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区域作业管理变革的三重审视
——以“双减”国家试点城市A市为例
2023-01-26张海水
张海水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30)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文简称《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意见》的直接目的指向“双减”(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最终实现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其中,“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双减”双重任务之一。《意见》对各年龄段作业时间进行详细规定,并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方面提出推动作业管理变革的方向及具体要求。“双减”实施一年来,各地推动作业管理变革,基本实现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作业时间控制、实施“零起点”教学、不给家长布置作业等五项工作全面达标,“控量提质”的作业减负局面初步形成。本研究以“双减”国家试点城市A市为例,基于全市各区及近200所学校作业管理案例,对“双减”一年来区域作业管理变革情况审视,并对后续发展提出改进建议。
一、第一重审视:作业管理变革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一)将作业管理纳入教研体系
市级教研部门指导各区、各校组织教师开展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小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并组织相关研究成果、经验材料征集活动。区级教研部门将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纳入区、校教研体系,制定各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安排学科教研员到各片区蹲点,开展系列专题教研活动,引领全区教师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提高教师自主设计作业能力。
(二)强化教师作业管理职责
完善各层级制度设计,将“作业管理”纳入教师重要职责之一,包括:认真分析学情和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做好答疑辅导;不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与此同时,各学校教师普遍通过校本研修、研讨、集体备课等日常教学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三)着力完善区、校两级作业管理机制
市级层面明确“控量提质”的作业管理发展总目标,各区、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推进建立完善的作业管理有效落实机制。如X区明确“有控量保质具体机制、有教师指导及批改相关规定、有作业监测机制、有明确禁区”的作业管理“四有”要求,督促各校做好作业管理“两公示、两监督”全覆盖,切实压减校内作业总量和时长。M区印发《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监测办法》等相关工作指引,建立“校、级、班、科”四级统筹机制,强化“作业五个要”(教师作业要全批全改、共性问题要集体讲评、个别问题要面批矫正、作业错误要督促订正、教师要根据实际调整进度)、“班级群三不得”(不得多设班级群、不得在班级群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在群里进行作业“打卡”)。学校层面着力建设“校、级、班、科”四级统筹机制,畅通作业管理在校内各层级之间的管理。如A学校构建“一体三课五定六检”的科组管理机制。“一体”指充分发挥学科组集体效能,建立科组教师成长共同体;“三课”即通过“观课—研课—议课”活动,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五定”即强调科组教研活动要做到“定计划”“定地点”“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六检”即定期对本备课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听课本、集体备课记录本、研学案、测试卷、学生作业本等六项检查。B学校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对作业设置和批改等提出具体要求。如英语设置《教师作业登记本》,语文通过精细化作业管理机制“以学为本”设计《课前学习预习单》《课上学习任务单》,数学设计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
(四)以项目式研究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效能
如A区开展“以学为本”理念下的“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研究,语数英各学科分别面向全区开展“以学为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X学校开展基于季节变化的作业设计项目研究。如《秋天课程》作业设计,美术学科老师带领学生收集树叶、制作树叶画,数学学科老师指导学生测量树叶长度、计算树叶周长,语文学科老师引导学生为树叶画配诗文。M校开展基于情境的作业设计项目研究。如校运动会作业设计,语文学科老师布置用日记、书信等形式记录盛况,数学学科老师根据比赛数据编写数学应用题,班主任老师要求撰写班级参与校运史。M学校以“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为抓手,以项目式学习和研学课程为载体,在各学科教学设计中和作业设计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N学校聚力开展“适性发展”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包括: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每节课留5~10分钟进行当堂作业;遵循课堂作业重“双基”,课后作业重巩固,拓展作业重探究的原则,设置了课内、课后、拓展性三类作业;以激趣为主,丰富了体育、阅读、劳动家庭作业的评价;通过不定期作业检查控质,以电子公示+纸质公示控量。
(五)以常态化督查促作业管理有效落实
如X区建立“区教育局—教育指导中心(区教育研究院、教育集团)—学校”三级作业督查机制,实行三级督查(区教育局飞行检查、指导中心全面检查、学校细致检查),确保控制作业时间。X校建立“三时三方”作业监督机制。“三时监管”指:每天值日行政在企业微信的“一日巡值”;备课组内的“一周互检”;教导处开展学生作业情况的 “每月调查”。“三方监管”指:“教导处+级组教师一周的级组作业公示”“家委监督员每天的班级作业公示”“班主任每天的总量调控”三方监管。M区全区基本形成了“基础型+拓展型+活动型”的作业模式,建立了“必选+自选”作业超市。A学校聚焦英语学科特点,开展搜集类、制作类、创编类、设计类等个性化英语作业。M校开展“双减”多元化作业展示,包含口语作业、拓展作业、英语/语文阅读、亲子游戏/运动、家务劳动、美术作业、音乐作业、实践作业、睡前感恩等九大类。A学校作业设计突出“六性”(趣味性、基础性、探索性、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将巩固类作业与阅读、探究、实践、合作、体验等类型作业相结合,提升各类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第二重审视:作业管理变革面临的困境
(一)只重书面作业管理
《意见》提出“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学校落实该项要求时,在“书面作业”的概念界定上“做文章”。学校片面地认为,只有需要学生借助笔纸等工具完成的作业才称之为“书面作业”,其余如需要学生在APP上完成的作业或学生主要通过口、脑使用达成记忆的作业及其他类型作业,都统归为“非书面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引导教师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部分必须完成的书面作业,将剩余的书面作业作为学生家庭作业按《意见》时间控制要求布置给学生,并同时还将更多口头作业(如预习新课、背诵语文课文、记忆英语单词、背诵其他学科识记类内容等)布置给学生在家庭完成。调查发现,部分学校还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回家后在APP上就当天学习内容进行答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书面作业负担减轻了,但非书面作业负担却大幅加重,学生的整体作业负担呈加重的可能。
(二)孤立看待作业改进
尽管《意见》对“作业管理”从完成时间、布置年级、管理机制、批改等维度进行了翔实的规定,但各地普遍出现将政策要义及目标简单地转化为“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作业时间控制、实施‘零起点’教学、不给家长布置作业”等五项主要内容,并确保全面达标。过多将目标聚焦在“时间”“场域”“容量”三个方面,如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在规定的场合完成、规定每次作业的容量,这样的控制,不但不能带来真正的“减负”,还让作业成为导致教学失效的全新因素[1]。
(三)适应作业管理的体系化变革缺位
作业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涉及学校多个方面的协同,若只关注作业本身,不能对其内在环节和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则很难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2]。当前,在教师作业设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作业管理难度增加与在职教育培训的互动、教师作业管理负担的增加与相应减负举措的完善、学生作业的高效完成与自律性的提升、家长对作业减少带来的焦虑感及其化解、作业管理提升要求与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及规划应对。
三、第三重审视:作业管理变革的未来路向
(一)健全作业管理成效评价监测制度
“要正确认识作业的育人功能,实现从关注知识的习得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合理有效的作业评价机制。”[3]《意见》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作业管理工作目标。可以说,“双减”作业管理工作目标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目标,既有显性目标、又有隐性目标。为此,应聚焦作业管理的关键领域细化评价指标,以第三方机构或组织为实施主体,结合定量与定性维度,对政府各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等机构或群体定期开展抽样调查,动态监测作业管理目标达成度、成效满意度,并依据结果强化在绩效考核、工作改进等方面运用,厘清权责边界,提升各治理主体的权责意识及政策执行力。
(二)提升教师作业设计综合能力
一是提升教师作业设计反思性能力。教师要通过集体教研、自我反思等多元方式,从作业的目标、作业布置的一般步骤、作业形式、作业属性、作业结构、作业难易度等层面来思考作业设计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与质量[4]。二是强化基于课程与教学系统改进的作业设计能力。从课程标准的深入、透彻研究到学段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过程、方法探讨,再到巩固、拓展、拔高性作业的设计等方面强化教研活动[5],在根本上促进教师课程理念、教学能力、作业设计能力等系统性提升。三是提升遵循边际效应与个体差异的作业精准化设计能力。在全面控制作业总量的约束性目标下,作业总量并非越少越好。教师在深入研究教学效果、学生基本学情等情况下,聚焦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学生相应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运用设计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发展水平研判的能力[6],设计并安排相应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习题训练,制定符合不同发展层次学生需求的适量作业[7]。与此同时,针对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聚焦自律性提升强化作业设计、布置、评价、辅导的个性化、定制化。
(三)体系化改进作业管理
一是强化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以学科组、年级组对作业统筹为抓手,突破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个体主义与学科主义,推动教师间开展作业管理合作研究,降低教师作业管理负担,全面重塑学校系统化的作业改进[8]。二是重视跨学校、跨区域成功经验的共享与校本化运用。打破区域、学校之间的壁垒,搭建区域、校际间经验分享平台,促进教师共性经验与个性化探索有效结合。三是增强师范生作业管理能力培养。探索在师范教育体系中增设作业管理能力培养课程模块,提升准教师作业管理素养。
(四)合理利用现代技术为作业管理赋能
在作业设计、应用、辅导、反馈、评价等全流程实施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科学采集与分析、满足教师与学生关于作业的个性化需求等,提升作业管理效能[9]。在这方面,应着重强化作业设计数据库及电子化作业管理平台创建。如有研究者基于实践探索提出利用智慧课堂等实时反馈技术以及微信、钉钉等移动办公软件打造更加科学高效的作业反馈体系[10];有研究者设计构建云盘式作业管理平台,采用Flask的Web框架,结合数据库的便捷数据管理,实现文件上传、共享、管理、评价等功能,且上传文件类型和大小可限定,支持多用户并行访问,安全性较高[11];有学校利用数智化作业管理平台,构建数据在线、资源共享、家校协同的作业管理模式,有效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