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及机制研究*

2023-01-24汪世爽

智库时代 2022年44期
关键词:师德师高校教师师德

汪世爽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自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暴露出的师德师风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近年来,社会对高校师德师风的要求逐渐提升,提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要完成立德树人使命,关键在教师。“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既是对教师群体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师德师风提出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身负青年学生引路人之重责,出现于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重要人生阶段,应当主动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同时高校应当重新审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制定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督促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内涵

(一)师德师风基本概念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个体的行为规范标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拥有的职业品质与修养。师风,指的是教师群体所形成的共同的行业风气,是较为稳定的职业氛围。师德是师风的具体组成部分,师风是师德的总体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师德师风所包含的范围甚广,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便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教育家,出现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寓教于乐”等优秀的传统师德文化。针对教师本职工作,传统文化将其概括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道理,指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注重学生个人修养的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提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无德者则不可以成才。“授业”即授以学业技能,作为高校教师,应当传授学生建设社会与国家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解惑”即为学生开解困顿与疑惑,作为教师应当首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积极追寻真理,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三者缺一不可。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等教育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节点,高校教师担负着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基础人格的塑造,过去的许多年里,全社会都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响应社会需求,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广义上来讲,包括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高校教师承载着国家希望,肩负立德树人、造就栋梁之材的使命,因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往往高于其他职业。尤其是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后备军,他们与学生沟通十分密切,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有关教师师德师风争议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又以部分高校教师失德事件引起的关注和影响最为广泛。目前频频发生的高校教师“失德”“失言”事件,反映了部分高校教师依旧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偏颇,职业素养不高、功利性倾向突出等严重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对教师队伍的质量考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朝着良性方向前进。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加强了师德师风监督管理,提高了底线思维,有效提升了教师道德素养,但师德失范现象仍时有发生。典型事件包括学术不端、利用职务之便违规使用经费、破坏师生关系、违反公序良俗等。自《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发布以来,教育部已经通报了十批违反准则的典型案例,一经发布便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作为高校教师,如发生失范行为,即使是个案,也会带来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除此之外,不难看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更为迅速,相关师德失范事件关注度逐渐提升,由此带来的网络影响力空前提高,对于教师队伍与高校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要格外注重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内含原因,还是由于教师本身政治素养不够高、主体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所致。随着教师队伍扩大,进入教育行业者增加,部分人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缺乏立德树人的根本信念,对学生关注不够,难以达到为人师表的要求,更有甚者对国家前景与发展方向存在质疑,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加强教师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保障师德师风的建设。此外,有些教师对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也不愿意有意义地参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他们参与的原因主要是迫于上级的指示和压力,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本身对此类活动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宣传程度不够有关。

(二)高校师德教育体系不完善

1.师德师风教育体系停留在理论层面,培训方式相对单一

大部分高校主要通过座谈会、培训会、表彰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存在“填鸭”现象,培训方式缺乏规范性、连贯性和趣味性,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难以自觉参与其中。另外教育内容基本都是转发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政策文件,具体到各学校各部门时,则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必然难以引起教师共鸣。

2.缺乏师德师风培训的专职力量

目前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部分以各部门自行组织的方式为主,偶尔举办相关讲座。同时相关的专职人员较少,部分高校甚至没有配备相关人员。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高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无法串联成体系,教育工作进度缓慢。

在师德师风的管理层面,大部分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师德师风管理和建设机构,导致高校在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容易造成人员分工不明确,决策制定与执行缺乏科学性,具体执行效果打折扣等问题。

(三)高校考核机制相对单一

(1)考核指标单一。新时代以来,虽然师德师风建设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但相关的考核机制仍然缺乏。高校虽然也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大部分都是原则性要求,缺乏细致的评价指标,考核时只设立了简单的等级,教师难以明确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这样的考核机制显然考核力度不够、效果不好,因而导致某些教师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更有甚者,依仗自身的科研能力,便不将师德要求放在心上。另外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科研成果与课题数量,缺乏其他形式的考核指标,导致教师盲目追求科研数量,忽视教学,缺少对教学工作质的追求。有些教学效果较为良好的教师,也由于科研要求严格而无法继续提升教学质量。从网络舆情来看,学生对此也深有感触,甚至有学生在网络呼吁:“让擅长科研的老师回归科研,让擅长教学的老师回归课堂。”因此,必须让教师回归教育本身,而不应单以科研业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否则不仅会导致教师缺乏自我反省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对整体的教师风气带来不利影响。

(2)缺乏自查与监督。目前所通报的有违师德事件,大部分都是当事人通过网络渠道发布的。相关高校监督机制不完善,举报渠道不畅。另外高校缺乏主动查处相关事件的力度,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进行自查,所谓的检查大部分流于表面,缺乏力度和效率,只能亡羊补牢,由此带来的对于学校甚至教育界的负面影响则难以消除。

(3)相关事件处理力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思想根深蒂固,当高校出现违背师德师风事件后,部分学校为维护学校声誉,维护考核机制,对涉事者处理力度较低,甚至只进行部门内部处罚,难以形成震慑作用,不利于良好师风的形成,难以对其他老师形成警示作用,也会引发社会对高校的不满,反而不利于学校声誉的建设,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三、师德师风机制建设完善措施

(一)加强教师理想信念的树立

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应当坚定不移遵循新时代教师要求,认真学习有关师德师风的规定。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所谓自我修养,应当是为人师表的根本,自律自修需要牢记立德树人的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时代,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偏颇观点传授给学生,若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对学生的三观树立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提高认识,提升重视程度,鼓励老师提高奉献意识,逐步转变思想,坚守教书育人崇高信念。我国五千年历史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传统,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和天地、父母处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的。因此社会各方对于教师的道德要求往往高于其他群体,教师本人要以更高于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光要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在道德层面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注重为人师表,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上好人生的每一课。

(二)优化师德师风教育体系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着力推进教师的职业理想建立,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可每年开展专题研究,制定师德培训计划,纳入教师理论课程,定期召开学习研讨,学习讨论师德建设相关文件,做好日常教学和教育宣传工作,加强监督、爱国主义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引导教师提高政治觉悟和服务意识,提升德育水平。通过在职培训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等方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内容要严格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从政治出发,促使教师坚定政治立场。不久前,上海某高校教师发表不当言论,在网络上造成大量舆论风波,影响极坏。教师一言一行不仅关乎学校声誉,更重要的是,任何教师的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个教师队伍的社会形象。因此,师德师风教育必须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外,为提升教师学习热情,应当充实教育培训内容,提升丰富度与趣味性。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外优秀教育理论,尊重高校教师需求,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制定多元化、科学化的教育内容。

(三)完善高校考核机制

考核体系是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出了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等十项准则。为保障教师行为准则的遵守,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由于师德师风具有抽象性,具体考核难以进行量化,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增加考核指标。高校在考核教师时,应当将师德师风考核放在首位,将考核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将教师的学术态度与敬业程度进行考核与记录。同时也应当适度引入学生评价,建立学校-学生双向考核评价机制。高校要注意修正过于追求科研数量的风气,适当引导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并重,避免教师为应付科研而难于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可以应用大数据,将师德师风考核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在信息保护法容许的范围内,通过网络数据的抓取,建立师德师风数据库,各用人单位在聘任教师前可对教师进行精确筛选,通过网络数据实行一票否决制,除了有助于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外,更可有效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

此外,高校在实行考核机制过程中也要注意考核与激励并重,通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积极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建立不同的激励体系,通过公平公开的方式树立师德师风典型,有效发挥机制效用。

(2)建立自查与监督渠道。高校首先要形成自查制度,对违反师德等现象要提升敏感度与感知力。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询问等方式,多方面、多渠道地收集获取学生有关师德师风的意见,但要采用程度要适当,当学生有相关诉求时,绝不可堵塞反应通道,也要注意材料证据的收集,科学合理地对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甄别;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舆情监督,建立网络监督平台,正面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3)加强惩处力度。各高校要将违反师德师风事件记录在教师成长档案中,摒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而是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违徳之人一旦出现便将其永久清出教师队伍,绝不可任其再次为师,另外可适当进行经济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惩处机制的震慑作用。

猜你喜欢

师德师高校教师师德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组织人事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