不够。经济是文化的物质基础,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管理和维护、一些文化活动与项目的长期运行、专业基层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村民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的培训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得以正常进行。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没有物质方面的重要保障,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其次,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很多基层组织和干部在落实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建立文化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性,没有建立专门负责乡村文化建设的部门或机构,在制度层面上,甚至也没有落实一套系统完备的规章、政策来保障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基层干部和部门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组织性差、执行力小、管理不到位、监督力度小等问题,阻碍其进程。
再次,重经济、轻文化的落后观念在不少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在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部门以及基层村干部为了完成硬性任务和指标,更多关注的是乡村的经济发展,注重于提高乡村的GDP大数据,单纯地以为乡村经济得到很好发展了,乡村振兴也就实现了,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实是一个整体工作,需要从各个方面做出努力,实现全面振兴,因而忽视了乡村文化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外,不少村民由于没有接受很好的素质教育,文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有关部门宣传不到位,村民们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家庭年收入、改善家庭物质方面的生活条件,对文化活动则没有太大兴趣,认为文化活动可有可无。
另外,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依然面临着空心化现象,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主体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和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中年甚至老年都选择去大城市打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在外出的农民工中,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101万人。我国大多数农村常年只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身体素质差的村民,农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基层干部和公共服务人员也多由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人来担任,乡村文化建设缺乏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创新性强、年轻化的专业人才。
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摆脱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在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同时,还要在设施维护与管理上继续进行投资,让乡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不会因为资金短缺而缓慢;其次,还要积极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鼓励、支持各行各业各界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共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二)建立系统完备的体制机制
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规章、政策和制度,建立一整套系统完备的体制机制,使乡村文化建设在组织、管理和执行等各个方面井然有序地进行。在基层设立负责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或部门,建立一支专门的人才队伍,定期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增强文化建设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要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增强干部和村民自觉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创新运行机制,发挥乡村文化建设的民主性,广泛收集村民的意见意愿,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以村民为主体、中心,把村民合理的实际文化需求纳入其中。
(三)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要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从农民自身下手,完善农民素质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农民。村民是乡村社会的绝大多数,是主体力量,村民文化素养的高低,对乡村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更大成就有直接影响。由于很多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还有不少村民甚至是文盲、半文盲,导致他们对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都比较低,有的人即使有参与文化活动的想法和意愿,但却不能很好理解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宜地对村民展开培训,提高其整体文化素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相关政策、制度,培养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坚持“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和理念,致力于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普遍提高全体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使乡村文化建设后继有人,从而能够可持续发展。
(四)鼓励村民返乡助力乡村发展
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各地方政府要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村民居住条件,满足村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基本需求,鼓励村民返乡创业、就业,吸引优秀人才常驻农村,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空心化”严重的问题,从而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更多年轻、有活力的血液。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国上下持续努力。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健全体制机制、培养村民素养、吸引村民返乡等有效措施,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北京:国家统计局,2021-04-30.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1-02-22(001).
[4]李关勤.试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J].农家参谋,2021(07):3-4.
[5]张萌,张文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困境与破解路径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31-34.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项目号:21ZZA002);江苏大学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项目号:Y20C006)。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