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互教互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3-01-24王伟伟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年3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素养教学模式

王伟伟

(江苏省东海县温泉中学 222301)

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将学生从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以知识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为目的,最终完成知识的高效学习.互教互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开启了素质教育下的全新教学模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互教互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1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定式思维严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不够新颖.时代在变化发展,教师唯有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及时做出调整和完善,才能真正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数学教师依然束缚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所选择的教学手段相对比较陈旧,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难以真正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2)过分关注理论知识传授.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仅要完成数学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还应以引导者的角色,在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过分关注数学知识的灌输,以讲解数学知识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综合性,难以满足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3)一味关注教学方法,忽略数学学科本质.面对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优化、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满足教学要求.但就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而言,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忽视了数学学习的本质,以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没有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阻碍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2 互教互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在学习中不再“唯教师之命是听”,不再局限于单纯地说教中,更加喜欢自己探究问题、自己寻求真相,最终在探究中高效达成知识、能力、思维等多重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拓宽了初中生的发展空间.与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相比, 初中“互教互学”模式真正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旨在借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唤醒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欲”,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交流能力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有助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是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传授的,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极强的被动性、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学生可在学习中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在平等的师生交流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再次,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互教互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兼“亦师亦生”的双重身份,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过程中,高效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同时,在这一教学模式下,不仅要交给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应引导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获取技能的方法,使其在学习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最后,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观念.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唯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以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要求.通过“互教互学”模式的应用,真正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也日臻完善,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观念.

3 互教互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策略

3.1 创设互动学习的情境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互教互学兴趣,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具备极强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互动互教”活动时,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水平等,结合教学内容,寻找到初中数学和生活的连接点,借助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情境,使得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逐渐进入到数学问题的主动思考和探究学习中.另外,在设计情境开展“互动互教”活动时,还应关注初中生的兴趣特点,使得设计出来的数学学习情境与初中生的兴趣相契合,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数据分析”这一部分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势必会游离于课堂之外,存在极强的依赖性.鉴于这一现状,为了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更好地参与到“互动互教”中,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搜集了大量的素材,以初中生感兴趣的体育竞赛作为切入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学校需要挑选一名运动员参加竞赛,应该怎样挑选才合理?在挑选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例如,在挑选跳远竞赛选手的时候,甲乙两名同学生的成绩比较接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5、70、75、80、65,73、74、75、76、77,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这一教学情境不仅契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与其学习兴趣点相符合,可最大限度唤醒学生的“互动互教”学习欲望,使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思考、讨论中,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教师还应及时做好“角色”的转变,以知识引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结合考试的要求,考虑甲乙学生的成绩情况进行选择.

3.2 生生互教互学

新课程标准下,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面对这一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唯有将自己从“课堂主宰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以学生为主体,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为了保障学习小组互教互学的效果,必须要将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2-5人之间,如果是两个人为一个小组,应以“中等生+薄弱生”最佳,如果是三人组则应以“优等生+薄弱生+薄弱生”为最佳选择,如果是五人组则以“优等生+中等生+薄弱生+薄弱生+薄弱生”为最佳选择.之后,就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以小组作为载体,围绕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共同思考、动手操作等,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圆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教学中,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本节课“互教互学”的目标设计为“掌握圆的相关概念,理解点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按照上述原则,以5人为一组的标准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太阳、车轮、茶碗”等作为导入点,引导一个问题:以前木工在做圆形物件的时候,只需要一根黑线,一直铅笔,就可画出一个完美的圆,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试试,并思考为什么?接着,就把这一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学生利用给出的教学用具:图钉和固定的黑线.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共同画圆的过程中,通过学优生的引导,共同总结出了自己的观点,初步形成了关于“圆”的概念.之后,教师以学生平时飞镖射靶的现象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在玩这一游戏的过程中,飞镖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优生的带领下,逐渐将这一游戏类比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上,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共同探究,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此,通过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不仅凸显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高效达成了知识、能力、思维等多重目标的实现.同时,学生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其他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共同进步,为其后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学习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动手实践中强化互动互教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互动互教教学法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真正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鉴于此,在开展“互动互教”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借助“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分析问题——提炼规律——表达陈述”这一过程,在实践操作中,了解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从中分析数学规律.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实验、观察、猜想、推理和验证的过程中,深化了数学概念致使,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例如,在“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教学中,为了实现“互动互教”的目标,就彻底转变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出了具备生活体验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异同?”接着,教师就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借助白纸对折,形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接着,又带领学生制作风车,并将其旋转180°.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发现之后,风车图形经过旋转之后,又与之前的图形重合到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真正理解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究.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积极开展互教互学教学模式,是突显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要借助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切实保障“互教互学”的顺利开展,切实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素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