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立学课堂 创新初中化学教学
2023-01-24赵冬冬
赵冬冬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226400)
1 立学课堂的内涵解读
在会议中提出的“立学课堂”,一方面明确地表示了“立”的是“学”,而非“教”,要求教师将关注点放在“学”上,坚持以“学”为出发点,以“学”为中心,为“学”服务,此时的“立”更多的是表现在行为与措施上,“学”则是指行为的对象;另一方面,“立学”又有着其独特的属性,其中的“立”指向目标与结果,而“学”是指向过程与方法,核心在于“学”中“立”,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立学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立人之学.“立人之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能够以培养出健全的、完整的人为宗旨,坚持以“立人”为价值取向,尊重每一位学习者,关注学习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秉承“立学”立场,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活动、思考学科问题的机会,在“学”中健全人格、品德,在“学”中掌握知识、积累方法、发展能力.
第二,立根之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而从“立学课堂”出发的教学,要求教师深入研究“为谁培养人”,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能够立足于从教育的根本目标角度出发,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学科技能,还要具备爱国、爱人民的情怀,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能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第三,立身之学.“立身之学”中的“身”,取字面意思即为“身体”,教育隐喻为“挺直身体地学习”,由此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国的特技教师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一文中表示:“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身教”大于“言传”,教师自身应发挥出榜样精神,以自身的严谨态度、理性精神以及批判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形成不迷信、不盲从的思维意识,能够在全身心地参与中,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
2 初中化学立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2.1 限教让学,调适“教”与“学”的主从关系
所谓“限教让学”是指科学地限制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做到让“学”先行,以“学”为重.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一系列的复杂事件,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追赶进度,而极少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此时“教”的行为、“教”的时间占据更大的比重,“学”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学习者没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参与到学科知识的探索中,从而阻碍了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形成以及理性精神发展,不符合“立学课堂”中的“立身”思想.对此,需要初中化学教师结合“立学课堂”的教育思想,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明确“教”与“学”的主动关系,能够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立学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这也是初中化学教学创新的重要前提.
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教学为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进入课堂之后,直接引入主题,并开始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这不仅没有发挥出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也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茫然的学习状态,不知道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在何处,缺乏针对性的思考.那么,在以构建“立学课堂”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在本节课的开展之前,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借助导学案指导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具体可以布置以下几个导学任务:
(1)能在常温下,易于和氧气发生反应的是( ).
A.铝 B.铂 C.铁 D.铜
(2)《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于公元2世纪由我国的古代炼丹家魏伯阳所著,其中这样写道:“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是说金子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
A.易氧化 B.易还原 C.很稳定 D.很活泼
(3)生铁和足量的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之后,剩余残渣的主要成分是( ).
A.铁 B.氧化亚铁 C.氧化铁 D.碳
(4)通过对生活中的铝制品观察,可以发现铝制品相较于铁制品等,耐腐蚀性能更强,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5)在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请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带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导学案的设计,实现了“学”在“教”之前,学生在独立学习中获得了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对于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产生了更为浓厚的期待.接下来,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生活视角,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化学情境,在化学情境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方案设计→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揭示本质的全过程.此时,学生是真正的课堂学习者,不仅全程参与了化学知识探索以及化学规律总结的学习活动,也能够品味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迷惑与困境突破的引导者,真正实现了以“学”促“立”.
2.2 自主与合作,促进化学课堂组织结构的变革
“立学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放在由“学会”转向“会学”,将课堂活动的重心放在由“知识接受”转为“体悟展示”,课堂教学形式侧重于从“面朝黑板学”转向“分组围坐学”,这是当今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也是“立学课堂”构建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组织结构变革主要途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兼顾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自主建构中做到有方向、有目标、有范围地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独学、对学、共学和群学等组块组合,从而多角度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课堂组织新结构.
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教学为例,这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内容,是初中生在接触化学之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可见其重要性.在此次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仪器装置、加热、装置气密性检查、气体收集和检验的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验制取氧气中总结出氧气的性质,加强学生对于氧气性质的了解程度,实现从化学实验操作、观察到化学本质挖掘与探索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经历科学探索中树立科学精神,学会理性地思考化学问题,促进学生的化学素养形成,这是“立学课堂”的根本,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核心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为: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课本阅读确定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的仪器,掌握用简单的方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实验猜想,在此环节中学生处于独立思考的状态,能够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中调动思维.接下来,搭建合作学习小组,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有事可做,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合作完成实验仪器的组装、加热、气体收集等操作,在实验结束时,要注意先将导管口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在合作完成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完成了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但是许多学生并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规律的总结,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思考,如提出下面的问题:(1)在检查装置气密性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使用手握的方式,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的简便方法吗?(2)加热高锰酸钾时,为什么最初产生的气体不宜收集?(3)若是在停止加热之前,没有撤出导管,就撤掉了酒精灯,会出现什么现象?(4)把加热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盛满氧气的集体瓶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从瓶口缓缓地伸入?(5)通过实验操作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6)你能够用一些生活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的简易的氧气收集装置吗?
在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在团队协作中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在同伴的意见交流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可以调动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到化学学习活动中,在同伴共学中弥补班级授课个别化的教学问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发展.
2.3 渗透文化,建立具备文化内涵的化学课堂
“立学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最重要一点,便是体现在“立学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德”的培养,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到了“立学课堂”的构建之中,在化学教学中能够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的化学文化史,从中受到化学家优秀精神的感染,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树立健全的人格,能够主动地承担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责任,这是新时代青少年必备的素养.
如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教师引入四字成语,以“刀耕火种”一词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成语故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第一大产业,但是那时还没有化肥,也没有先进的农耕用具,在长久的劳作中人们发现在播种之前,用火烧去野草和秸秆,余烬可肥田,这种耕作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天,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作物的秸秆蕴含了丰富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中不可或缺的,由此促使学生在成语故事的分析中,了解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其次,教师还可以借助化学史,渗透文化内涵,凸显出化学史的育人功能.以我国制碱专家侯德榜为例,他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姑妈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因此他特别珍惜上学的时光,在学习上也是极其地努力、认真,最后以10门课程都满分的成绩誉满清华园.他赴美留学,在掌握了更为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之后,毅然决定回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在1926年打破了我国一直面临的制碱技术难度,并亲自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造福了无数的中国人,带领了中国整个化工业的发展.从化学史料的分析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家身上具备的刻苦认真、坚持不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怀.
总之,“立学课堂”的构建需要初中化学教师深入而透彻地掌握“立学课堂”的精神,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等问题,探寻“立学课堂”与化学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以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