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学课堂”建构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探析
2023-01-24徐强
徐 强
(江苏省连云港市厉庄初级中学 222121)
“立学课堂”是从“立根、立身、立人”的课堂开始,在合作教学的基础上运用“立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协作,提高学生的“德”与“才”,从而达到实现“五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1 “立学课堂”的落脚点
1.1 立根——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
从学科角度说,“立根”就是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内涵,数学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立体性的素质.“立学”是指帮助学生在数学自主学习中,使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探究.“立学课堂”要重视教学方法,不仅注重问题的解答,还要在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2 立身——凸显实践应用
“立身”是指学生能够在数学中有效地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其基本价值观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考验,才能深刻地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将数学知识的效能、效用、价值等得以体现.同时,只有经过充分地实际运用,学生才会对数学有更多地了解,并能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数学.以“立身”为导向的数学教学,可使学生在数学基础上积累有关的活动体验,感悟相关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把数学的生动性、经验性、现实性等抽象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有关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生命化、经验化且生活化数学、经验化数学是数学立身教学的根本途径.
1.3 立人——实现教育的目的
“数”是指数学学科本身,“理”是指道理、方法.初中数学数理的探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立学的方法来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化思维,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渗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数学思维得以发展.“立学课堂”的根本宗旨是“立人”.学生通过在数学上的学习,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精神和道德品质,而且还能培养出一种使命感、荣誉感、价值感.把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发展、人类命运等相结合,使“立学课堂”具有深度、高度和效度.如此,才能使数学教育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苏格拉底曾说过学问是一种美德.只有把知识教育提升到道德的层次,才能真正克服“教育的异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德育、美育的价值,帮助他们超越无知、愚昧、偏见,使之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2 初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2.1 缺乏实质内容的教学形式
“立学课堂”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一些教师的教学实践却以教科书和教材为主导——即“教材解释”,用形式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方式来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时,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的“立学”课堂,不过是披着一层华美的“外衣”,只是形而上学,而不只是“一言堂”的现象.
2.2 缺乏学科之间的整合
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将数学思维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例如几何转换思想,把几何转换思想渗透到中学平面几何教学中,通过平移、旋转、折三大变换思想渗透到全等三角形、四边形、作辅助线等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解题能力,但是当前初中数学知识的渗透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语文、化学、物理、政治等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2.3 教学不全面,缺乏灵活性
在课堂上实行“立学课堂”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拓展知识范围,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但是,在实施“立学”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过份地依靠课程内容,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教育与引导,使得“立学”课堂教学的思想停留在表层,无法把这种观念真正地贯彻到数学教学中去.
2.4 推广力度不够,缺乏家长支持
现行的测验与评估制度对立学课堂理论教学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家长们对学生的成绩也越来越重视,当学校、老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教育改革的时候,家长可能不支持、不理解,不愿将自己的孩子当作实验对象,因此对“立学”课堂教学法的运用提出异议.立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育系统、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应多宣传、推介成功案例,适时总结经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因地因校开展立学课堂教学.
3 初中生立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结合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运用渗透式教学,从培养健康心态、构建知识网络、提高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真正地学会数学知识.
3.1 构建学生数学知识网络
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相关的定义、概念、定理、图形、公式等,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老师也曾尝试用整理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却发现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立学”是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导入大脑,让符号、图形、线条、数字按照容易被学生大脑接受的方法,鼓励学生将知识由被动的“输入”变成“输出”,将枯燥的数字变成容易记忆、有条理的结构,然后通过思维导图将其输出,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解决追踪问题时,要弄清距离、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多问一些“为什么”,以便于帮助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在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要多问这个模型和其它模型之间有什么相似性?这个问题逆向思维方式是否存在?通过不断地在元认知层对自己提问,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学习方式体系.这一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3.2 强化逻辑思考的立学教学
合理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渗透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归纳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渗透式教学其实也是沉浸式教学,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针对中学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断片”、“卡壳”等问题,采用“立学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解题过程主要包括明晰事物间的联系,掌握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探究其客观性质,并从中寻找规律,以促进学生在中学数学“数·理”教学中的逻辑能力的培养,形成面面通达的“立体式教学”.
3.3 强化创新意识的渗透教学
陶行知是中国最早、最鲜明地倡导创新教育的学者,他提出“到处都是创造的地方,每天都是创造的时间,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人.”“好的学生不是老师教的,是靠自己的努力来培养的.”布鲁纳也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学习的兴趣的激发,教学的成功与否与学生的兴趣水平息息相关.”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提倡一道多解,一道变化,让学生在“数·理”的教学和学习中,循序渐进地积累经验,增强发散思维的能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作者指导学生动手,用剪刀对折,剪刀剪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绘制对称点、对称线、轴对称.引导学生观看、观察轴对称的特征,并提炼、归纳出轴对称的特征;让同学生在轴对称图中,找出与其对应的对称点之间的坐标关系.通过具体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称点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他们能够迅速地画出、折叠或剪裁出对称的图形.另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发轴对称图形,培养数学设计与创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用新科技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对错误问题进行及时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逆向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培养和优化的思维品质,通过正逆双向教学,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辩证性的思考能力,开始从事物两面去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把错题资源集中起来,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做错的题目,让学生尝试多个角度学习,激发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并通过引导,使其不断优化.具体优化方式如下:一是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合理搭配,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分配了一个小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互帮互助.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成员互相批阅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充当教师发现对方解题过程当中的错误点所在,自己当小小教师指导同伴,帮助同伴做好知识的应用.另外一种方式是让学生自我思考,鼓励他们推测与总结出自己的数学问题所在,如果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点记错了,那就需要让他们重新梳理知识点体系,对薄弱的地方进一步引导;如果出现了数学解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统计课堂上出现类似知识问题的学生人数,进而在以后的课堂上进行讲解,解决共性错误问题.另外,要想真真正正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数学定理历史的了解,追本溯源、了解经典模型的最初发展.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老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有关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了解人们对勾股定理的多种方法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精妙与独特性.同时将数学的历史融入课堂中,也能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数学文化发展.
“立学课堂”是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的展望,是一种战略规划,一种制度的转变,一种“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回归.“立学课堂”的建设既是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范式、教学样态,它的有效实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