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2023-01-24

中学语文 2022年35期
关键词:事理物候小标题

路 潇

《大自然的语言》是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事理说明文。想要教好,贯通这篇事理说明文,在关注事教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么教。应在确定恰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设与课文内容高度贴合的情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活动,以突出事理说明文文体特点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导得巧就是导得好

在本课教学的导入阶段,笔者选用了2022 年冬奥会开幕式上“24 节气倒计时”视频作为导入内容,内容新颖,深受学生喜爱。更重要的是,“24 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物候现象的集大成,与本文的说明对象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在视频播放完后,同学们已经被多媒体素材带入到创设的情境之中,教师又选取了几句和节气相关的诗句及谚语,如“一声春雷惊蛰始”“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以前种红薯”“时雨及芒种,四野接插秧”等,学生进行朗读后再提出问题:“这些自然现象,都可以被称为什么?”学生便能很自然地代入文本,答出“大自然的语言”。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素材的选择,切不可为了导入而导入,选择空洞、联系不紧的素材。也不可在导入上耗费太多时间,导致课堂主次不明。开好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也是激活学生学习状态的手段。选取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新鲜材料,才能导得巧、导得好。

二、分析原文,妙解结构

导入过后,许多教师会直接进入作者介绍、字词和文章结构的梳理。笔者先引导学生关注书下注释①:“根据《科学大众》1963 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作为一篇改编的文章,自然会有删减,以适合中学生阅读。这否意味着原文就不重要了呢?非也。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原文内容和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原文的阅读,笔者惊喜地发现,原文中有三个小标题,正好可以对应课文的相关内容:(一)大自然的语言;(二)四个因素;(三)作用很大。其中第一个小标题被用作改编后课文的标题。笔者在第二个学习项目将这个有趣的发现出示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依据这三个小标题划分全文结构,并且采取“扩写”方式,概括每一层的层意。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三个小标题对应的段落,同时以三个小标题为基础的扩写也充满了乐趣。学生争先恐后将三层的层意概括出来。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较少在分析文章整体结构上下功夫,学生在预习中多通过查找参考书等方式,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实则一知半解。在划分全文结构时采用定位、扩写等方式,实则是对文章关键内容、信息的一次“快筛”,锻炼的是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门槛不高,适合所有能力段的学生。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学会方法很重要

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学习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理。为此,必须带领学生筛选文中关键信息、寻找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理清说理句子的作用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仅仅安排了几个问题,如“第1—3 段是怎样将‘物候’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第7—10 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这种问题设计确实能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与结构层次,但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笔者在第三个环节选取6—10 自然段进行重点研读,教师举例,学生掌握方法后小组合作探究,落实对本文说理方法的学习。以分析第7 自然段为例,先引导学生分析本段8 个句子在说明事理中分别起到的作用,然后再分析这些句子之间的联系。发现此段是通过描述现象来表明事理,通过举例子来证明所描述的现象。理清楚本段说明顺序后,再顺势作总结。教师示范分析后,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按教师讲解的分析方法,继续分析8—10 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理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解清、掌握好、运用熟竺可桢先生说明事理的方法对学生阅读分析说明文有莫大好处。

四、语言品味,亦有重点

《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具有生动性和准确性的典型特点。在全文的层次结构、说明方法分析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关注本文语言运用的艺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品读第一段的语言,采用范读、齐读、分读的形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选取自己喜欢的词语,谈谈能从中感受到什么,以此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如“翩然归来”让人感受到燕子的轻捷、洒脱;“簌簌地”描绘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衰草连天”能体会到深秋景象的荒凉;“风雪载途”凸显了严冬的酷寒;“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反映了自然现象同气候变化的关系……

语言品味环节,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教师鼓励学生多读、多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五、情境大成,学以致用

本文所说的物候知识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有实用性。为此,可“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基于此,笔者在学以致用环节选取了两首诗作:

玉兰与红杏

郭沫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好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华。”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都蕴含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首诗写作解说词,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的发现,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物候知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个设计体现出语文学习中的知识迁移。《玉兰与红杏》诗,学生很快定位到了关键句“费了两个月功夫,你才走到了京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实指玉兰开花的先后时间,而造成北京比广州晚开花的原因则是广州和北京的纬度差异,这就与课文所讲的知识联系起来了。学生创作出的两组解说词都相当完整,并且有明显的说明意味,是学生在一整节情境化课堂中习得的能力展现。本文说明的物候学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包含了一部分地理、历史和生物学知识,有助于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拓宽视野,在课外也能自发性发现、欣赏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

情境化课堂活动的设计不能为了情境化而情境化,小组活动和讨论都需要言之有物。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深耕文本,设计出真正有价值、值得去合作讨论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目标,搭建螺旋式上升的渠道,让学生真正学之有物、学之有方、学之有获,体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

猜你喜欢

事理物候小标题
GEE平台下利用物候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基于植被物候特征的互花米草提取方法研究——以长三角湿地为例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语 丝
气候变化对民和杏发育期影响分析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小标题作文格式
一语中的